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專電子專業創新教學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職業崗位能力的中等技術人才,教學的過程就應該是實踐的工作過程。通過企業化的項目、工作化的程序、技術資料性的知識、企業標準化的工藝等方面探索實踐案例,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分別在本地企業、外地企業進行專業調研,以企業案例為基礎,探索創新教學內容。
關鍵詞:
創新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
一、實施背景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戰略部署,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對接職業標準,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式的要求,我校電子專業以人才培養加快推進教學內容創新,建立由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參與的教材及資源庫建設機制,創新教學內容、對接產業需求、構建專業情境、培養專項技能,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工學結合”職業教育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創新教學內容、對接產業需求、構建專業情境,實施“任務引導、工學交替、項目遞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核心課程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課程建設途徑,形成與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相關行業崗位人才需求對接相適應的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三、實施過程
在本專業核心課程建設中,我們制定專業建設計劃、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省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結合地方行業產業需求,加強精品課程建設。注重創新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以基于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理念,我們電子專業重點組織了《電機電氣控制線路》《電子電路板維修技術》2門課程教學內容創新,同時組織骨干教師參與《電工技術》等6門省級精品課程建設。
1.專業調研機制建立定期進行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形成專業調研成果,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立足點。我校電子專業不斷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調研,從全國各地職業院校電子電器專業的發展趨勢、全國電子電工電器行業的分布和大規模人員從業態勢、到本地工業園區人才的微觀需求,從學生家長的心態、到學生學習中階段性的愿景,都是本專業開展專業調研的關注點。
2.團隊建設課程建設離不開團隊,在創新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的課程建設中,我們參加了省協作團隊,也自建了學校課程建設團隊。2012年11月,我們加入了江蘇省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創建協作組,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共建過程中,依托學校建設成果和對專業建設的獨特見解,承擔了牽頭協作組成員校共建核心課程的建設任務。
3.創新教學內容(1)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要求,引入企業案例、創新教學內容。我們根據企業工作崗位任務、提取典型工作案例,編寫專業教材,建設教學工廠。以項目工作的實際場景錄制視頻影像;以工作環節中典型思路和工作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以實際工作所需要的知識,組織學科知識和生產性技術數據;以生產規范為基礎,開展技能訓練;以工作項目任務的完成、體驗工作成果的樂趣;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拓展學生能力,以教學工廠、職業環境的模擬、頂崗實習,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習慣向職業崗位素養的遷移。(2)以課程負責人的方式,開展課程建設、建立課程框架。我們在專業學科資源庫建設中,先確定課程負責人,組建課程建設團隊,課程負責人首先設計模板,提交團隊討論,針對提出意見,進行修改,確定基本模板。例如在建設《電機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數字化資源庫時,將課程分成若干項目任務,每一個項目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為理念,設計學習過程,第一步列舉典型生產案例,團隊教師收集、拍攝相應場景圖片,攝制工作場景視頻,作為數字化資源庫素材。第二步分析案例中工作控制電路,收集、設計同類控制線路,選取典型電路。第三步,圍繞控制線路中所用器材,研究期間結構、原理、技術參數及選用、使用要點。第四步,工作原理分析,以文字圖片及二維互動仿真,演示控制工作過程。第五步,選取器件安裝控制線路,包含連接工藝、線路檢測、故障排除、通電試車,安裝實際應用線路。第六步,項目拓展,給出同類生產應用實例,應用知識和技能,設計電路、選取器件、安裝電路、實現應用。
課程負責人首先將一個任務材料做完,提供樣板和建議,布置團隊人員,按此構思搜集素材,進行教學設計。成員完成的內容,課程負責人逐一審核、修改,再返回到團隊隊員手中,在加工后,作為課程成果發至網絡資源庫。其他成員在使用建成的初級庫中,再加入自己素材及經驗成果,作為字庫納入資源庫,實際教學使用時,講資源庫內容和自己教學成果再次設計后,應用于教學中。(3)建立與創新教學內容配套的立體教學資源庫。我們建立了和創新教學內容配套的教材、數字化資源庫和校本專業實訓室,利用資源庫整合了企業案例、視頻、圖片、3D器件、模擬仿真實訓及電子教案等數字化資源。同時利用省共建共享機制,建立了核心課程數字化資源庫,做到校內教師共建共享,《電子電路裝配與調試》《電機電氣控制技術》等實訓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了資源共享,做到教學經驗傳承和促進了青年教師成長。
四、主要成效
1.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創新教學內容的課程建設能力的提高在課程建設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課程建設能力。同時,學校為促進專業建設,還建立了各項激勵機制,大大調動了教師開展課程建設的積極性。近年2位教師獲得市有突出貢獻的技術能手稱號,1位教師獲得省技術能手稱號,14位教師獲得技師技能等級證書。
2.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通過課程建設,在本專業學生取得畢業證、中高級工證書、計算機一級B高新技術證書基礎上,2014年1月,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專項能力的提升,在2.0+0.5課程時序之間,我們試點組織部分學生參加電子高級工的技能鑒定,26人通過技能鑒定,獲得更高一級的技術技能等級證書。本專業學生連續三年在市級技能大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6人次。
3.就業能力的提升滿足了地方經濟發展對緊缺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本地區光伏行業、節能制造行業、電子電器營銷行業、電子電路電器制造業、電力運行維護、工業自動化管理行業廣泛分布著本專業學生就業身影,專業建設提高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效率和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課程建設提高了專業人才的專項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劉光明 單位:江蘇省泗陽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