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張愛玲有關戰爭的文學作品創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張愛玲生活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張愛玲的文學創作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關戰爭因素。通過對張愛玲眾多文學作品分析研究發現,她的文學作品中很少有關戰爭宏觀畫面描寫,同時也缺乏對于抗日救亡、民族興盛等等宏觀主題的深刻描繪。張愛玲文學作品對于戰爭描寫主要是通過描寫戰爭環境之下眾多尋常人物日常表現來體現戰爭,體現人性的善惡美丑。由此可見,張愛玲對于戰爭看法已經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界限,已經站在了人類高度理性看待戰爭,她的作品帶來的是歷史穿越感,分析人性在戰爭中的善惡。
關鍵詞:文學作品;戰爭;人性
張愛玲是我國著名的海派作家,在上世紀40年代創作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其中《傳奇》和《流言》最為著名。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與香港和上海作為故事背景,描寫動蕩不安年代人們生活狀況和情感糾葛。由于張愛玲在文壇中的影響力非常深遠,所以對她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在眾多研究中,對于戰爭這一歷史因素的研究非常少,幾乎還沒有系統對張愛玲戰爭文學作品進行研究的論著。
一、戰爭背景下的張愛玲文學創作
在20世紀前半世紀,戰爭是中國社會的主題,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大量激進分子從事文學創作,而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又與抗日救亡息息相關。隨著七七事變的爆發,中華民族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戰爭,客觀環境的變化也給許多創作家的創作風格和創作心態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試圖遠離戰爭的文學創作也不可幸免地帶上了戰爭的印記。在此時,中華大地的文學創作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它們分別是以國民黨統治區域為代表的國統區文學,以共產黨為代表的抗日文學,日占區的淪陷文學。張愛玲就成長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自己長期居住在上海地區,在戰爭的早期,對她的生活并沒有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張愛玲自幼失去父母,在他的童年中并沒有得到家庭的溫暖,這是他的心靈一直存在著一定的創傷,但是他還是憑借個人的聰明以及后天的努力完成了學業,可見張愛玲青年雖說不完美但是也并不是特別不幸。在這一時期,張愛玲在學校期間發表第一篇文學作品,同時她也陸續發表了其他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都是張愛玲初次嘗試文學寫作。此時的戰爭對于她的創作并不產生任何影響,除了《霸王別姬》中有提到戰爭之外,其他文學作品中均無戰爭字眼。張愛玲在校學習成績非常好,以第一名成績考入了倫敦大學,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全面爆發,張愛玲不得不選擇香港大學入讀。在香港大學,她又以優異成績保送牛津大學,但是又由于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被迫回到上海,這是她人生第一次與戰爭的直接接觸。在上海,張愛玲憑借自身筆桿闖出了一篇文學天地,鑄就了一生傳奇。在這期間,她在萬象等不同雜志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重點描述戰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以及人們在戰爭中的心理變化和人性探索。此時的戰爭對張愛玲的人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在她以后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有關戰爭的烙印。在張愛玲創作作品中,作品中不僅含有小資情調的電影院和咖啡館,同時還包含有平民場所的菜市場和鬧市。在對張愛玲作品進行分析時,如果我們只看到她作品中潮流時尚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她平凡生活的實質,這明顯對于她的作品了解非常不夠。張愛玲的求學夢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情擊碎,迫使她不得不以平民的方式生存下來,這樣的生存經歷也給她的文學創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受到戰爭影響,張愛玲不得不為了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去努力創作,此時的她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據張愛玲親屬回憶,在香港生活期間,張愛玲為了錢日夜奔波,她非常重視金錢,在生活上也非常簡樸。張愛玲這種簡樸生活在她的散文創作中也直接表現了出來,很多小說的描寫中都將這樣的樸素生活展現的淋漓盡致,這表明張愛玲時刻都會對周邊的世界進行觀察,而且在戰爭時期存在一定的恐懼感。在1941年,隨著香港被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張愛玲在香港淪陷兩年之后才開始從事與香港有關的文藝創作。之所以兩年之后才開始創作與香港有關文藝作品,一方面主要是由于迫于生計,張愛玲不得不通過寫作賺取稿費來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在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親自體驗過戰爭,對戰爭具有直接的體驗,對生命的恐懼。由此可見,戰爭對于張愛玲文學創作由最初逃避到最后從容應對,這也足以證明張愛玲的心靈成長過程。
二、張愛玲戰爭文學創作的展現
(一)戰爭題材展現在張愛玲文學創作中,很多文學創作都體現了戰爭與主流戰爭書寫有不同的敘事特點,給讀者帶來全新戰爭生活敘事。在張愛玲文學創作中,有關戰爭描寫并沒有戰火紛飛和慷慨就義的人物形象,更沒有進行戰爭決戰的悲壯,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平民的歡樂情節?!稜a余錄》是張愛玲第一部直面戰爭的文學作品,主人公并不是戰爭英雄而是在戰爭陰影籠罩下的人民群眾。在戰爭陰影之下,戰爭給人民群眾帶來摧殘和毀滅的恐懼感,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經歷戰爭,戰爭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感官上的刺激。在戰爭的環境下,不同人群受戰爭的影響也不相同。例如香港學生歡呼由于戰爭不用考試;女生糾結在于是否有合適衣服而不是戰爭狀況;香港被占領之后,日常生活并沒有因為戰爭而打亂。這一現實狀況都表現人們并沒有因為戰爭而表現得過于悲壯,反而出現了一種讓人匪夷所思的歡樂氣氛?!稜a余錄》描寫了戰爭中人們的冷漠態度,人與人之間由于戰爭而沒有任何情意,這深刻揭露了在戰爭時期人性中所包含的自私因素。《燼余錄》是張愛玲在香港期間所寫的著作,而這一著作的產生背景是香港被日本帝國主義所侵占,香港淪陷最初對她的打擊非常劇烈?!稜a余錄》雖然描寫了很多有關戰爭事件,但是實際上對于戰爭槍林彈雨的描寫非常少。在當時主流戰爭文學中,很多文學都描寫了戰爭宏大的目標,但是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卻始終不見這種民主色彩,也不見政治色彩,彰顯的只是戰爭本身所帶來的后果以及戰爭環境中人們的生活百態。例如,養尊處優的小姐們甘愿步行幾公里去買冰淇淋,吃永遠比戰爭更重要;以往趕海的職員因為戰爭不得不改行做其他的業務;在戰場環境下找不到工作而結婚。這些看似與戰爭毫不相干,但是正是透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在戰爭環境之下存在的畸形歡樂元素。
(二)戰爭主題的體現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很多有關戰爭的主題都是通過戰爭來對人性進行分析,而張愛玲關注的主題并不是精忠報國,奮勇殺敵的豪邁之情,而是廣大普通群眾平凡人性,這種書寫方式是張愛玲常用的寫作方式。在很多有關戰爭的主題作品中,我們很少看到張愛玲對直面戰場進行正面書寫,張愛玲的文筆主要停留在人們戰爭環境下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動態。出現這樣狀況有很多原因,首先主要是由于張愛玲身處日本占領區,在日占區她不可能寫出抗戰風格的作品。從主觀方面上分析,張愛玲自身也有一些情感上的瓜葛,這也導致她可以從其他的不同角度對戰爭進行認識。張愛玲的作品《封鎖》是在日軍占領上海時期所創作的作品。這部作品主要是介紹為了避讓軍隊過道而導致電車被封鎖,介紹封鎖在電車內人們的各自展現形態以及巧妙寓意淪陷區上海就是圍城中的圍城。張愛玲并沒有對戰爭進行直面描寫,她只是將電車作為一個載體,分析被困在這個載體中人群的一言一行,來分析戰爭對人們的行為造成的影響。對于身處淪陷區的人們來說,他們渴望過上和平穩定的生活,而戰爭時期也使得都市男女摘下了自身面具,他們在等待解封期閑來無事的一場精神外遇。在這一作品中,主人翁為了逃避親戚的騙婚與另一個主人翁進行對話,期間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心中的怨氣被主人公述說出來,使翠遠對他產生憐憫之心。在小說中,主人公甚至存在娶翠遠過門的念頭,而翠遠對于做小妾的想法也有過心動。但是當電車解除解封之后,主人公立刻回到自身本位,之前的所有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似的,剛剛已經存在的浪漫愛情卻隨著電車的啟動永遠成為過去,這只是一場夢罷了。
(三)人物形象的刻畫在閱讀張愛玲小說時,我們很容易看到小說中有很多男女之間相互算計的畫面,同時也可以看到很多明爭暗斗的現象在暗地里不動,這使得我們可以忘卻戰爭的殘酷給人們帶來的傷害。這種寫作手法看似平常,但是卻體現了張愛玲的智慧之處。在傳奇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是如何讓一個浪子最終牽手婚姻的殿堂,同時也可以使我們看到戰爭壓力之下,一個家族為了基本的生活而盡力周全。由于戰勝具有強烈的摧毀性,這就使得張愛玲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呈現出軟弱病態,而這種病態在傾城之戀中表現得尤為典型。在進行創作中,張愛玲的創作方式與其他偽英雄的創作方式并不相同,張愛玲嘗試以戰爭的視角為基礎。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張愛玲可以更好的挖掘戰爭背后的人性,去揭露人性自私的本質,這就使得戰爭看起來既悲壯又荒誕。在《傾城之戀》中,戰爭不僅使香港滿目瘡痍,而且它帶來的震撼體驗破壞了日常的理性和情感,徹底粉碎了人們對于常規世界的認知。在戰后廢墟之中,白流蘇已經不再追求高尚物質保障和理想的婚姻生活,無論是妻子或者是情人,只要她們活在這個世上就是最重要的。對于范柳原來說,她也認識到一個自己并不討厭但是卻可以永遠陪伴自己的人在人生中也非常重要。因為戰爭因素,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相互依偎,最后真正了解和相知相愛,并在最后還補登了結婚啟事。在張愛玲的筆下,戰爭可以作為一種介質,通過戰爭去發掘一些平時不易被發覺的景觀,同時也為人物的轉變提供跳板。在作品《小團圓》中,主人公是一個沒落貴族窮學生,他的家境非常一般,但是通過自身努力獲得高額的獎學金給她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因此,主人翁既愛考試又對考試非??謶?,這種恐懼甚至已經蔓延到他的睡夢之中。在文章中,當戰爭突如其來之時,主人翁反倒松了一口氣,因為戰爭而使得考試無限期延遲。在作品中,張愛玲使用了“砰砰幾聲巨響”等等詞語對戰爭進行描寫,而這種描寫是對戰爭摧毀型事物的一種漠視表現,簡單一句話就將戰爭的殘酷進行淡化。接下來便是轟炸和大逃亡,作品的主人公兩天兩夜只喝水,沒有進食。在整篇作品中我們沒有看到對侵略者的憤怒,沒有看到民族大義,更沒有看到抗日救亡的匹夫有責。其實主人公的遭遇和張愛玲的遭遇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是張愛玲在香港的真實寫照。主人公對于戰爭的態度非常的冷漠,這種冷漠也許是主人翁無法找到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張愛玲文學創作中,張愛玲不會對戰爭場面進行直觀的描寫,而是從側面去描寫戰爭,但她也絕不會成為整篇文章的敘述重點,張愛玲人物敘述重點在于通過戰爭去解讀戰爭中人物的人性。綜上所述,張愛玲在現行文學創作時,對于戰爭的書寫和當時的主流文學的英雄主義并不相同,她主要戰爭為視角去考察人的人性,從點滴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戰爭給人們造成的影響。在很多張愛玲的作品中,我們很難看到張愛玲描寫正面戰場,他都是以遠離戰場的情景對任務進行剖析,從日常的生活中來發現人性所在,這種寫作手法無不透露出張愛玲對戰爭的領悟。在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戰爭勝事有無戰爭并不是他描寫的重點,它只是一種背景,看似毫無關聯但卻是實質所在。在張愛玲的作品中,站在床上可以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并不是恐懼的氣氛,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具有歡樂的元素,這也意識到瘋狂下必然有毀滅的結局。在張愛玲的作品中,他將戰爭看成人們生活困境的一種表現,進一步挖掘人們在戰爭中的精神危機,體現戰爭的本質。
參考文獻:
[1]高麗,張瑞英.張愛玲的戰爭創傷體驗與文學書寫——從《燼余錄》談起[J].東岳論叢,2017,38(10):152-160.
[2]喻心.論戰爭因素對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影響[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旬刊,2017(8):92-93.
[3]李燕燕.戰爭與婚姻對張愛玲小說的影響[J].文學教育(下),2017(9):46-47.
[4]劉軍,趙劍星.《傳奇》的通?;仨憽搹垚哿嵝≌f的戰爭心態表達和“寓言式”敘述[J].名作欣賞,2007(18):44-47.
[5]劉志榮,馬強.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張愛玲與現代末日意識[J].中國比較文學,2000.
作者:顧俊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旅游商貿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