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兒童哲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兒童與哲學具有天然的內生關聯。兒童哲學融入學科教學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兒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助于兒童發現事物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有助于兒童懂得堅持,學會自我判斷。兒童哲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選擇應該立足小學語文教材,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哲學教育資源,有的放矢地開展兒童哲學教育;努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堅持激勵為主的教學評價。
關鍵詞:兒童哲學;小學語文;融入策略
學者認為,哲學就是愛智慧。“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就是愛智慧,那么兒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哲學家,因為他們是愛智慧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好奇心和困惑意識,他們能從獨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無法提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兒童也有自己的哲學。”[1]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發現兒童的提問、言語經常透露出哲學的智慧。筆者有一次在課堂上讓小朋友說出自己知道哪些水果的名稱。有個小朋友站起來說,只有兩種水果,一種是自己吃過的水果,一種是自己沒吃過的水果。這其實就涉及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排中律,即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由此看來,兒童與哲學存在天然的內在聯系。通過與兒童的結合,我們發現哲學也不全是高度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東西。作為一門課程,兒童哲學關注的是兒童的思維發展以及思維訓練。筆者將兒童哲學理解為,將符合兒童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的內容,如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話、動作等表現形式展示給兒童,以引起孩子們的思考,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努力尋找答案,進而達到發展創造性思維、提升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目的。那么兒童是否需要學哲學呢?
1兒童哲學融入學科教學的必要性
在談及教育宗旨時,教育學家普遍認為真正的教育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心智,把受教育者從偏見狹隘中解放出來,提倡啟發誘導,反對灌輸式教學方式,提倡獨立思考,反對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這與兒童哲學關注兒童的思維發展以及思維訓練,旨在提升兒童創造性思維,增強兒童對事物的研判力,使兒童學會獨立思考是不謀而合的。哲學不僅是作為目的的知識體系,更是一種作為過程的探究行為和思維方式。因而,美國教育學家、哲學家李普曼在《教室里的哲學》中所說:“只有哲學才能使兒童具有抵制硬性灌輸的能力。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在對兒童至關重要的問題上提供這樣多的選擇,也沒有哪一門學科比哲學更重視發展兒童的獨立判斷能力。”[2]兒童哲學融入學科教學更為重要的必要性在于現階段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哲學思維教育的缺失。過去,我國義務教育對哲學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哲學高度抽象、復雜枯燥,且不易理解,不符合義務教育設定的教學目標,尤其不適合小學生學習,因而哲學思維融入學科教學過去很少被探索和研究。另一方面,過去我國教育更注重知識的傳授,即便學生積累了大量為應試服務的知識,對其思考能力、創新能力提升并不大。現階段,我國教育正在從單一的“教學生思考什么,即傳授知識”向“教學生思考什么”與“教學生如何思考,即訓練思維”并重發展。然而,要補上過去“教學生如何思考”欠的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深刻認識思維訓練對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思維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具體對策。以培育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及思維能力為目標,引導兒童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開展有效思考,讓兒童學會“為自己思考”,兒童哲學融入學科教學的必要性可見一斑。
2兒童哲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可行性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看,兒童通常不愿意做自己并不理解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遠離自己生活經驗或者遠離自己興趣點的事情。低學段小朋友對教師布置的寫作功課會感到十分頭疼,因為他們覺得寫作文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無關,找不到興趣點,也發現不了其中的意義。因而,幫助兒童去發現并獲得與自己生活體驗相關的各類事物的意義,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將兒童哲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有助于幫助兒童去獲取事物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兒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兒童哲學教育資源。如蘇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中的《狼和鹿》一文,就是一篇蘊含哲理的小故事,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捕殺兇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饑荒、疾病流行。通過閱讀和教師引導,小朋友會明白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狼雖然是鹿的天敵,但在生態系統中,狼和鹿卻相互依存,應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對小朋友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情境大有裨益。其次,有助于兒童發現事物存在的各種可能性。蘇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三袋麥子》是一篇哲學內容豐富、趣味盎然的小故事,講的是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通過閱讀和教師引導,小朋友會明白同樣一袋麥子,在小動物們手中會有許多可能。對待生活中的事物,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需要我們應該從不同的側面去考慮問題。再次,有助于兒童懂得堅持,學會自我判斷。蘇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中《猴子種果樹》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寫一只猴子一味聽信別人不斷改種果樹,從梨樹改成杏樹,再改成桃樹,又改成櫻桃樹,最后什么果樹也沒種成。通過閱讀和教師引導,小朋友會明白做事要有耐心,懂得堅持,遇事不能沒了主見。蘇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中《青蛙看海》講的正是與《猴子種果樹》相反的故事,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一個臺階地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這告訴小朋友,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精心編選的小學語文教材為兒童哲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既有如《狼和鹿》《三袋麥子》《猴子種果樹》這些兼具趣味性、哲理性的童話故事;又有《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生動有趣、引人深思的哲理成語故事,還有留白較多、意蘊無窮的詩歌、童謠……如果教師能選擇合適的策略將兒童哲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將對培養兒童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3兒童哲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選擇
由于受到年齡、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因素影響,兒童哲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會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小學生的思維不一定能完全跟隨教師、有難度的內容需要教師長時間的引導等。這就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學設計、語言表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感悟到,只要教學內容選擇合理,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兒童就能學好哲學,形成哲學思維。首先,要立足小學語文教材,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哲學教育資源,有的放矢地開展兒童哲學教育。如前文所述,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哲學教育“礦產”,為兒童哲學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可能。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哲學資源,并結合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課文內容匹配的哲學問題,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趣味生動的環節,引導小學生進一步打開思維,在語文課程學習中獲得哲學思維潛移默化的鍛煉和提升。如蘇教版語文教材六級(下冊)中《山谷中的謎底》一文,通過描述山谷中的雪松在大雪中積、彎、落、彈的過程,揭示出“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立足課文,教師通過引導會讓學生懂得靈活的變通、有彈性的堅定。其次,努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學過程由“傳話”向“對話”轉變,從由教師說學生聽的單一信息交流方式向師生雙方相互交流、平等溝通的雙向信息傳遞方式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包容學生的獨特見解,保護學生別出心裁的觀點和想法,給予積極回應,避免學生形成循規蹈矩的思維模式。應倡導集體探究、合作學習。集體是一種教學氛圍,意味著合作、交流、信任,探究一種學習活動,意味著發現、追問、嘗試。集體探究有助于學生在互相切磋、互相學習,能夠優勢互補,拓展思維空間。最后,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往往就是起源于疑問。一個問題就像投入平靜湖面的一個石子,它會激起一陣陣漣漪,產生連鎖效應,激勵小學生不停地追問、主動探尋。問題的答案有時并不重要,更為重要的是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到的對策的味道。所以訓練兒童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最為重要的是培養問題意識,讓一個個問題成為掀開一陣陣思維波瀾的石子,叩開創新、想象的大門。因而要倡導“主動參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群體探究”的兒童哲學教學模式,讓兒童從被動回答到主動追問,從等待答案到主動解決。最后,堅持激勵為主的教學評價。一句贊許、一個認同的微笑,一個信任的眼神、一次肯定的點頭,這些語言、表情、動作不失時機地出現在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中,會給學生極大的自信和成功的體驗。兒童哲學教育需要久久為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容許學生犯錯,對學生的積極回答、思考,要適時給予鼓勵、肯定和贊揚,善于運用激勵為主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積極學習思考,提高其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5.
[2](美)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學[M].張愛琳,等,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96.
作者:徐雪梅 單位:合肥師范附小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