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景觀設計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卻帶來城市生態環境下降,城市水體原有的蓄水調洪功能降低。本文從景觀專業視角對海綿城市理論在景觀道路設計方面的思路進行初探。通過低影響的技術改善傳統道路設計的灰色基礎設施的不足,將海綿城市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需要不斷的實踐探索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海綿城市理論;LID技術;道路景觀設計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導致城市可利用資源快速匱乏,與環境資源問題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復雜。城市水生態環境下降,城市水體原有的蓄水調洪功能下降?!胺暧瓯貪场?、“城市看海”的現象成為普遍。近幾年,“海綿城市”越來越被廣泛提及,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多個學科專業,城市建設中追求的生態性可以通過城市景觀設計反映出來,海綿城市理論如何應用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1對海綿城市理論理解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城市像海綿體一樣能夠自然吸水的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通過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實現城市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發展模式。為貫徹落實講話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依據國家法規政策,并與國家標準規范有效銜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并與2014年10月正式。該指南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基本原則,規劃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及其構建技術框架,明確了城市規劃、工程設計、建設、維護及管理過程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國部分實踐案例。海綿城市理論應用的核心,是希望通過自然生態的方法,增強城市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和利用,全面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給市民以更多的自然生態空間。海綿城市理論應用到景觀設計中就是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反抗自然,使城市更加富有彈性,在遭受破壞性自然災害之后迅速恢復且變得更為強大。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是對城市本身的一種低影響開發,是通過自然生態的形式對城市的修復,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2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景觀設計思路
傳統的道路體系中,硬化面積占道路面積的75%左右,綠化帶面積占25%左右,透水鋪裝率不足30%,道路綠化帶標高一般高于道路標高10~20cm。一旦降雨,雨水將從綠化帶匯入路面,通過雨水篦等裝置將雨水匯集到道路的排水系統。雨水因為短時間的大量急速匯流,綠地的泥水被沖進路面,很容易造成道路積水,加重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同時可能淤塞下水道及河床。將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景觀中應用,就是尋求低影響的技術,在降雨時通過雨水集聚、存儲、綜合利用來降低城市用水壓力。解決內澇問題的同時使雨水對路面影響具有穩定性。
2.1傳統城市道路與海面城市道路設計理念
對比傳統城市道路從雨水口收集雨水排放到雨水管道,從而盡快排水,降低雨水徑流。海綿城市道路景觀通過LID設施下滲和雨水管道共同將雨水消化,從源頭、中途、末端進行雨水徑流和污水控制。
2.2找準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的設計
每個城市都具有獨立的特點,不同的道路需要解決的不同的問題。要抓住關鍵問題,找出重點再設計。中國地理上以秦嶺淮河劃分南北,在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方面相差甚大海綿城市建設無法找到一個統一的標準,需要因地制宜。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不能一概而論,要在統一的主題下,因城而異,因地而異的看問題。不可按部就班的照葫蘆畫瓢式去設計。將海綿城市理論實踐到道路景觀設計中,就是要根據南北方的差異,針對不同問題進行設計。如南方城市普遍地下水位偏高,通過海綿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主要解決防水、滯水問題;而北方城市多以缺水問題嚴重,則主要應該解決如何蓄水,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的問題。將海綿城市理論實踐到道路景觀設計中,就是根據不同的城市地勢差異,對不同的道路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比如重慶市,作為我國西南地區最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慶處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水豐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00mm左右,但是全年雨量分布極不均衡,4~9月的降雨量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在這一時期內,重慶主城區極易發生內澇現象。而在西部干旱地區,應以控制水土流失、雨水回收利用為主,增加可利用水資源。將海綿城市理論實踐到道路景觀設計中,就是根據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特點進行設計。比如煙臺處于地勢低的道路區域,既需要考慮雨水下滲,回收利用,同時需要注意內澇和污染問題,以滲透、截留、蓄水等措施就地實現滲、滯、蓄,源頭減排,最大程度上緩解馬路行洪狀況,盡量保證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而平原區域:以促滲、滯留、凈化等措施為主,對道路鋪裝進行改造,推行雨水收集、凈化和利用,消除城市易澇點。
3海綿城市道路LID技術景觀元素探索
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景觀中的應用不能僅僅理解是為了雨水集蓄回用,或者是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澇。應以低影響開發為核心指導思想,以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為戰略目標,在進行海綿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要結合“綠色+灰色”的思想,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更好地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通過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相結合,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開發模式。對海綿城市道路LID技術應用在鋪裝材料、路沿石、植物配置等景觀元素中進行探索和嘗試。
3.1道路鋪裝道路鋪裝材料選用透水鋪裝,下雨時雨水能快速滲入地下,防止雨水滯留產生內澇。透水性的地磚、混凝土、鵝卵石等材料應用在不同功能區域,在透水的作用同時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
3.2路沿石傳統的道路設計中綠化帶標高一般高于道路標高,路沿石都是連續的,可以阻隔路面與綠化帶之間的雨水,因此,暴雨過后,雨水短時間快速匯集,難以快速消化,往往會有大量積水的現象。將路沿石局部進行切口處理,可以使雨水徑流引入種植池,可以緩解路面雨水滯留問題。切口應局部下凹,以提高進水的條件,進水口的開口寬度、設置間距應根據道路豎向坡度調整;進水口處應設置防沖刷設施。
3.3植物配置景觀設計中重要的元素,即植物能夠有效防止地表的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蓄水作用。植物的莖葉與根系,可以滯留和滲透雨水,不僅可以減少雨水的徑流量,減緩雨水流速,還可以凈化、滯納雨水中的污染物,這也是綠色生態低影響開發的重要途徑。對海綿城市道路LID技術應用,將雨水一部分匯集到綠化帶中,使得綠化帶中的植物會短時間內受到侵泡,所以在選擇植物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其耐水性。植物對濕潤土壤的適應性,選擇可以承受雨季24~48h水侵的耐淹性植物。盡量選用鄉土植物,降低成本,增加存活能力。景觀植物形態、色彩、質感、花期等元素形成特色的道路景觀。
4結語
將海綿城市理論實踐到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用景觀設計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低影響的技術改善傳統道路設計以排為主的灰色基礎設施產生不足影響,降低排水設施維護和建設成本,同時有效的利用雨水資源,一舉多得。當然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正興的今天,熱潮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海綿城市的建設是需要多個專業相互協作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思考與實踐。海綿城市的建設為許多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需要腳踏實地的去解決問題,方可成就大業。
參考文獻
[1]周迪.海綿城市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16).
[2]北方城市,多考慮把雨水留住.協商論壇,2016(7):60.
[3]劉安琪.基于海綿城市背景下綠色街道景觀設計研究.北京林業大學,2015.
[4]孫慶東.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設計[J].建設科技,2016.
作者:丁莉 單位: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