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平臺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為探索高校青年才俊培養、創新教學體系方法和積極構建本科人才培養研究平臺,先后出臺了以思考、研究與實踐為導向且具有開放性、流動性的人才專項培養機制。這項機制歷經多年、不斷改進和提高,時至今日,已逐步成長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科研組織和面向未來與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在理工科領域和經濟學領域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這充分表明了高校決策者們,對于大學未來發展和規劃,以前瞻性的眼光,積極謀劃高等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無縫對接。不過,在高校學科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存在的問題:一方面,經濟類、理工類和醫學類專業由于實用性強、社會需求廣泛逐漸成為支配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以文學、歷史、哲學為代表的人文社會科學卻由于研究經費不足、無法創造大量的經濟效益等原因逐步淪為邊緣化學科。如果任由此種事態發展下去,我國在上個世紀提出的面向21世紀、建設海內外一百所知名學府的目標,就會因人文社會科學的短板而難以與綜合類高校的名稱相匹配,并且,從各個高校設立社會科學研究處,每年主持召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的年會和論壇的事實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也絕不滿足于僅僅在經濟類、金融類、自然科學、醫學類等幾個領域占據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中的一席之地,還希望在關系民族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哲學人文科學類學科中嶄露頭角并向世界各個角落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傳播“中國好聲音”,鑄造“中華民族級”學術航母馳騁于世界學術海洋之中,展現出中國人孜孜以求地為開天下太平以尚和、為濟天下萬民以崇賢和為安四隅八方以化生的終極理念。
二、參與“文史哲”類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眾所周知,文史哲類人文社會科學并不像物化生類自然科學那樣能夠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可操作性、重復性的實驗或可應用性數學模型的基礎之上。它只能憑借研究者本人所能駕馭議題的能力以及那些分布在研究者周圍、為他們唾手可及的媒介平臺上的數字化資源,作為自己描繪鴻篇巨制的水筆和畫布。其中,水筆勾勒出的線條固然儀態萬千、千頭萬緒且令人愛不釋手,然而,畫布卻在線條之先扼殺了畫家本人的創造與狂想,使讀者永遠只能體會到作者意猶未盡的畫卷殘片。進而,也免不了,讀者對作者不成熟的表現手法與跳躍式的時空變換風格進行“橫加指責”。的確,每一本文史哲領域的“孤本”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總是能夠找到某一點、某個環節存在的那些諸如論證不恰當、引證不充分等等此類不完滿的學術缺陷。讀者們總是希望在一本書中了解更多、更為詳盡的內容,哪怕是一本剛剛交予出版社付印的新書,也總能發現作者研究的不足。作者也時常感嘆自己有愧于他的讀者,因而,期望未來此書的再版能夠撫慰他們內心中的愧疚與遺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然科學研究,在課題實施的物質性環境中,總能在互聯網技術大范圍應用的背景下把自己的觀察視域放置在云分布的信息領域中,開展以多層次、跨地域和頻驗證為特征的、在世界范圍內的探討與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加入項目研究的參與者都是一個孤立的個體,都是帶著自己對于研究對象的理解參與到項目實施和組織的過程中。甚至于,在某些開放性的實驗室中,他們并不需要直接與自己的科研伙伴發生某種言語方面的溝通或理解性的協調行動,而只是在自己關注的對象中,根據已經投入使用的儀器設備,尋找著那些尚未被開發完畢或有待探索的全新領域。與十七至十九世紀職業科學家相比,今日的參與者,已經不再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還需在儀器的選擇方面煞費苦心地制備合適的器材去適應自己的科研目標。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每個人總能夠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頻繁地見到某個領域的專家似乎具有某種神奇的魔力,僅僅憑借一人之力,便可從事復雜程度極高的科研工作。以上諸如此類存在于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鮮明特點對于所有人來說并不陌生,也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不過,不應僅僅把實驗室建設的成敗與否作為衡量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平臺的創制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志。這顯然源于對于自然科學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因的誤解,進而,盲目地設定各種與實驗室建設相關的評估指標來量化創新架構的完成程度。這種做法只會加劇人文科學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裂,從而讓人文關懷與文化育人的功能與關于人的科學分道揚鑣,折射出一種人與人的文化毫無關聯的假象。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之處在哪里呢?它在于:合理地把握自然科學研究給予我們的啟示,即,廣泛而有效的技術分工使不同層次的研究者(從本科生到博士生)能夠在研究組織中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使得一項科學研究能夠從研究對象的某個點出發而逐步形成一條漸進式地理論化的線索。其后,作為“研究內容面”的豐富,較低學術層次的研究人員能夠迅速地介入到已經成型的“研究共同體”的知識體系、研究方法和價值標準之中,幫助原有的學科帶頭人將新的發現拓展到與研究對象相關的各個領域。這種組織成長模式不僅有效適應了不同層次研究人員水平不一的成長現狀,最為重要的是,它能夠使每個人都能夠將自己的研究化為對新研究增長點的貢獻。在準確地把握了這一點之后,文科研究也可以遵從這樣一種由點及面的研究方式而不斷拓展和完善。
三、面向問題創建文科研究大平臺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尋找文科創新研究的點,在這個方面,孫正聿先生一番對哲學的解讀或許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他說:“我把搞文科概括為8個字:功夫、學養、悟性、境界。沒有專業系統的‘功夫’,沒有廣博知識的‘學養’,沒有很高的‘悟性’,沒有強烈的人格的魅力和‘境界’,文科是搞不好的。現在存在一個巨大的誤解,好像文科人人都能搞。我覺得搞文科是有前提條件的。我把它概括為四句話:一套概念系統,一套背景知識,一套研究思路,一套評價標準。‘概念’與‘名稱’是有原則區別的。就像黑格爾所說的,名稱不是概念。大家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么你是專業的?因為你操作的是一套概念;他為什么是業余的?他操作的是一套名稱,或者說,他是把專業性的概念當作常識性的名稱來操作的。”孫正聿先生大概梳理出一條人文科學發展和研究的線索:人文科學的點便是概念本身。它的線便是這一概念在人書寫的歷史中不斷地再現。而它的面只有在研究者本人那里才能實現,也就是“悟”,也就是活著的精神,人,最終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那個通常存在于哲學文本中解讀的對象實際上正是自己的外化。“悟”,這個字在這里應用的十分恰當。它的字形結構恰恰表明其指向便是自我的心,準確地講,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生成過程。那么,“文史哲”這三個學科,在這個意義上就好比一個人的祈望、實踐和對話這三個內容的統一,回答了人的已經完成的歷史何以得以顯現。人的全部生活史便是一部觀念的外化史,便是一部自我實現、自我完成的歷史。搞清了這個特征,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三個啟示:1.沒有歷史的人是不完滿的人。這就意味著參與到文科創新平臺研究中的學生,因其閱歷的差異,在所能駕馭的問題上必然存在著諸多的不完滿性。2.沒有實踐生活的人是無法理解人的行為意義的人。這就意味著參與到文科創新平臺研究中的學生應當在這里為自己找到一塊理解其學習內容的天地。3.沒有知行合一的人還只是學習研究的門外漢。不管是語言研究,還是哲學研究,沒有人不會同意“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這一判斷。正是語言符號的物質性力量才把人從他私人體驗史中拯救出來而將自己的見解分享給他人,并在與他人的溝通中尋找到共識,并使所有人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邁向一個方向。正是語言的力量,人的理想和人的生活空間才能在現實化的過程中打上屬人的烙印,使人在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找到了一個能夠建立起“共鳴”與“爭鳴”的地方。到此,文科研究的關鍵性特點已經梳理出來,這就是,人在他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中以自身為對象而反觀那些僅僅以符號形式表現出的逝去的人的事情和未來人的事情。研究的差異不僅僅存在于人的生活史中,還存在于對于他人的事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人以語言的力量組織在一起。因此,現有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借鑒自然科學研究與創新的公共平臺建設的成功經驗,組建跨學科的大文科創新公共平臺。這一平臺應當圍繞文科研究的關鍵性特點,合理分布架構層級來適應不同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以四大模塊,即,調研數據共享中心、項目實施組織實踐中心、材料搜集與譯介中心以及跨學科協同性分析作為今后進一步發展的主攻方向。這一新的平臺架構能夠使每一個層級的研究者都能夠在這個開發性和流動性的空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從事調查研究的人員可以在掌握事實的基礎上探討自己研究的理論還有哪些不足和未盡之處,另一方面,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員可以對調查出的事實及時進行總結并使之上升為反映時代特點的精神觀念。在事實與理論的差異之間,在現實與理想的統一之間,研究者能夠根據自己研究對象的不同及時豐富或探索出新的研究方法,并且,還能夠在平臺組織的各個模塊中強化自己學到的技術性操作規范與技能。技能是在反復熟習中掌握的,理論是在與事實的親密接觸中被理解的,沒有差異就不會有新的解釋,新的解釋只能是對事實的反映。而無論最后的結果如何,至少,每位研究者都可以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理解自己應當掌握的技能并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礎。
四、小結
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大背景下,每一所高校或社會研究機構都希望能夠抓住當前有利的時機,提升本部門的研究實力,擴散自己的影響力,從而為提升中國軟實力添磚加瓦。但是,提升并不等于催生,兩者的區別便在于催生可以速成,可以不計較學科體系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于不必費盡心機地了解催生了什么、催生出的將會是什么。提升則不同,要考察對象的特點,及時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它需要時間,也正是如此,它不會立竿見影地收效出唾手可得的成果。不過,只要能夠把握住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特點,為它配備一個合適的成長平臺,那么,中華文明的璀璨之珠定會在研究平臺中綻放出美麗的燦爛之花。
作者:經理單位: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