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的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實驗室安全是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重點環節,也是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的重要保證。做好實驗室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師生、特別是實驗人員的安全管理。建立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完善教育內容、豐富教育手段,建立教育評價機制,落實相應支撐保障措施,有利于切實提高人員安全素質,為高校教學、科研提供基本保障。
關鍵詞:實驗室安全;分級分層次安全教育體系;評價考核機制
實驗室是高校組織高水平科學研究、開展學術合作交流的重要場所,是高校集聚精英、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對高校提升創新力、促進成果轉化、推動學科發展舉足輕重[1]。全面做好驗室安全工作,是充分發揮實驗室功能的前提保障,也是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在內涵式發展和“雙一流建設”推動下,高校在實驗室上的投入增加,同時實驗室安全問題也呈幾何倍數放大。有關學者對1997—2016年發生的112起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分析得出,62%的實驗室事故系違反操作規程、操作不慎、試劑儲存不規范、廢棄物處置不當等人為原因造成,其中人為原因造成的傷亡人數占到事故總傷亡人數的80.7%[2]。因此如何提高實驗人員特別是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和實驗室安全知識與技能、預防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成為教學育人的重點環節。
1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1.1國家政策法律的要求
1.1.1法律要求現階段高校實驗室安全屬于國家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管理范圍。根據相關法律及部門規章規定,組織開展安全教育是高校應當承擔的法定職責,接受安全教育是師生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其中《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第5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學校各部門和有關群眾團體或組織要相互配合,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25條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由此可見,安全教育不僅是高校、各級安全管理人員應履行的法定職責,而且也是個人基本從業資格要求。1.1.2政策導向近年來教育部、北京市等部門多次發文要求加強高校師生安全教育。2006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2006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全面加強師生安全教育,推進安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2015年教育部科技司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實驗室危險品安全自查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將“安全知識、操作規范培訓情況”作為高校實驗室安全檢點內容之一。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推動建設“課堂教育、日常宣傳、專題活動、實踐體驗”四位一體的學生安全教育體系,提高安全教育整體水平與效果。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校教學實驗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高校要創新舉措,推進實驗室安全宣傳教育,按照“全員、全程、全面”的要求,系統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中涉及實驗室安全的具體內容,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安全意識和對安全風險的科學認知水平。
1.2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1.2.1規劃層面重視不夠,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不健全高校普遍對實驗室安全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傳授專業知識和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對學生的安全素質沒有嚴格要求,甚至沒有要求,實驗室安全教育未納入學校常規教育體系[3],從而導致安全文化教育,特別是實驗室安全教育缺位。此外,雖然近年來高校對實驗室安全投入的經費逐年增加,但相比對教學、科研的投入遠遠不成比例,并且更多地集中在實驗室安全設施建設上,而對實驗室安全教育投入比例過低。缺乏總體規劃,實驗室安全教育不成體系。一方面表現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運行機制不健全,學校、學院、實驗室三級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分工不夠明確,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現象。另一方面表現在實驗室安全教育碎片化。各級教育形式重復、教育內容重疊、教育受眾群體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組織開展不夠有序。1.2.2實施層面操作性差,實驗室安全教育效果不明顯實驗室安全教育手段多,但沒有可借鑒的具體操作標準或流程,而且不同手段的教育內容針對性、專業性不強,實際應用中容易出現混淆現象,最常見的是以專家講座的方式代替其他教育手段,這種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目的不是以提高師生實驗室安全技能為主,而是以培訓記錄留檔備查為主。專業實驗室安全教育教師團隊未建立。實驗室的特點決定從事安全教育的教師必須具備以下3方面的知識:一是安全理論知識和技能,二是相關專業背景,三是相關實驗安全操作技能和經驗。但目前高校從事實驗室安全教育的主體以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為主,但由于專業限制,講授的內容集中在學校管理規范和安全基礎知識方面,不能滿足專業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需求。部分開設課程的高校積累了一定的教師資源,但往往以青年教師或者實驗崗位教師為主,課堂教學經驗不足、授課水平參差不齊,不能滿足當前全校實驗室安全教育需求。1.2.3保障層面檢查不到位,實驗室安全教育考核未建立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檢查監督力度不夠。現階段教學督導機制尚未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領域全面執行,高校更多的是將實驗室安全教育納入實驗室安全檢查工作,但實驗室安全檢查的重點仍是危險源與隱患問題的監管和整改,對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檢查停留在表面,只能檢查“是否開展”“是否有記錄”,對開展的過程、內容缺乏有效的檢查監督。實驗室安全教育評價考核機制尚未建立。一是針對實驗室安全教育手段自身而言,評價指標不夠明確,尚未形成完善的評價考核方法和安全教育效果評價體系[4],目前尚未有高校對實驗室安全培訓講座、準入考試的實施情況、取得效果進行跟蹤評價和考核;二是針對實驗室安全教育實施主體和受眾群體而言,安全教育未納入教師教學質量及學生學業評價、相關部門及管理人員工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2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的建設思路
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的建設,要求在整合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以提高師生實驗室安全綜合素質為目標,著眼于教育實施主體和受眾群體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教育手段和內容,覆蓋安全教育制度建設、組織實施、效果評價及支撐保障等環節,最終建成“全員、全程、全面”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
2.1指導思想
2.1.1堅持全員原則,關注重點群體堅持全員原則,要求做到全員參與,全員覆蓋。即學校全體人員積極參與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學習并掌握安全常識及基本技能,其中全體人員不僅包括在職教職工、在校學生,也包括交換(交流)生、兼職教授(博導)、外教、訪問學者、交流訪問人員等。關注重點群體,一方面要求具有安全教育職責的主管部門、專職機構及管理人員通力協作、有效落實安全教育職責;一方面要求重點群體,即實驗崗位教職工、進入實驗室學習及研究的學生及其他人員,具備相應實驗崗位、實驗項目必備的專業安全知識及技能。2.1.2堅持全程原則,聚焦關鍵環節堅持全程原則,要求實驗室安全教育常態化和全程化。一方面要將實驗室安全教育作為經常性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議程,融入日常教學、科研及管理中;另一方面要將實驗室安全教育貫穿每個師生及其他人員進校、工作或培養、離校等全過程。聚焦關鍵環節,嚴格建立并落實實驗室安全準入機制,加強師生入校環節、入實驗室環節的安全教育工作,確保進入實驗室的師生具有較高安全素質、符合相應資質要求,也為后續深入開展專項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夯實基礎。2.1.3堅持全面原則,突出個性要求堅持全面原則,要求做到內容全面、手段豐富。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內容應涵蓋安全與環保法規政策、管理規范、安全常識、化學品及氣瓶等常見危險源安全知識等各方面,不僅包括理論知識也要包括操作技能。同時教育手段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專家講座,還需采取網絡教育、視頻教育、實踐教育、演習活動等多元化、新形式的手段[4]。突出個性要求,一方面教育內容需綜合考量教育受眾群體所在專業特色,所接觸實驗室、實驗過程及研究項目的特點等,突出學科、實驗特殊性,使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強化實驗室安全教育中的自我教育[5],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下而上設計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及內容。
2.2建設思路
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具體建設思路如下:(1)分級。根據教育主體不同,分學校、學院、實驗室三級。校級應當在主管實驗室安全工作校級領導機構領導下,形成由主管實驗室安全職能部門牽頭,本科教務部門、研究生教務部門、人事部門、留學生主管部門等多部門聯動的機制。院級應設專門機構或專職人員負責具體工作開展。實驗室級則應由實驗用房責任教師具體負責。(2)分層。每一級根據教育受眾群體專業、安全需求等特點劃分不同層次。其中校級可分三層,包括全校師生、全體理工科專業師生和重點安全防范學科學生。院級可分兩層,包括本單位全體師生和準備進入實驗室師生。實驗室級可分兩層,包括進入本室的全體人員和具體操作、管理等特殊人員。(3)實施。包括教育手段的選取、教育內容的設計和具體操作流程等,需要每一級針對不同層次的特點進行總體規劃。其中教育手段包括不同形式的培訓講座、安全課程、準入考試、應急演練以及其他文化宣傳活動等。(4)評價。建立實驗室安全教育評價考核機制,統一設置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針對實施手段而言,安全課程評價采取教學督導和學生測評為主,其他測評方式為輔。同時推進學校人事及學生管理制度改革,將實驗室安全教育納入人員及單位績效考核指標中,并將實驗室安全教育與學生評獎評優、畢業離校掛鉤。(5)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即實驗室安全教育制度的配套與完善。經費保障,即學校、學院、實驗室應有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專項經費,并逐步提高其在總體實驗室經費中的比重。檢查監督,即發揮實驗室安全檢查作用,將實驗室安全教育實施情況和效果作為檢點內容,同時將安全檢查作為宣傳安全知識的手段之一。
2.3總體框架
綜上所述,結合指導思想和具體建設思路,初步搭建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框架(見圖1)。
3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構建
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的實質是根據實驗室安全教育對象,即實驗室廣大教職員工、學生等,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所處定位的不同,綜合運用法律、制度的規范力量、安全價值觀念的引導作用,以及安全文化倫理的導向作用,通過多種切實可行的教育方式與手段,使廣大師生具備通識與專業特點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知識及緊急處理能力,這是多種教育主體基于共同教育客體的合作互動的結果。毫無疑問,體系構建的過程不僅需要學校、二級單位、實驗室等多個主體統籌規劃實施,更需要對體系的主要內容進行重點梳理,是構建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
3.1針對定向群體的實驗室安全教育
確定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受眾群體是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構建的首要前提。構建全員化、層級性、全過程化教育體系,重點針對定向群體開展針對性教育活動,有利于提高安全教育效果,有效防范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其中定向群體可劃分為3類:第一類是“新”群體,應重點圍繞新入校教職工、新上崗輔導員、新入校研究生和本科生開展實驗室技術安全管理規定、常見實驗室安全管理規范進行法律、規定宣貫;第二類是“危險”群體,主要包括劇、易制毒、易制爆等管制品使用人、使用量大的易燃、有毒氣體使用人等,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危險品管理、氣瓶存儲與使用等方面培訓;第三類是“頻發傾向”群體,在實驗室安全檢查、督查中,存在多項安全隱患或安全隱患整改不到位的人員,不僅需要通過公示整改、懲處手段來約束,還應該加強安全案例分析、安全警示教育等。
3.2多維管理模式的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
實驗室安全準入根據管理主體、準入對象的不同,可劃分為三級:校級準入、院級準入,以及實驗室級準入,是多個管理主體共同組織實施的過程,是在管理維度的多元化[6]、受眾群體的廣泛化基礎上建立的實驗室安全準入網格化、精細化教育管理,其中校級準入是基礎準入,院級準入與實驗室級準入是專業化、個性化準入。從校級準入到實驗室級準入逐層深入,是實驗室安全教育資源在結合學科背景、專業領域基礎上,將實驗室安全通識知識、儀器設備使用、實驗環境架構,以及安全工作體系完善統籌納入安全準入建設范疇,是更為廣泛意義上的準入體系的建立;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建立與實施應堅持分層次實施、逐層推進、全過程管理原則,組建管理與監督隊伍,通過設置二級單位實驗室安全秘書、實驗室安全責任教師,組建管理與監督隊伍,完善教育監督機制,不斷增強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的實施效果。
3.3覆蓋重點領域的實驗室安全
基礎課程開設實驗室安全基礎課,設置實驗室安全課程學分是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建設與實施的深化與拓展,是較為有效的教育形式之一[7]。高校全面推進高校安全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程,應通過重點學科試點、相關學科推廣、理工學科覆蓋等程序逐步實施。(1)應找準課程定位,突出層次性與針對性,根據學科類別以及涉及危險源種類特點,搭建安全課程結構:如將主要涉及危險化學品、壓力氣瓶、危險廢棄物為主的學科,如化學、生物、材料、冶金等劃分為第一層級;將主要涉及水電及消防安全、輻射安全、特種設備為主的學科,如機械、電子信息、土木、資源等劃分為第二層級。分層次設計課程,通過分層分類規劃,使課程更貼合專業特點。(2)提出課程教學安排,注重合理性和銜接性;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學生進入實驗室情況,確定課程類別、開設年級、學時數等。(3)明確課程教學內容,兼顧實效性和實用性,從理論部分和實踐環節兩部分詳細介紹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基本內容。理論部分包括實驗室安全的重要性、化學品尤其是危險化學品安全、實驗室廢棄物處理、實驗室輻射安全、特種設備的安全、實驗室常用儀器設備、實驗室消防及水電安全及實驗事故應急處理和其他相關安全知識。實踐環節包括突發事故應急演習、實驗室安全檢查及其他參觀活動[8-10]。在規劃好包括組建授課人員、講義、課件制作與研討等環節后,開始組織實施并加強課程建設,增進與相關高校交流與合作,不斷完善師資培訓、課件優化等。
3.4強化公眾參與的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
實驗室安全環境構建不僅需要合理的體制、健全的規范,更需要提高實驗室師生安全素養,增強其自覺遵守安全管理規定的內驅動力。為引導廣大師生樹立良好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建構內在的安全文化精神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的導向、激勵、凝聚功能,通過“安全年”“安全月”等項目建設,開展系列實驗室安全文化活動。建設項目可通過“聚焦熱點、擬定主題、項目征集、組織實施、效果評價”等活動程序,重點圍繞“專項檢查、競賽活動、應急演練、宣傳展示、信息化建設、獎項評選”等內容設計主題;如開展“學生一日安全員活動”“實驗室安全知識競賽”“實驗室安全校園文化作品征集”“實驗室安全微視頻制作”“實驗室安全先進實驗室、先進個人評選”等活動;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應充分強調學生參與度,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同時注重項目活動長期性、定期化開展,以持續營造校園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建立實驗室安全文化宣傳活動品牌長效機制。
3.5重視持續改進的評價與保障機制建設
構建分級分層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最終應服務于教育過程、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高校管理部門建立完善的監督檢查制度,開展教育環節的效果評估;建立學校、二級單位、實驗室三級檢查、督查制度并組織實施,針對安全隱患督查建立公示制度、加強隱患整改,在形成閉環管理的基礎上,將隱患整改落實、實驗室安全事件(事故)與相關單位、個人的考核評定、職稱評審相掛鉤;對重點教育活動導入績效評價模式進行教育效果評估,建立、健全“培訓—評價—反饋—完善”,為后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完善教育體系提供參考依據[11-12]。同時加大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建設的保障機制,逐年加大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經費投入,引入相關高校、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環保部門、公安機關的參與,為安全教育體系建立完備的專業師資力量及專家指導團隊。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馬慶,柯紅巖,牛犁,等.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體系構建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2):5-9.
[2]賀蕾,廖嬋娟,盧麗麗,等.112起高校實驗室事故分析統計與防控對策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2017,47(2):49-53.
[3]黃凱.北京大學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8):1-4.
[4]張海峰,張帆,劉一.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實驗安全與環保,2017,34(9):243-247.
[5]柯紅巖,錢大益,楊超華,等.實驗室安全教育領域自我教育模式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0):184-186.
[6]徐世浩.高校教師層次培訓體系構建與策略探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0(7):39-42.
[7]趙慶雙,王臻,聞星火,等.實驗室安全課網上學習與考試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128-130.
[8]柯紅巖,金仁東.高校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的建立與實施[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9):261-264.
[9]賀錦,樂遠,趙艷娥,等.構建規范化實驗室安全培訓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4):15-18.
[10]張志強,李思敬.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教育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86-191.
[11]王伏玲,李鴻飛,黃濤.高校實驗室技術安全與環保教育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2):208-211.
[12]張穎,趙二剛,張紅賓.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模式探析[J].實驗室科學,2015,18(3):185-188.
作者:金仁東 馬慶 柯紅巖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