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文學經典的審美特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綠葉》2017年第11期
何謂經典?劉勰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論。”文學經典就是承載文學之“至道”和“鴻論”的各種文學作品。童慶炳先生認為其有著獨特的審美特質:“寫出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心理結構’和‘共同美’”,誠然,“人性心理結構”在其有時空的超越性和文化的傳承性,“共同美”在其有審美的體悟性。
一、時空的超越性
文學經典一經形成,超越時空,其間蘊含著一種無法名狀的價值理性,有著權威地位和恒久魅力。
(一)權威的地位。這是文學經典的外部選擇。文學經典的形成要有一個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認同和推動。第一,認同,時間洗禮。文學經典即權威作品,意味著榜樣的力量,其意義持久、價值深遠、政治正確、品味純正等,必然有一個經典化的過程。經典,流行是一個先決條件,如王之渙詩、柳永詞等。文學經典的形成也有一個“排座次”、“上皇榜”和“入教材”的進程,經典需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文學經典大多“入教材”,成為影響讀書人的必讀書目,蒙學、經學、文選、詩選教材,皆歷擇而定。經典成為一種示范和效用,“引經據典”也被用來證明經典的權威性。第二,推動,空間垂范。文學經典既要維系傳統的意向,又要保持鼎新的沖動。經典即“過去活在當下”,文學經典起著表達、闡明和弘揚的作用。《詩經》地位確立,孔子主張“小子不學詩無以言”,證明其在廣泛的空間意義上有著深遠的影響。王之渙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傳唱甚廣;柳永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流行極火。文學經典體現的一種規范意識和基本價值,并不在于某一時某一地的盛行,而在于最廣大的空間籠罩,彌漫著“一種經典意義的所在”。“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古詩文選編入中小學教材一直紛擾,但經典詩文必須存垂范空間。文學經典要地位確立,權威樹立。
(二)恒久的魅力。這是文學經典的內部積淀。文學經典有著文本內在的對話性和審美的豐富性,在不斷的激活中生成。第一,不朽的特質。詩詞憑借其美妙的文辭和含蘊的意境而感人。詩詞是最精粹的語言。絕句,語約義贍,含蓄蘊藉;小令,型制短小,言簡義豐。詩詞可使心靈不死。葉嘉瑩先生說:“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小說因人物和情節而取勝。有清一代,才子佳人小說眾多,僅一部《紅樓夢》成為經典。第二,無盡的蘊涵。經典,因其闡釋不可窮盡而名。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人們在接受、閱讀經典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一方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經典是一種經驗形式,存在于讀者的閱讀活動當中。另一方面,“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于經典文本的解讀,從當代視界出發,并應用于實踐,有著自己的見解和體驗。重讀經典,回味傳統。
二、文化的傳承性
文學經典,在某種意義上理性地承繼著和闡釋著中華文化道統。學習文學經典,發現其理性光芒,需要傳承文化和弘揚文化。
(一)傳承文化。第一,文學經典是文化的載體。文學經典作為文化和文學傳承的核心,其所承載的文化元素應在新的歷史時期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跨文化場域,展現新的魅力,產生新的影響。第二,文學經典是文化的傳承。我們學習經典,不是復古與懷古,而是在繼承一種傳統,學習一種精神,那種跨越過去、立足現在也觸摸未來的內在精神性因素,朱自清先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第三,文學經典具有無限的文化魅力。文學經典理性地承繼和闡釋著中華文化道統。文學亦文化,《詩經》、《論語》、《莊子》既是文學著作,也是哲學著作。文學蘊文化,讀漢賦必涉及經學,覽唐詩必關注佛教,閱宋詩必談到理學等。文學經典需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展開,文史哲不分家,文學是起點、史學是中介、哲學是終點,指引讀者接受文學經典,讓閱讀文學經典成為經歷一番文化濡化的過程。
(二)弘揚文化。文化在經典中綻放,經典在文化里生根。繼承經典,弘揚傳統,就是“保留自己的民族精神”,從而積淀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在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倫理和人文品德。第一,貫通人文思想。人文思想,和諧為準。無論是儒家的“和為貴”的和諧旨歸,還是道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都重和諧;“以和為貴”的價值標準,應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和致世原則。第二,振作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愛國是魂。愛國為公民的第一品質,是個人的精神底色。陸游《示兒》絕命詩,既是臨終遺囑,也是畢生心愿。赍志以歿凜然氣,薪火相傳愛國情。第三,尊崇人文倫理。人文倫理,仁愛屬根。仁者愛人,“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社會政治理想、倫理道德范疇、生活行為準則的最高表述,是人的一切精神生活的靈魂。第四,養成人文品德。人文品德,誠信惟本。誠信是社會和諧之基。《左傳》有云:“信,國之寶也。”誠信是立身處世之本。“車無轅不行,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證”。
三、審美的體悟性
對文學經典的把握,應當以對于具體形象的感受和體驗為基礎,需要一種藝術的敏感性和純度,體驗真切、深刻與崇高。傳承文學經典要能體悟生命、陶冶情操和提升審美。
(一)體悟生命。第一,字詞是生命意識的載體。人生煩惱識字始,文字記錄著生命的跳動,字詞能確事、可寓意、會涵情。左傳一字寓褒貶;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境界全出。第二,成語典故是生命意識的精華。蝴蝶夢、邯鄲夢和南柯夢,為曼妙之記憶。三夢圓短暫之滿足,留片刻之記憶。夢的浪漫想象,是現實生活中一切失意者的心靈慰藉和理想夢境。第三,意象是生命意識的守望。僅以燕意象來觀照生命,感嘆生命沉痛之留念。“燕”,雙宿雙飛,筑巢華屋梁檐,執著于舊巢。故喻廝守,“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嘆變遷,“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慨滄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生命意識在經典詩句間流淌。
(二)陶冶情操。文學經典傳承應以情感熏陶為過程,能涵養智慧和塑造人格。第一,涵養智慧。文學經典可以說非常感性地呈現了豐富的人生智慧。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讀書中,由人與月的游戲感悟人生的滄桑變化,體驗著個人的生命律動。第二,塑造人格。文學經典詩性地塑造著和浸潤著讀者的人格范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宣示了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張載四為句,筑牢了儒家堅定的人格追求。文學經典相較于抽象的哲理敘述而言,更能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影響學生的人格氣質,《世說新語》中將“德行”放在開篇,用47個小故事,形象地展示了魏晉士子中最值得學習的人格品行。
(三)提升審美。文學經典的審美旨歸為思化品質和詩化致趣。第一,思化品質。文學經典要“三思”:思想、思維、思考。首先,文學經典的價值精神在思想元素。文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人格審美化,具感染力、影響力和批判力。“少不看紅樓,壯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是負方向的傳承,感染力特強;梁啟超謂小說有四力:熏、浸、刺、提,“刺”“提”所在皆“新民”思想和“改良群治”目標,這是正方向的傳承,影響力巨大;讀老杜《江南逢李龜年》詩,感:“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語易而意遠,批判力深遠。其次,文學經典的價值理念在思維品質。文學經典的傳承,思維相始終,“詩家圣處,不離文字,不在文字”(元好問),文學教育要具有思維,“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文學教育需要情感充沛、富于智慧、激發靈感的思維品質。再者,文學經典的價值原則在思考方式。
“我思故我在”的理性拷問和“以己推人”的踐行考量要并行。第二,詩化致趣。文學經典有“三度”:精神的高度、情致的厚度和審美的醇度。首先,探求精神的高度。文學經典蘊涵崇高的精神追求,能引領和促進人的精神發育,喚醒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等。惡搞經典不行。其次,尋求情致的厚度。文學經典都在述說著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需要讀者用審美的方式去審視生活,承繼經典,延續傳統。其三。追求審美的醇度。文學經典蘊藏無限,從審美角度而言,需將文本形象中所蘊藏的理念的感性形式“探索與發現”出來,讀者的審美情趣正是在這“審美化”歷程中滋養起來的。
參考文獻:
[1]童慶炳陶東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劉象愚譯.文學理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3]溫儒敏.文學史的視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4]曲玉紅.淺論經典閱讀的特點[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5)
作者:王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