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保險差異化保費補貼政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美國聯邦農作物保險計劃始于1938年,實施初期參保農民數量很少。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新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首次規定聯邦政府對參保農民給予保費補貼。當產量保障水平為55%或65%時,保費補貼率為30%;當產量保障水平為75%時,保費補貼率為17%(見表2)。此舉使聯邦農作物保險計劃得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結束了該計劃長達42年的試驗。1994年,美國頒布《聯邦農作物保險改革法》,大幅度提高了保障水平和保費補貼比例。巨災保障保(簡稱CAT)提供最基礎的風險保障,其產量保障水平為50%,賠償價格為市場預期價格的55%(稱為“50/55保障”),保費完全由聯邦政府補貼;額外保障保(itionalCoverage)的保障水平高于CAT,其補貼比率隨著保障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范圍為38%-80%(見表2)。2000年《農業風險保障法》再次提高了額外保障保險的保費補貼率。2008年《食品、保護和能源法》規定,農民投保聯邦農作物保險時,必須按保險單位選擇保障水平。與之前的保費補貼率相比,該法案沒有改變單個保單的補貼率,但對于以企業單位或全農場單位為保險單位的保單,考慮到這兩種保險單位能夠提高風險分散效率,因而大幅度提高了其補貼率。因此,同一保障水平下,全農場單位的保費補貼率最高,企業單位次之,基本單位和選擇單位最低(見表3)。2012年,新的美國農業法案《農業改革、食品與就業法》對保險單位3個層次的保費補貼率保持不變,但新設了區域農作物保險保費補貼率(見表4)。總體上看美國農業保險按照保障水平的可分為巨災保險和擴大保障保險。其中巨災保險的保障水平為產量的50%和價格的60%。也就是在遭受的重大災難時,產量損失超過一半以上或者市場價格低于投保的60%,農戶才可獲得賠償。巨災保險提供了最基礎的風險保障。擴大保障保險的保障水平在50%以上,最高可達到90%,農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資金實力選擇保障水平。美國的巨災保障保險是對在損失率達到50%以上的基礎保障,其保費由政府100%承擔,農戶只需交納管理費用,一些貧困的農民連管理費用都不用交。區域產量保險的巨災保障程度更高,達到65%,區域保險和指數保險的補貼比例高于其他的保險。
二、美國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特點
美國的農業保險種類眾多,包括產量保險、收益保險、區域保險、農場收入險、指數保險等等。各種作物和保險種類的保費補貼比例是均等的,區域保險和指數保險補貼比例略高;隨著保障水平升高,補貼比例逐步降低。政府按照保障水平的不同區分了補貼的比例,做到了分層次的補貼.對巨災保險實行了全額補貼。美國以巨災保險代替了巨災救助計劃,在損失率超過50%的巨災發生時,農戶就可獲得損失賠償。政府可以通過逐年支付補貼積累賠償資金,而不是在災害突發時拿出巨額的救助資金。巨災風險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嚴重,且較難分散。對巨災保險的保費全額補貼,是政府擔當起維護農業生產穩定的責任,也是政府參與農業保險的目標所在。收益保險成為農業保險的主要形式。收益保險是從產量和市場價格兩方面對農戶收入進行保障,而不單單針對的農業生產風險。收益保險減少了農戶收入的不確定性,對收益保險的補貼,也就間接對農戶收入進行了補貼,關系到農戶的根本利益。對農業保險實行自愿參加,不再強制,不設補貼的門檻。在美國對巨災保險進行了強制性的投保后,參保率確實明顯增加。而政府取消了保險與福利掛鉤后,通過提高保費補貼和增加保險種類吸引農戶參與保險,到2012年農業保險的參與率已經達到了78%。對美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經驗總結可以發現,美國由于經濟實力雄厚,不斷通過提高保費補貼比例,發展更加有吸引力的保險種類等方式來吸引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美國對農業保險的投入是其他國家無法與之相比的,我們可以借鑒差異化補貼的經驗,其他的經驗可以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在加以變化的基礎上實行。
(一)保費補貼應按地區差異性而調整在農業保險的實踐中,逆向選擇問題曾經使各國政府困擾,引發逆向選擇最主要的原因是保險費率的不公平性。我國地域遼闊,災害種類繁多,各地區之間不論是主要的致災因素還是總體風險損失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即便是單個的省域范圍內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風險程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從保險理論角度看,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越高、損失的程度越重,農業保險的費率也應當越高。因而,我們首先要根據區域風險的差異程度,制定出差異性的區域保險費率,在此基礎上實施差異化的補貼標準。財政資金對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應該根據區域保險費率中的純費率確定差別的補貼比例,補貼比例與純費率成正比關系,純費率越高,補貼力度越大。因而,在費率基礎上實施差異化的補貼能夠減少投保人的逆向選擇行為,提高政府補貼資金的運作效率。實施差異化保費補貼需要考慮不同地區財政的承受能力,我國各省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財政狀況等差異較大,保費補貼的能力也不同。從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來看,財政支出能力依次減弱,尤其是一些農業大縣,一方面縣財政力量薄弱,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產值大,所需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財政資金量大,使得政府在執行財政補貼標準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對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從現有的政策看,將區域劃分為東部和中西部兩大區域,仍然不能體現省際財政狀況的差異,且兩大區域種植業保險的補貼比例僅差5%,養殖業補貼比例也只有10%。而且,在實踐操作中需要盡可能降低甚至取消縣級財政的補貼比例,以徹底減輕縣級財政負擔并保證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順利進行。
(二)保費補貼需按保險產品種類而調整美國農業保險通過長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產品種類由最初的產量保險,陸續發展到了區域保險、指數保險、收益保險等,使其成為農業保險產品種類最多的國家。指數保險產品能夠有效地防止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提高了業務的可操作性,且保障水平和保費補貼的比例也略高于其他險種。收益保險雖然發展的時間較短,但是更加符合農戶的利益,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險種。收益保險所保障的風險由農業生產面的自然風險擴大到市場價格風險,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農業保險的范疇。收益保險的保費補貼實際上間接增加了農戶收入,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福利轉移手段。在加拿大,并不是所有的農業保險都有保費補貼,政府根據需要有選擇的進行補貼。可見,通過險種不斷的創新和保費補貼的相應調整,滿足了市場雙方的需要,農業保險才更具生命力。
(三)保費補貼要因目標導向而發展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保險覆蓋的作物品種逐步增加。最初政府為保證糧食生產和供給充足,首先把糧食作物納入保險中,確保農戶在災后有資金繼續從事糧食生產。美日等國普遍對糧食作物的生產比較重視,補貼政策都對糧食作物有較大的政策傾斜。當糧食生產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后,隨著農業發展的多樣化,各種經濟作物、蔬菜和水果產業體系慢慢形成。各地區根據本地的種植品種特點,陸續推出各具特色的保險種類,使各種作物都納入保險覆蓋范圍。另一方面,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則對本國的優勢品種柑橘、橄欖等給予了較高的補貼比例,以最大限度提高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這也是將農業保險作為調控工具要實現的政策目標。以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不可能對所有的作物品種采取統一的補貼標準,只能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影響重大的作物品種提供較高的補貼支持。因此更應該對種植糧食作物給予較高的保費補貼,降低農戶的種植成本。此外,農業保險補貼屬于世貿組織框架下的“綠箱政策”,利用好這一政策,可以降低農產品價格,使其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帶來更大經濟效益。在全國范圍內爭取對所有作物提供保費補貼,也就成為保費補貼未來的政策目標。
(四)保費補貼要隨保障水平而變化農業保險具有保障農業生產和穩定農戶收入等功能。根據不同的目標,農業保險要有不同的保障水平。農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或者預期目標選擇保障水平的高低。美國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分為巨災保險和擴大保障。巨災保險只有50%的保障水平,政府補貼了全部的保費,也就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在擴大保障中美國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的比例隨著保障水平提高而下降,也是符合公平原則的。選擇更高保障水平的農戶為了獲得較高的穩定收入,就應支付更多的保費。我國目前的補貼政策目標是“低保障、廣覆蓋”。建立農業保險多層次的保障水平更有利于政府部門實現不同政策目標,使保費補貼資金運用更加有效率。
作者:張宗軍 吳耀峰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