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廣播典型人物報道的聲音力量與時代精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名人傳記》2016年第3期
【摘要】廣播報道如何讓典型人物走進聽眾的心里,實現感染人、鼓舞人的目的?本文認為有三個要點:用好聲音元素展現時代精神;通過細節展現聲音的力量,講述生動故事;在話語體系轉換中,提高傳播力和影響力,讓人物的精神在聲音的表達中閃光起來。
【關鍵詞】廣播典型人物報道;時代精神;細節展現;話語體系
轉換典型人物報道是廣播新聞題材中最常見,也是最容易感動聽眾的一類新聞體裁。典型人物的報道并不是人人能寫,寫得能感染人、鼓舞人更不容易。作為以聲音為載體的廣播來說,聲音的魅力是吸引聽眾的重要因素,聽眾愛聽不愛聽是考量新聞報道效果的最好尺子。對于廣播典型人物報道,如何讓人物走進聽眾的心里,通過塑造人物實現感染人、鼓舞人的目的?筆者認為要將人物置身于大時代的背景下,通過聲音的力量,讓人物在聲音的塑造中鮮活起來,讓人物的精神在聲音的表達中閃光發亮,讓人物在時代的強音中豐滿起來。
一、聲音里的時代精神
文無思想不彰。典型人物的寫作,重要的是彰顯人物的思想,特別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精神。廣播人物通訊要講故事,要講有思想性、新聞性的故事,通過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依托豐富多彩的聲音講述,傳播精彩的中國故事。在筆者編輯過的一些典型人物報道中,許多報道謀篇布局和文風依然陳舊,大多是“干什么、怎么干、別人怎么看,自己怎么想”這樣的新“八股”文風,然后穿插幾段生硬的錄音。書面化的文字堆砌陳詞濫調,缺乏時代感,少了精氣神,讓人覺得內容干癟,聽來無益。特別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人物講述會讓人感覺與時代脫節,這樣的典型人物報道并不能感染人、鼓舞人,更達不到教育人的目的。2016年11月7日,在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時對廣大新聞記者提出了幾點希望,其中就要求我們深入宣傳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行的奮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揚主旋律,釋放正能量,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典型人物的報道就要通過榜樣的示范,弘揚主旋律,釋放正能量,來引領時代。201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推出的廣播人物系列報道《先生》,講述了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的專家學者的故事。先生們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在市場大潮強勢奔襲的社會背景下,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人們生活、做人樹立了榜樣?!断壬返牟コ黾て鹆撕芏嗳说拿褡遄院栏校麄兊木駷槿珖髯迦嗣駥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點燃了一盞明燈?!断壬废盗腥宋飯蟮酪繇懯重S富,很多聲音因為注入了精神的力量,才有了很強的感染力。2017年8月14日《先生》系列之《崔崑: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講述了中科院院士、著名金屬材料專家崔崑從事材料科學教學與研究工作69年,創造性地研究和開發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鋼,為發展我國新型鋼材做出了杰出貢獻。報道中有兩段崔崑先生的錄音,他說:“我這一輩子不謙虛地說,就四個字概括——一個‘勤奮’,一個‘報國’!”“搞科學研究的人,要遵守科學道德,維護科學尊嚴,貴在誠信自律?!边@樣震撼人心的精神,誕生于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也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座豐碑。系列報道《先生》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質樸流暢的講述,展現了一個個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熱血沸騰,他們已經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在時刻激勵著我們。
二、細節的有聲表述
作為廣播人物報道,相比于紙媒報道,聲音更能展現文字無法表達的細節。比如一陣急促的咳嗽聲,您可能會想像得到一個羸弱的病人;靜寂環境里的腳步聲和犬吠,您馬上會想到這是深夜等。這些細節通過聲音的表現,讓聽眾有了畫面感、現場感,這就是聲音的力量。廣播典型人物的寫作,首先要做到人物故事化、故事細節化,而細節也往往是展現人物精神、體現新聞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不幸去世,筆者是最早趕到小崗村采訪報道的記者之一。作為在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掛職的干部,沈浩的去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要報道好他的事跡責任重大。筆者通過走訪村里的10多戶農民、大包干帶頭人和外來企業后,一個踏實為民、愛民如親的形象漸漸在腦海里清晰起來。怎么讓聽眾更為全面而準確地認識這位優秀的干部?筆者抓住一點,就是“細節”。在筆者的報道中,通過聲音展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八旬老人打開門倚靠在門框上,向遠方眺望。她說,那個常常來看她的沈浩總是遠遠地打著招呼,老人撫摸著拐杖,不斷地念叨著沈浩是如何照顧她、給她送錢送物……在報道里,通過豐富的環境聲還原了故事的場景,仿佛讓聽眾看到一個優秀農村干部的舉手投足。在報道中還有這么一段:在雨中,一群莊稼漢冒著大雨,為沈浩立起墓碑,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撫摸著墓碑泣不成聲。這些現場聲在報道中的使用,讓聽眾如身臨其境,被聲音營造的氛圍感動著。人物通訊《小崗村官——沈浩》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響,報道中的感人細節被多次轉載引用??梢?,聲音對細節的表達,不僅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也增加了報道的說服力,讓聽眾覺得報道可信、真誠。廣播就要充分彰顯聲音的魅力,讓聲音有情感,讓聲音有畫面。廣播人物通訊,就是要通過細節的有聲表達,讓廣播人物通訊能夠好聽,能夠打動人。
三、聲音里的話語體系轉換
話語體系,是傳播思想的載體,是教化人心的工具。在以往的典型人物報道中,對于典型人物的講述常常是四平八穩,為了實現教育的功能,而強調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今天,面對新媒體的興起和受眾接受習慣的變化,要實現典型人物報道的教育功能,必須改變生硬的講述方式,構建新的話語體系。中央電視臺系列專題片《舌尖上的中國》受到廣泛好評,并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講述文體——“舌尖體”。有人稱“舌尖體”是多種語體風格雜揉,體現了一種語言的美感,它的語言具有符號性、概括性和表達的靈活性,還具有形象感知的間接性特點。對于廣播典型人物的寫作,“舌尖體”就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創新表達,是一種貼近性、生動性更強的話語新體系。只有符合人性的表達,才更能讓聽眾接受。201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推出系列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我的山水鄉愁》,其中人物通訊聽后讓人覺得很真實,人情味很濃。比如2017年8月13日播出的《巡山的豹子護林的樹》,整個篇幅只有500多字,卻向我們完整講述了一位護林人愛崗敬業和愛林護綠的情懷。報道語言簡潔,跳躍性強。第一段錄音,“蒙旺平:當你看見野生動物被獵時那種撕心裂肺的樣子,確實心痛?!倍?,語言跳躍到背景交代,“背靠山林,周邊民眾一直是‘靠山吃山’。但是,2000年,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啟動實施,六盤山全面禁伐封育。蒙旺平一家三代護林,卻被有些熟人說成是攔著不讓大家靠山(致富)?!本o接著蒙旺平的一段錄音也很簡短明了,表達了個別村民因不理解而報復?!懊赏剑捍謇锶水敃r有的不理解還報復呢,(我人)一走就往房上撩石頭,(玻璃)都打碎了?!苯Y尾處是字字真情的點睛之筆,“山上的樹成了聽護林員說話的朋友。蒙旺平:女兒和我交流特別少,確實,小時候我沒有陪著(她)上過學,有些歉疚虧欠補不上。我就是把這一片林子護好,我想女兒慢慢就會理解她父親(是)干啥事情的了?!?/p>
這篇兩分鐘的報道用了四段錄音,每段錄音言簡意賅,包括口播部分基本上沒有復句,每段文字不超過50字。這種短句、短段落表達,運用了類似傳統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可以有效地增加信息量。同時,作者刪繁就簡,使文章語言更加精練,脈絡更加清晰。這篇報道不僅語言結構力求簡潔,而且人物的語言無刻意的口號化,情感和精神融入到人物語言和細節中?!俄频Z奮進的五年——我的山水鄉愁》專欄里的很多人物通訊都創新了話語體系,充分展現了聲音的力量。這樣的話語體系更適合聽眾的收聽和理解,滿足了新媒體平臺的傳播,體現了互聯網思維。當然,語言的創新絕不能失范。作為主流媒體,在重大典型人物報道中,不能濫用網絡語言而賣萌,新聞報道的視野、細節和句式,其實都與作者的新聞志向、工作作風緊密相連。我們常說,語言反映文風,而文風又體現作風。生動的細節和語言往往來源于記者深入的采訪,而記者只有作風扎實才能采訪深入。
廣播典型人物報道話語體系的轉換,是我們面對輿論傳播環境變化而采取的應對,也是提升廣播的傳播影響力的需要。在廣播典型人物的報道中,話語體系的轉換要在聲音上做文章,要用好聲音元素,充分彰顯聲音的張力,講好真實而生動的中國故事,更好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楊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