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前提
1.1教師提升自己的素養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與研過程中教師都滿足于教教材,不注重超出教材以外的知識的學習,心甘情愿地當“教書匠”,新課程改革倡導創新,創新意味著要超出教材以外進行思考,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觀念,提升自己的素養,爭做專家型教師,由于現在處于信息化時代,知識迅速增長和更新以及終身學習已成為新的生存理念,一個人一生必須不斷進行繼續學習,教師也要適應時展的需要,必須轉變為一個學習型教師,新課程實施和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等,都要求廣大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從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專業成長、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等方面跟上時展的步伐,同時教師不斷學習也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成為學生學習的示范者.
1.2增添及時反饋與補償環節教學不能只是教,我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除了要考慮教與學,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效果如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能夠將學生的學習狀況反饋上來,反饋的目的在于生成新的問題,便于及時地處理問題,這是宏觀調控的過程,借助于這個環節有助于將錯誤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結果排除在學生的頭腦之外.
1.3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新課程新增的教學目標,我們教學的主體和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感性的,而且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對于物理教學而言,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情感需求,我們要借助于課堂教學設計讓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激活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2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知識點教學
2.1實驗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了促進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必須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個感性認識可以完成如下兩個實驗。
2.2如何激活學生的認知如果我們直接給學生進行上述實驗演示,那么學生的認知是浮于表面的,甚至有些學生連現象都記不住,更談不上從現象出發歸納出“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的結論.那怎么辦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相互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去猜想實驗結果,最后在學生原理通了的情況下進行實驗驗證.
給出實驗裝置圖,拋出問題:問題1:如果按照實驗1“活塞迅速壓下去”,從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空氣柱的內能將怎么變?問題2:氣體的內能與溫度是相對應的,乙醚是一種易燃物質,著火點為160℃,所以實驗1有可能會看到什么現象?為什么你認為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問題3:如果將乙醚換成水和酒精溶液會如何呢?問題4:不斷加壓,瓶塞會怎樣?如果瓶塞跳起,那么跳起的瞬間,瓶內氣體內能會怎樣呢?那么會看到什么現象?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與猜想,必然有自己的認識,為此有一種急于驗證自己所思、所想是否正確的探究需要,這個時候進行實驗1和實驗2的演示,學生會看得更真切,尤其是會關注到實驗2中瓶口出現白霧的現象,深化對“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緊扣實驗原理,不急于給學生展示實驗現象,而是讓學生在實驗前大膽進行預測性分析,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在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認識,這是應用原有知識的過程,不僅僅內化了原有認知,還將新、舊知識有機聯系到了一起,結論不是灌輸硬塞的,具有生成性,那么,對不對呢?這時候帶著渴求答案的心理來進行實驗的觀察,有效減少實驗在教學中觀察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增強自覺性,促進了科學素養的提升,按預測所預示的方向進行實驗、觀察及思維加工,可較快地習得相關的科學知識.這樣的教學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教師的作用在于借助于問題激發學生的情感,補償學生的好奇心,借助于教師自己的科學素養去帶動學生正確地認識物理世界.
作者:石桂彬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