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基礎教育精準扶貧困境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村貧困地區貧困文化根深蒂固、貧困家庭教育缺失、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影響著基礎教育精準扶貧的效果和成敗。為實現2020年農村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在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要科學塑造重教文化,積極構建“三位一體”教育體系,集中優勢資源提高辦學條件和建設師資隊伍。
貧困問題是制約人類生存發展和構筑美好生活的頑疾和桎梏,幫助貧困人口脫貧一直是我國政府推進貧困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015年10月主席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首次提出“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根據“五個一批”的內容,教育精準扶貧被明確納入國家精準扶貧的頂層設計,成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路徑之一。教育精準扶貧是指精準識別農村貧困人口的教育需求,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幫扶措施,發揮教育減貧的價值。在基礎教育需要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在我國扶貧工作處于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我們不僅要從理論層面深刻理解為何要推行教育精準扶貧,還要從現實層面厘清目前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有效對策。
一、為何要實行教育精準扶貧政策
1.教育精準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方式
貧困的代際傳遞是指父母將較低的經濟地位及不利因素傳遞給子女,子女繼承這種貧困后,再傳遞給下一代,重復這種貧困的境遇[1]。“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認為,資本缺乏導致的投資不足會限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同理,家庭貧困也會形成惡性循環。資本缺失是導致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資本缺少導致貧困家庭投資不足,就會進一步限制貧困家庭的經濟發展,從而導致貧困的代際傳遞。已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是貧困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陷入貧困狀態[2]。因此,要想解決貧困問題,首先要解決教育問題,要通過提供精準的教育幫扶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可能。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扶貧經驗表明,過去長期以來的被動式、給予式、輸血式的外部拉動扶貧模式效果差、效率低。只有依靠教育,通過教育精準扶貧,即對農村貧困家庭的教育需求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給予足夠資助和支援,打消他們經濟上的后顧之憂,才可能讓貧困人口突破自身科學文化限制的天花板,找到化解貧困的有效路徑。
2.教育精準扶貧是破解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悖論的重要手段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投資收益率遠大于物力資本。窮人之所以貧窮,一方面是他們物質資本匱乏,另一方面是他們對人力資本投資不足,造成他們知識技能的缺乏?!案倪M窮人福利的關鍵因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質量,提高知識水平”[3]。人力資本理論讓我們認識到教育投資的反貧困效應,但在實際農村貧困戶的家庭投資中,教育投資動力一直不足。鄒薇、鄭浩(2014)的研究表明,“在低收入家庭中,個體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意愿與其收入水平正相關,這意味著越是貧窮的家戶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愿會越低?!保?]首先,農村貧困家庭缺乏投資教育的資本。由于低收入或無收入,可供家庭支配的物質資源極其有限,生活十分艱難,沒有多余的資本對教育進行投資。其次,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村貧困家庭的基本需求相距甚遠。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于農村貧困家庭而言,首先要滿足的是其吃飽穿暖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教育需求高于生理需求,這是農村貧困家庭在其基本的生理需求還難以滿足的前提下所無法企及的。再次,由于教育投資回報周期較長、教育機會成本和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等投資風險的客觀存在,農村貧困家庭無力承擔上述風險,進而造成人力資本投資乏力。教育有助力農村貧困家庭擺脫貧困的可能,但因為貧困,農村貧困家庭又無力投資教育,這就造成了教育人力資本投資與有效擺脫貧困的悖論。教育精準扶貧是破解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悖論的重要手段。教育精準扶貧可以精準識別農村貧困人口的教育需求,可以為農村貧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提供精準幫扶,可以讓農村貧困家庭安心享受教育權利而不必承擔教育投資帶來的負擔和風險。
二、農村基礎教育精準扶貧的實然之境———存在的問題
1.貧困文化根深蒂固
“貧困文化”是貧困階層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是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勢、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等非物質形式。”[5]教育不受重視、輟學率攀升和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年輕人中蔓延等問題都是貧困文化造成的文化貧困現象。劉易斯認為,“貧困文化是貧困群體在與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產生的行為反應,并內化為一種習慣和傳統文化,它的特點是對自然環境的屈從感和對主流社會價值體系的懷疑等。”[6]受制于貧困文化和文化貧困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由于缺少改變現狀的能力和希望,“讀書無用論”盛行于農村貧困文化之中;另一方面,長期的文化貧困使農村貧困者無法將“教育改變命運”的觀念深植于自我價值觀中,造成貧困的持續和代際傳遞。
2.家庭教育薄弱和缺失
教育是一個人走向成才與成功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人成長與成才的三大關鍵性支柱。家庭教育作為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關鍵起點,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走向。農村貧困家庭的家庭教育目前面臨三大問題,即家庭教育的缺席、缺位與缺失。子女與家長(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員中的成年人)缺乏接觸和交流,家長不能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與物質保障,家長缺乏對子女成長的必要關注并且喪失主動承擔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想法和意識。家庭教育的失利對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和未來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傷害。相關調研結果表明,“處于弱勢地位的家庭,尤其是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薄弱與缺失,擴大了城鄉之間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加大了不同家庭出身學生之間的素質落差,已經影響到了教育均衡與社會公平。”[7]
3.貧困地區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
經過“十二五”規劃期間的政策傾斜,農村教育的環境設施建設備受重視。國家在農村地區進行教育扶貧的首要工作就是提升農村教育的硬件環境建設,在教學設施和改善硬件環境方面著力改進。雖然在全國范圍內教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個別地區,效果還是差強人意。因此,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國家還應該重視農村貧困地區教學條件的改善和持續的財政投入。此外,農村貧困地區的師資問題一直是困擾和制約農村教育質量提升的瓶頸。首先,和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師生比更高。師資的匱乏導致很多貧困地區大班額、超大班額現象十分嚴重。其次,農村貧困地區師資短缺的問題特別嚴重。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教師一直是缺乏吸引力的工作,雖有政策扶植,但缺口仍然較大。近幾年,政府為幫助農村貧困地區補充優秀師資,實施了“特崗計劃”“免費師范生”等培養政策,但貧困地區引不來人、留不住人、免費師范生下不去的尷尬局面仍然客觀存在。免費師范生到農村就業的意愿不強,真正到農村任教的比例也非常低。在對首批萬余名師范畢業生調查得出,“任教農村學校的僅占受調查人數的4.1%,在福建、山西、甘肅、貴州、青海、海南、山東、寧夏、內蒙古和廣東十省區,無一名免費師范畢業生站上農村學校的講臺?!保?]
三、基礎教育精準扶貧的應然之策———治理的對策
1.科學塑造重教文化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一個地區的文化是長期形成的被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認可和遵循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農村貧困地區長期受貧困文化的影響和裹挾不利于精準扶貧政策發揮其作用和效力,因此急需采取措施破除貧困文化的消極影響,科學塑造重教文化。首先,政府要積極宣傳精準扶貧政策,讓貧困農戶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堅信政府消除貧困的決心和信心。其次,要大力弘揚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幫助貧困農戶樹立“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改變人生”的理想信念,破除貧困農戶“等、靠、要”的陳腐積習。再次,要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為貧困農戶創造增長知識、增加見識、增強意識的學習和培訓機會,激發貧困農戶由內而外生發出的對教育的尊重、對學習的渴求以及對知識的占有欲望,并由此激發出通過教育擺脫貧困的內驅力,最終實現脫貧致富的美好愿景。
2.積極構建“三位一體”教育體系
人的教育是立體的,它分為三個層面: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這三個層面的教育合力共同作用才能對貧困家庭的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在教育扶貧工作中我們要讓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合,形成統一的教育網絡。首先,針對農村貧困家庭教育缺失問題,要定期舉辦家長教育培訓班,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認識,認識到言傳身教和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其次,貧困地區學校要積極有所作為,對貧困家庭子女給予更多的關注、關心和關懷,隨時了解和掌握貧困家庭子女的思想情況、學習狀況和生活境況,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因材施教,對待貧困學生要發揮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讓貧困學生好學、樂學和愛學。再次,要打造重視教育的社會環境,通過各種活動和宣傳,使貧困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面對貧困也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堅信教育改變命運、知識改變人生。全社會還應該給貧困學生提供更多了解社會、鍛煉自己、開拓眼界的機會,幫助貧困學生勇于挑戰和獨立思考,樹立教育是突破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的堅定信念。
3.集中優勢資源提高辦學條件,優化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是導致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在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要警惕“馬太效應”,要開展實地調研、實地走訪和實地考察,在有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并給予政策上的回應。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錢花在刀刃上,唯有如此才符合“精準扶貧”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訴求。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真正發揮“特崗教師”和“免費師范生”的作用和價值。首先,要讓群眾了解“特崗教師”和“免費師范生”政策,大力宣傳上述兩項政策的特點和優勢。其次,要嚴把招生關,培養愛崗敬業、立志終身從教的農村教師。再次,要增強農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通過提供編制、提高待遇、提供培訓機會、提升學歷層次等政策,讓農村教師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享受較高的福利待遇和獲得較高的職業認同感。貧困看似是經濟問題,實質是人的問題,是人的智慧與知識匱乏的極端表現。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不僅是要對不同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還要抓住貧困的深層原因,認識并發揮教育的減貧價值,對貧困人口進行“扶志”和“扶智”,從根本上斬斷窮根。
參考文獻:
[1]郭曉娜.教育阻隔代際貧困傳遞的價值和機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論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6—12.
[2]王美昌,高云虹.中國城鄉貧困變動:2004—2012[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4):49—57.
[3]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40.
[4]鄒薇,鄭浩.貧困家庭的孩子為什么不讀書:風險、人力資本代際傳遞和貧困陷阱[J].經濟學動態,2014(6):16—31.
[5]周怡.貧困研究:結構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對壘[J].社會學研究,2002(3):49—63.
[6]謝君君.教育扶貧研究述評[J].復旦教育論壇,2012(3):66—71.
[7]楊詠梅.有多少孩子的家庭教育亟待“脫貧”?[N].中國教育報,2015-11-06.
[8]周利.免費師范生畢業后工作流動狀況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作者:李海洋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