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土地調查中的國土資源整理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規劃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國土空間是國家發展秩序與動力的根本基石。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旨在“優化協同高效”,亟待技術進步。國土資源整理是改革的基礎,遙感技術在土地整理開發中有著時空分辨率高、現勢性好的優勢,有效利用提升該技術,能夠及時快速準確地反應國土資源變化,為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遙感技術;土地調查;資源整理
1引言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隨后包括多規合一在內的系列規劃改革推進,至2017年1月《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方案》提出:“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全面摸清并分析國土空間本底條件,劃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為實現“多規合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積累經驗、提供示范。”這其中,土地是最核心的資源要素,利用遙感技術整理國土資源,能夠科學有效提高基礎工作效率。
2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整理工作中的應用優勢
過去在國土資源整理工作中,通常采用幾年前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作為基礎圖件,并對已經變化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對部分部件進行變更,進而開展規劃工作。但是,土地利用現狀圖時效性不足,再加上主客觀條件影響,導致土地規劃設計的精度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年來,國土資源整理工作對項目區地形圖的現勢性及精度存在很高要求,通過野外數字化采集獲取的數據雖然精度高,但是工作量太大,受地形、地貌及植被覆蓋影響,采集難度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應用遙感技術能夠有效解決以上難題,對于國土資源整理項目區的多時相數據能夠做到及時、迅速獲取,大大減少人為因素對監測結果的影響,準確反映項目區的實際情況。不僅如此,遙感技術受地形地貌、氣候海拔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小,實現了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有效節約。近年來,遙感技術取得很大進步,數字影像分類技術、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技術在國土資源整理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通過構建專業化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實現人機交互,工作人員能夠直觀感受到地物及地類的形狀、顏色、紋理和位置等,對全域范圍內的地類地物邊界進行直接繪制,并賦予其基本屬性,為后續數據統計、整理和分析工作奠定良好基礎,有效提高了基礎工作效率。總的來說,在國土資源整理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不僅能有效提升基礎工作質量、縮短基礎工作周期,還能迅速提取和更新信息,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2]。
3遙感土地調查過程中的國土資源整理技術分析
3.1遙感影像數據源的選擇
首先,認真考慮工作需要,在此基礎上選擇和購買合適的遙感影像數據源。影響精度主要取決于其分辨率,在確定影響精度時,既要考慮比例尺地圖對成圖精度、影像識別能力等需求,又要節約成本。如果分辨率過高,不僅導致數據處理負擔加重,而且導致影像購買成本增加;如果分辨率過低,對于細小地物就無法判讀,導致衛星影像圖的視覺效果受到影響,達不到成圖精度要求。因此,在進行數據源的選擇時,應考慮實際情況,對成圖比例尺、成本因素及數據可得性進行綜合考慮,不能過度追求高精度。一方面,QuickBird遙感影像具備較高的地面分辨率和優良的現勢性,能夠獲取清晰的空間紋理。同時,QuickBird遙感影像的多光譜光段信息量大,當屏幕經過矢量化后,成圖比例尺為1:5000或者1:10000;另一方面,全色波段分辨率可以達到0.61m。然而,在該影像中由于地物顏色比較接近,很難對復雜的地面地物進行準確分辨。在這種情況下,對這兩個影像數據進行有效融合,能夠獲取所需的數據資料。對QuickBird遙感影像中豐富的光譜信息進行保留,在此基礎上將其分辨率提升,強化遙感影像的視覺效果,從而準確判讀地物信息[3]。其次,在選擇遙感影像精度時,不但要對成圖比例尺的要求進行考慮,還要對影像產品規格加以考慮。如果幾種遙感數據同時符合成圖比例尺對影像分辨率的要求,應在此基礎上對數據產品衛星等級、數據源穩定程度、數據源性價比等加以考慮。不僅如此,還要考慮到遙感影像拍攝時的氣候情況、時間段等。在國土資源整理工作中,應確保時效性,遙感影像應盡可能選擇新近拍攝的;同時為了防止地物被遮擋,盡可能選擇晴朗無云天氣拍攝的遙感影像。
3.2遙感數據處理
在供應商提供遙感影像到工作人員開始解譯影像,這中間的一系列處理工作就叫做遙感數據處理。影像的更新精度受數據處理質量的影響。在提供給用戶使用之前,通常都要對遙感影像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理。在基礎工作領域,一般是先把遙感影像處理為正射影像,之后由使用者進行校正。在處理遙感數據時,需要使用到高配置計算機以及專業的圖像處理軟件,如ENVI軟件、ERDAS等,通過分析衛星遙感數據的光譜特性,通過圖像分類和精度評價驗證,進行數字化處理。
3.3室內解譯
遙感圖像能夠將地物信息的影響特征直觀反映出來,并進行有效判別,這就是解譯標志。在解譯過程中,通常根據地物目標的形狀、顏色、大小、紋理、位置等,對地物屬性進行推斷。要想進行內業解譯,首先要做好外業調查工作,采取實地調查的方式,對項目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水土情況等加以了解,在此基礎上將地類和影響的對應關系建立起來,這就是遙感影響解譯的主要標志。由于QuickBird影像分辨率高,因此在判斷解譯標志時難度不大。當解譯完成后,在開展國土資源整理工作時,只要沿著影像特征邊緣將地類界線準確勾畫出來即可,并繪制出道路、居民區、旱地、林地等圖斑[3]。在開展室內解譯工作時,應當堅持下列原則:第一,宏觀性原則。首先研究影像的整體輪廓、項目區生態概況等,對項目區整體生態分布類型加以明確,然后進行詳細解譯;第二,循序漸進原則。遙感圖像解譯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工作內容比較枯燥,并且工作量大,因此解譯人員可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易到難進行解譯。
3.4外業調查與校正
當解譯工作結束后,需要在野外對解譯結構進行實地驗證,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確保解譯圖中每個圖斑的劃分符合實際情況,如果解譯圖中出現錯誤,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修改或重新解譯。在外業調查過程中,首先要通過GPS技術進行圖根控制點的布置,測量控制點坐標,并對實際圖斑邊界、新增地物的坐標數據進行采集,從而掌握變化圖斑的位置、土地利用情況等,在記錄表上填寫外業調查結果,同時進行外業調繪圖的繪制。當外業調查結束后,開始繪制地形圖。在電腦中上傳外業調查采集的數據,利用地理信息平臺的數字成圖系統,繪制出新增圖斑、變化圖斑和新增線裝地物的矢量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拓撲關系。通過計算軟件將圖斑變化面積準確計算出來,最后將高程信息輸入其中,完成基礎工作的整合。
3.5注意事項
在基礎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主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當前主要采取目視解譯的形式對土地數據信息、圖斑變化情況進行判定、分析,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人為差錯。比如:在遙感影像中將干涸的河流錯誤判斷為砂石路;將公路兩邊的干涸溝渠錯誤判斷為道路等等。因此,基礎作業人員不但要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第二,外業調繪工作需要在室內解譯結束后立即進行,特別是一部分細小地物、新增線裝地物等,對于解譯圖上很難判讀的圖斑,基礎作業人員必須深入現場,對圖斑變化情況進行調查,不能主觀臆測,以免影響基礎工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4結語
近年中央政策持續發力,從探索到當下“實現”多規合一,建立空間規劃體系、部門整合、體制革新等,旨在提升國家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和效率,推動城鎮治理能力現代化。“摸清家底”,整合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深化改革的初衷。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整合尤其是土地調查中的作用逐漸突出,能夠快速高效的將歷年土地利用情況、變化情況等準確及時地反映出來,獲取可靠數據,便于規劃部門做出正確決策,有效利用、改革遙感技術對當下國土空間治理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秦美榮.測繪技術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3):53.
[2]王爭艷.基于遙感土地調查的土地開發整理新技術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7):9.
[3]方偉.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評價初探[J].中國工程咨詢,2017(11):19.
作者:郭紫鏷 單位:甘肅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