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四川農業氣象災害以冰雹、秋綿雨高發,尤以強降水引發的農業氣象災害較為突出。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加劇和氣候變暖,重大氣象災害頻繁發生,農業氣象災害呈日益加重的趨勢。
1主要氣象災害
四川省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暴雨洪澇、干旱、大風、冰雹、雷電、低溫、連陰雨、寒潮、霜凍、雪災、大霧和高溫以及次生、衍生災害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病蟲害、水土流失等[1]。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干旱對農業來說最為嚴重。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地域差異較大,大體是盆地四周多于盆地內,山區多于平原。年降水量隨季節變化也較大,冬、春季少雨,夏季多暴雨,秋季多綿雨。夏、秋季平均降水約占年總降水量的60%~90%,降水時段往往非常集中,即便是大澇年,也難免出現大旱。干旱是一種漸進性災害,其危害主要是通過對農業承災體作用而逐漸顯現出來。由于四川省農業生產到目前為止基本上仍然是靠天吃飯,每年干旱對四川省農業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2發生特點
2.1發生頻繁,季節分布明顯
四川省農業氣象災害如干旱幾乎年年在盆地出現,常年發生洪澇災害的縣級區域超過60%。農業氣象災害季節分布明顯,春、夏季較頻繁,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在四季發生的特點為夏季為暴雨、洪澇、干旱、高溫、冰雹曰春季為低溫、連陰雨、冰雹、大風、暴雨曰秋季以綿雨為主曰冬季為霧、低溫、雪、冷凍。
2.2旱澇交錯
四川盆地大部地區年自然降水量為1000~1200mm,但時空分布不均。某些地方長期少雨,往往造成嚴重干旱曰年降水量有40%~60%集中在夏季,而夏季盆地西部雨量又多于東部。因此,盛夏盆地東部多伏旱、西部多暴雨,部分地區先澇后旱或先旱后澇。
3農業氣象災害防治面臨的嚴峻挑戰
一是潛在的氣象災害風險增加,但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尚未形成。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影響,省內氣象復雜多變,極端氣象明顯增多,局部干旱、局地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也頻繁發生。氣象災害的高易發性、群發性極大地加大了氣象災害的危險以及風險程度[2],使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形勢嚴峻。目前,現有氣象災害研究與管理的科技隊伍還不能滿足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的需要,尤其是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滯后于形勢需求,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性管理模式。在防災減災方面,基層科技能力更顯薄弱,農業氣象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基層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尚待加強,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體系,不利于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系統性建設。二是在災害管理方面野重救輕防冶。災前氣象防災減災人力和資金投入不足,特別是基礎設施不足,防災抗災公益性事業缺乏穩定、連續的資金投入。
4對策
4.1構建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一是野點、線、面冶結合,專兼結合,做好農業氣象災害危險性區劃和風險評估等工作,突出重點農牧區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圍繞上述工作重點,要建立國土資源、交通、水利、建設和氣象主管部門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統籌防災、橫向聯動的防災機制,實現系統的防災減災,形成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合力[3-4]。二是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的長效機制,多手段多途徑加強對氣象災害知識的宣傳。三是加強基層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專業人員隊伍建設,以及相關裝備方面的配備。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及時將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普及到基層,逐步推進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4.2加大投入積極探索
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投入機制,加大對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的投入。研究應用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新技術的激勵政策,配合相關部門推行農業氣象災害保險機制。
4.3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集約
農村資源信息項目,實現政府主導的渠道曰利用移動、聯通、電信公司技術力量實現短信定點區域綠色通道機制,利用電信公司終端平臺的多樣性實現固定電話自動呼叫報警、電視開機預警及滾動插播預警曰建立以手機短信、電視、廣播、網絡為主體,電子顯示屏、氣象大喇叭等多種手段為補充的農業氣象災害網絡,盡早實現省域內所有行政村均能及時接收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
作者:黃茜;鮑文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