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計算機實驗室網站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高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強化建設來實現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教師與學生利用互聯網來進行辦公和查詢,提升了師生的交互性,也增強了教學效果。在本文中,闡述了當前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的現狀,分析了計算機實驗室網站設計的需求,最后探討了計算機實驗室網站的設計與實現。
關鍵詞:
計算機實驗室網;站設計;系統實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實驗室所面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充分的滿足需求,在利用現有實驗室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網站設計與開發,加強信息、共享與管理,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1高校計算機實驗室現狀
1.1硬件建設成本高當前,高校在進行計算機實驗室建設時,依據為各個院系自身制定的專業規劃,由此一來,計算機實驗室與專業環境相適應,然而各個專業所建設的計算機實驗室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各不相同,導致計算機實驗室的通用性比較差,與其他專業的共享難以實現[1]。各個院系的計算機實驗室建設完成之后,會根據自身的需要采購硬件設施,這導致硬件設施的重復采購現象比較嚴重,這無疑增加了硬件設施采購成本。
1.2軟件系統管理困難為了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就需要通過專業人員來管理和維護計算機實驗室。在管理的過程中,為了滿足教學需要,管理人員會不斷地更新應用軟件。管理人員為了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性,會在系統中安裝還原軟件以及硬盤保護卡,U盤的使用有著很大的限制性。學生在利用計算機實驗室做實驗時,產生的實驗成果只能通過網絡保存到不會丟失的地方,然而當數據過大時,會影響上傳,造成實驗數據丟失,影響實驗進程的順利開展,挫傷學生實驗的積極性[2]。
1.3正版軟件授權問題計算機實驗室硬件系統建設完成之后,需要安裝相應的教學設計軟件、仿真軟件,為了保證軟件的性能以及實驗的正常開展,需要購買正版軟件,正版軟件授權以及后續更新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成本,由于經費有限,會限制正版軟件的購買。而如果使用盜版軟件,安全漏洞比較多,法律風險也比較大,這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計算機實驗室的發展。
2基于計算機實驗室網站設計與實現
2.1網站設計首先,設計功能和內容。計算機實驗室網站主要包含四項功能:第一,網上展廳,所謂網上展廳,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平臺,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優秀作業等通過網上展廳在網站中展示出來。第二,中心簡介,主要是對實驗室的相關情況進行介紹,包含設備、人員、成立時間等,在計算機基礎實驗室中,融合了專業基礎課以及公共基礎課的實驗,承擔了所有學生的計算機實驗課程任務;第三,用戶管理,用戶管理就是指用戶管理員,對系統中的所有用戶展開有效的管理;第四,課程管理,在進行課程查詢時,主要是查詢課程安排時間,查詢通過SQL來實現,在進行實驗的安排時,以學期為時限,科學安排整個學期的計算機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對實驗時間有所了解。其次,設計網站結構。之所以要進行計算機實驗室網站,主要的目的是管理用戶信息、查詢實驗課程,最終實現提升實驗水平。在進行實驗安排時,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注重整體發展的同時,分步驟實現。具體說來,網站的結構為WEB三層結構,通過中間層應用服務器,實現具體邏輯。
2.2網站實現第一,前臺的系統實現。在前臺的系統中,包含主頁以及實驗室簡介兩個功能模塊,在進行設計時,二者的設計思想、設計功能各不相同。用戶瀏覽網站時,第一眼看見的便是網站的主頁,因此,主頁設計直接決定了用戶對網站的印象,在進行網站主頁設計時,要注重主頁的美化,可以適當的運用圖片、色調等。第二,后臺的系統實現。后臺的系統包含兩個功能模塊,一個是管理模塊,一個是用戶注冊登錄模塊。在計算機實驗室網站中,管理模塊主要實現的為課程管理的功能,包含課程表錄入編輯以及課程查詢,普通用戶登錄之后,可以進行查詢和修改自己的信息,管理員在登錄網站之后,可以進行添加、刪除、修改,編輯等,具備的權限比較多,管理員管理界面如圖1所示。計算機實驗室網站的主要使用用戶為教師和學生,為了加強管理,管理員需要賦予教師和學生不同的權限。學生在瀏覽網站時,有些功能需要注冊之后才能使用,在網站首頁的登錄框中,設有注冊按鈕和登錄按鈕,學生點擊注冊按鈕,注冊用戶名和密碼,注冊完成之后,在登錄框中將用戶名和密碼輸入進去,登錄到網站之后就可以進行相應的操作。
3結語
通過計算機實驗室網站的設計與實現,有效的實現了計算機實驗課程管理,通過此網站,教師和學生可以實現相互交流,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范玉仙,鮑小忠,黃志遠.基于Telnet協議的計算機實驗室網絡管理工具的研究與實現[J].工業控制計算機,2010,(11):71-72.
[2]黃晨暉,林泳琴.基于云計算的虛擬計算機實驗室的研究與實現[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11):178-181.
作者:魯宛生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