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故事情境的兒童糖漿包裝包容性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患兒服藥過程中所出現的抗拒行為,探索能夠幫助兒童克服用藥恐懼心理、推動患兒自主服藥行為的糖漿包裝設計策略。以包容性設計為導向,結合兒童產品必要屬性,以2-7歲兒童及其父母為主要對象,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調研,分析兒童醫藥類產品包裝設計的市場現狀,歸納總結基于故事情境的兒童糖漿包裝包容性設計原則。以兒童糖漿包裝設計實踐為例,針對兒童服藥過程中的困難提出解決方案。以包容性設計為宗旨,綜合兒童藥品包裝設計的功能性,教育性,娛樂性,交互性原則,將故事情境融入設計之中,以“小任務”的形式鼓勵患兒進行自主服藥,從心理層面為其傳遞愛與關懷。
關鍵詞:糖漿包裝包容性設計故事情境自主服藥
引言
自2015年10月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國學齡前兒童數量迅速擴張。兒童健康、早教、福祉等均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相較于成年人而言,學齡前兒童在服藥過程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困難,其對藥物的恐懼心理已成為困擾眾多家長的一大問題,嚴重時家長還會選擇強灌的形式迫使患兒服藥,這無形中增加了兒童服藥過程中的危險性與不適感。本次研究將從公益普惠的視角出發,以包容性設計為導向,在滿足國家藥品包裝相關法規的前提下,通過故事情境與兒童糖漿包裝設計的結合,探索兼具娛樂與教育屬性的兒童藥品包裝設計,在行為及心理層面鼓勵患兒自主服藥,為患兒及其家長謀求福祉,保障兒童在生病過程中,仍具備幸福的權益,減緩患兒相對于成人而言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的排斥心理,從而提升社會整體幸福感。基于故事情境的兒童糖漿包裝包容性設計研究
一、包容性設計與敘事性設計釋義
(一)包容性設計
包容性設計(InclusiveDesign)最早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英國貿易與工業部定義為“一個過程,使設計師、制造商、和服務供應商確保其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最廣泛受眾的需要,不受他們年齡的限制”。[1]相較于無障礙設計以特殊群體需求為首要任務,常常導致設計異化,使普通人群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不便;以及通用設計以普通用戶為主流群體,對特殊用戶需求考慮往往不足的弊端。包容性設計的提出能夠更好地兼容普通人群與特殊人群之間的需求,盡可能最大化地擴展受益用戶群體。[2]近年來,英美等國家對包容性設計的研究已逐漸趨于成熟,其中尤以劍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位居世界領先地位。[3]而我國對包容性設計的研究正處在從萌芽期走向成長期的發展階段。傳統包容性設計多局限在對老齡人群以及殘障人士的研究上,并且研究多停留在從生理層面解決產品或服務中的包容性。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群個體間的差異逐漸走向多元化,包容性設計的研究范圍還應逐漸從弱勢群體逐步擴大到全人類,從用戶生理層面逐漸走向對心理層面關懷與愛的設計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正是從藥品包裝設計出發,從心理層面探索相較于成人而言兒童在藥品使用情境中的包容性。
(二)敘事設計
敘事,即敘述故事,20世紀末敘事從文學范疇發展到設計領域。[4]敘事設計是一種以敘述呈現故事的表達方法來實現人與產品的信息溝通與交流,從而影響用戶內在情感,引起記憶或是聯想,最終獲得情感或文化的體驗。[5]而敘事設計中的故事情境體驗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產生與故事主題相關的行為動作或心理意識。以體驗者的身份參與到故事之中,感受到敘事主題所表達的內涵,獲得情感共鳴,從而達到敘事目的。而在兒童產品中,敘事設計多以兒童繪本,動畫短片等形式出現。
二、設計方法探究
本研究將基于相關學術理論背景,從兒童糖漿包裝設計現狀、兒童醫藥產品包容性設計先驅案例、用戶需求三方面入手進行調研,總結兒童糖漿包裝包容性設計原則、圍繞相關原則進行設計實踐,探索基于故事情境的兒童糖漿包裝設計對兒童用藥以及成長過程中所具備的包容性,具體流程見圖1。
三、兒童藥品包裝包容性設計調研
(一)兒童糖漿包裝設計現狀
本次隨機通過京東淘寶等購物平臺對國內外市場上12款較為主流的兒童糖漿進行了調研,見圖2。發現目前市面上的兒童糖漿包裝設計在外觀上相似度較高,缺乏新鮮感。容器多以60-150毫升棕色(為滿足避光需求)規則柱狀小口瓶為主,其中以120毫升居多。而在包裝裝潢設計上,作為兒童用品,雖然多數添加了卡通人物或動植物形象,但缺少了一定的娛樂性與交互性,不足以對患兒抗拒服藥這一心理產生較大影響。
(二)先驅案例研究
游戲是兒童獲取知識的基本活動形式,也是發現自我和自身能力最主要的源泉。[6]兒童通常可通過游戲玩耍等娛樂行為建立自身與情境之間互動認知的關系。兒童糖漿包裝設計若想從心理層面幫助兒童克服用藥恐懼,推動患兒自主服藥行為,還需以基礎功能為前提,以寓教于樂為目標,以游戲交互為手段進行設計探究。見圖3,為巴西A.C.Camargo癌癥中心專門為癌癥兒童設計的一款名為“超級英雄吊瓶”的輸液瓶外殼包裝,其借用漫威故事情境中的英雄角色為設計元素目的在于鼓勵患癌兒童借助超級英雄的力量與病魔做斗爭。見圖4,為韓國設計師LEEYUNYE等人運用卡通動物形象所設計的一款兒童輸液袋。兩者均打破了原有輸液產品給兒童造成的冰冷恐懼印象感,在設計中融入了一定的人文關懷,通過卡通形象與故事背景營造具備親和感的醫藥產品形象,給與了患兒一定的心理慰藉。但兩款輸液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均未突出產品設計中的交互性與娛樂屬性。而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認知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人類通過“體認”的方式了解世界。[7]因此想要更好地從心理層面鼓勵患兒克服用藥恐懼,為患兒營造更加平等與包容的用藥環境,將游兒童游戲玩耍等娛樂行為考慮在設計之中,提升兒童醫藥產品包裝設計的包容性,將成為我們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用戶調研
本次以2-7歲兒童及其父母為主要調研對象,之所以選定該年齡段樣本的原因在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該年齡段為兒童已具備表象思維,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是思維認知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其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8-9],因此具備一定的代表性。針對用戶的調研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以問卷調研的形式對家中育有2-7歲學齡前兒童的家長進行調研,實收問卷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14份,被調研群體以女性家長居多。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普通感冒咳嗽周期多為2-5天,家中兒童存在服藥恐懼的數值比重高達97.4%;在喂藥過程中,采取過灌藥手段的家長高達95.6%;曾利用過獎勵機制鼓勵兒童自主服藥的家長占比62.2%;具備自覺服藥行為的兒童占比僅為14.9%;而認為灌藥過程存在一定危險性的家長占85%。以上數據均表明為患兒創造一個溫馨平等的包容性用藥環境,解決兒童服藥難題的設計勢在必行。第二次調研主要針對兒童喜愛的卡通人物形象以訪談法的形式隨機對廣州、佛山、銅川三所城市中的28名2-7歲區間兒童進行了深入調研。訪談結果顯示,動物類型(小豬佩奇、皮卡丘、哈嘍kitty等)、機器人類型(大白、各類國內外機甲戰士等)、超人類型(奧特曼、開心超人卡通片等)這三大類卡通形象得到了大多數兒童的喜愛,在針對基于故事情境的兒童糖漿包裝設計實踐過程中,可考慮從以上三大類卡通形象作為角色原型融入設計之中。
四、基于故事情境的兒童糖漿包裝包容性設計原則
(一)功能性原則
作為一款兒童糖漿包裝設計,首先要滿足其基礎功能屬性,盡可能保證容器的密閉性與避光性,控制容器容量大小,從而保證內部糖漿液體的穩定性。除此之外,在生態環保的大前提下,以基礎功能加N的形式,探索產品其他功能屬性,盡可能實現包裝的二次實用價值,也是當代設計師所應探尋的方向。
(二)教育性原則
著名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學前期是人類可塑性最好的時期。[10]而學前教育追根溯源是對兒童思維認知的樹立與良好性格的養成,通過故事情境、任務獎勵等手段對兒童進行心理層面的誘導與鼓勵,不僅能夠增強兒童用藥過程中勇氣,還能再一定程度上提升兒童的意志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因此以包容性為導向的兒童醫藥類產品包裝設計中,教育與鼓勵是引導兒童克服用藥恐懼心理的根本屬性。
(三)娛樂性原則
寓教于樂,兒童產品的娛樂屬性無疑是當代設計師所應關注的重點。注重兒童糖漿包裝設計的娛樂屬性,保證兒童在使用產品前、中、后期的趣味性與可玩性,通過故事情境的表現不僅能夠輕松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減少兒童用藥過程中的不適感,更能較為直觀地傳達設計中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在一定層面層面上激發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四)交互性原則
實物交互和社會的發展使設計融入日常成為一種趨勢,提倡充分運用人類技能,關注設計的參與性和情境性。[11]以包容性為導向的兒童糖漿包裝設計不止是單一的包裝設計,更是構建兒童與用藥環境間的良性交互關系。[12]這其中包括兒童與家長,兒童與藥品之間的交互關系。在家長層面,從單向強迫輸入式轉向鼓勵引導式;在藥品層面,交互的關鍵核心在于對信息的輸出及輸入,兒童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并通過對糖漿包裝的物理接觸獲取感官刺激和身心體驗,[13]從而逐步加強故事情境對兒童心理認知的影響。導致兒童從排斥抵觸到自主服藥行為的改變。
五、設計實踐
(一)設計定位
本次設計以包容性設計為導向,在符合國家藥品包裝相關設計法規的前提條件下,為生病患兒尋求更加包容平等的用藥環境。設計將以糖漿包裝為例,參考上文中所提到的功能性、教育性、娛樂性、交互性設計原則,針對兒童用藥恐懼心理,結合故事情境,讓患兒在服用糖漿的過程中與用藥環境產生良性的游戲交互關系,把服用糖漿變成游戲中的“小任務”,從而在心理層面對兒童產生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在完成任務后,患兒就能獲得一個英雄冰箱貼,以此方式來獎勵勇敢的小朋友。幫助患兒實現自主服藥的同時,通過故事情境啟發兒童思維認知,引導兒童樹立正面社會價值觀,給予其面對困難的勇氣。
(二)設計表現
1.故事情節構建:基于前期對兒童用戶的深入調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最終選定以最受兒童歡迎的機器人、卡通動物、小英雄三類角色展開設計。故事線大致講述了一群小英雄面共同守護家園戰勝入侵者的故事。具體內容見圖5-6。2.包裝設計:在對先驅案例的調研中可以發現,為打破患兒對醫藥類產品的固有恐懼心理,國內外眾多設計師已逐步從產品視覺效果上展開了探索,尋求更具親和力與人文關懷的醫藥產品造型設計。與之相比,基于前文所提到的“體認”理論,本設計的創新之處在于更加注重了對產品交互性與娛樂性的探索,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從根源激發兒童的社會責任感與直面困難的勇氣,從而幫助兒童克服用藥恐懼。而非通過單純的外觀設計吸引兒童注意力,從而規避弱化醫藥類產品在兒童心中的固有形象。設計以故事情境中的卡通角色為原型,帶入兒童糖漿包裝設計之中,見圖7。考慮到兒童完成任務的周期性,將傳統糖漿60-150毫升的容量改為25毫升(1-2天用量),從而適當降低“小任務”的難度系數,避免兒童因任務周期過長,產生抵觸情緒或放棄心理。瓶身的刻度數值起到了提醒作用,每格為一次用量5毫升,鼓勵兒童進行自主服藥,并逐步完成與病毒做斗爭的“小任務”。當患兒完成任務,喝完整瓶糖漿,便可扣掉卡通形象的“肚子”,獲得一個小英雄冰箱貼作為獎勵,見圖8-9。材質方面,人物角色正面選用PP材質安全無毒,背面附加一層軟磁,糖漿容器(肚子)部分選用茶棕色避光食品級PET軟塑料材質,當喝完糖漿,便可以輕易的按壓出茶棕色容器,成為一個冰箱貼,方便兒童玩耍。3.產品命名:本包裝最終從“Cay,Love•T,小可以”等7個命名中定名為“小可以”,意為:為生病主動吃藥的“小英雄們”點贊。代表著父母對兒童克服用藥恐懼,自主服藥的認可。
(三)設計評價
本次“小可以”糖漿包裝的設計以產品功能為基礎前提,以寓教于樂為根本目標,以游戲交互為形式手段進行了系列化的設計。功能性方面:在保障材料安全,滿足糖漿包裝的基本屬性之外,冰箱貼這一額外功能屬性的功能屬性實現了包裝的二次利用價值。教育性方面,除故事繪本內容本身對兒童的教育影響之外,“小任務”的服藥形式與獎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兒童行為及情感層面的鼓勵。促使兒童自主服藥的同時,幫助兒童樹立堅強勇敢的意志力。娛樂性方面:設計從寓教于樂出發,在糖漿包裝的設計中融入了玩具屬性,把游戲娛樂貫穿始終,保障了兒童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趣味性與可玩性。交互性方面:從前期繪本到糖漿使用過程再到后期的“小英雄”冰箱貼獎勵機制,將故事情境帶入現實,使患兒通過玩耍的形式置身于其中,從而讓自主服藥的兒童在獲得獎勵的同時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小英雄”,完成了兒童與糖漿包裝之間的良性交互。
六、結語
兒童是一個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少年強則國強。本次研究從包容性的視角出發,關注兒童用藥福祉。兒童藥品包裝設計綜合了功能性,教育性,娛樂性,交互性的原則,以兒童糖漿包裝為例,將故事情境融入到包裝設計之中,從心理層面為患兒傳遞愛與關懷,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幫助患兒克服用藥恐懼心理,力求為兒童創造一個平等包容的用藥環境。隨著該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兒童藥品包裝設計也會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所呈現,期待后續研究者能夠更加深層次地挖掘兒童用戶心理需求,從包容性設計入手,為其謀求一個更加和諧幸福成長環境。
作者:管靜文 劉子熙 張浩 單位:廣州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