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理論思維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是推進中國特色文化建設、發揮中國智慧、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訴求。然而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體系建構的過程中,出現了課程目標不明確、教材內容設置缺乏系統性、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因此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要融入中小學教材,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首先,制訂課程標準,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育教材的基點;其次,立足本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體系;再次,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是我國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教材的保障;最后,文化滲透,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小學教材走向“和合”之路。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教材;中國智慧;和合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我們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的源泉與動力。2014年教育部出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各級各類的課程標準建設及修訂要增加傳統文化的比例,“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思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1]。教材無疑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將中國經典文化融入中小學教材之中,對于廣大中小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感受經典文化內涵以及培養愛國意識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的當代意義
1.推進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歷程的時代性訴求立足本土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是當前國家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教育的意義在于賦予其社會成員以特定的文化,使得社會成員在了解這一文化歷史的同時,認同并且遵守其中的文化秩序與道德原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根基,它既書寫了中國人的歷史,也是人類從發源到成熟的見證,從教材建設的角度來看,傳承并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下一代增強文化自信與國家自信的重要環節,也是推動現當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邏輯。21世紀以來,習強調重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中國特色文化建設,是建立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顯然,基礎教育階段的教材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對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2.發揮中國智慧,是培養真正具有中華文化根基人才的必要途徑任何時代的文化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根基文化”之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新時代中國的文化根基,當代文化的建立與發展都是基于對經典文化的批判與反思之上的,無論這種作為根基的經典文化與當代文化的主旋律是相符合還是相違和的,它都將作為一種經典智慧而存在。正如卡爾維諾所說的,“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哪怕與之格格不入的現代作品如何占據著統治地位,它也堅持成為一種背景噪音”[2]。因此,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教材中,一方面可以幫助未成年人找到當代文化的根基,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基礎教育教材中融入中華經典文化就意味著融入了中國智慧,只有具有中國智慧,才是走向中國特色文化之路的必要邏輯。這就需要我們依托基礎教育教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體系,從中汲取精髓,從而實現特色教育體系的建立、文化辦學理念與中國智慧的彰顯以及有根基文化人才的培養,逐漸形成具有中華文化根基的人才的養成。
3.弘揚中國傳統美德,是活化中小學課程內容的應然視點2017年,國家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兑庖姟分赋?,我們要形成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因此就要以基礎教育階段的各級各類教材為重點,使中華傳統美德融入教材內容,努力構建中華文化課程體系,這直接影響著中小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學者石中英曾言:“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倫理精神,而倫理精神所關注的無非是怎樣做人和怎樣成人的問題,這就非常直接地與教育的使命聯系在一起”[3]。也就是說,弘揚中國傳統美德,是我國教育內容的應然視點,傳統美德所追求的倫理精神是中國人本土化的思維方式,它是我國基礎教育行進過程中關乎個體品格修養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下,在“唯分數論”與“讀書無用論”等思想倡導下的應試教育充斥著功利主義與工具主義的價值取向,高考作為教育的“風向標”使得中小學生忽視了品德修養培養,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融入中國傳統美德文化,是啟蒙中小學生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從小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我國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育教材的問題審視
1.課程目標不明確,傳統文化教育難以落到實處基礎教育階段的教材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這是完善課程體系、制定課程目標的邏輯起點。然而就我國中小學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來看,國家尚未出臺統一的基礎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目標,因此也就沒有一個具體可行的操作標準供各個學校作為參考,所帶來的問題是,各級各類的學校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無論從課程目標到教學內容還是實施效果的評價等都莫衷一是,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對于傳統文化課程如何開設、開設的目標是什么以及需要中小學生掌握哪些文化內容并且達到什么樣的程度,許多學校都不清楚,因此傳統文化教育到底要培養學生的哪些道德品質、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或方法來實施傳統文化教育以及要產生什么樣的教育效果及社會影響才算達標,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問題。這些都是中小學在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過程中稍欠考慮的地方,故而也就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因此,在中小學傳統文化實施的過程中,不僅應該加大教材中對中華優秀經典文化的融入量,而且各級各類學校應該制定明確的傳統文化課程目標,使得其真正落到實處,以達到文化育人的目標。
2.教材內容設置缺乏系統性,偏離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本質教育要達到育人的目標,必須貫徹落實其連續性、科學性與系統性的特征,一種零散的、碎片化的教育是永遠達不到預期效果的。然而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卻表現出教材內容設置缺乏系統性、課程實施效果評價缺乏科學性等問題,許多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教材的連續性不強,也缺乏一定的深度與廣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助增了教師教學方法的隨意性。然而,我國中小學教育目前還是以應試教育為重,許多學校試圖通過死記硬背與考試的方式來達到實施傳統文化的預期效果,這卻偏離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本質。我國文化經典的教育意義旨在“以理曉人”“以德服人”,這才是它應有的文化精神核心。然而,我們可以從基礎教育階段傳統文化教材中知悉,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設置大多重知識傳授而輕道德養成,雖然我國統一的傳統文化教育教材還在試驗階段,在中小學語文、思想品德、藝術教育等方面能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尚待實踐的檢驗,但傳統文化教材內容的設置必須遵循系統性、連續性與科學性,從而達到文化育人的教育本質。
3.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效果不佳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實施過程中專業教師的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對于中國優秀文化的理解也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使得學生在學習當中出現“不甚理解”或者“錯誤理解”的現象??梢姡囵B一批專業的傳統文化師資是當下亟需解決的難題。然而,受功利主義、世俗的實用主義以及工具主義等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校長期以來并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也忽視了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及教師隊伍建設,因此,現在提倡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則出現了傳統文化師資斷層的現象,能夠兼具教學與研究的高水平教師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在大力提倡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的今天,其教學成績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與中小學師資隊伍中理解傳統文化的教師匱乏有直接關系,因此,我國傳統文化不僅要盡快融入中小學教材,更為迫切的是要培養一批能夠理解傳統文化教材、講解教材的教師。
三、走向和合:我國傳統文化融入教材的路徑選擇
我國傳統文化如何有效地融入中小學教材,達到構建中國特色文化話語體系以及文化育人的教學目標,是當下學術界和中小學校極為關注的話題,因此,如何讓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清晰化、系統化、科學化地融入基礎教育階段教材,我們須制定可行的操作方案和實施路徑。
1.制訂課程標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育教材的基點作為引領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及實施效果的綱領性文件,課程標準一直以來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依據”[4],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與教育學者的理念,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制訂課程標準,這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基礎教育階段教材內容的基點。以語文課程為例,中小學語文學科作為傳承我國優秀經典文化的主要載體,應該明確這一課程目標作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目標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融入中華優秀文化經典內容。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中小學生文學素養的養成,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在統一,其人文性目標就要求語文教材應該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各個民族文化智慧,從而在接受文化教育熏陶的過程中,提高中小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與文化品位??梢钥闯?,課程目標的確定對于基礎教育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各學科教材內容有著奠基性的作用,也決定了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地位和價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多種方法共同使用、滲透中西方文化,從而在中華優秀文化經典中獲得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文化素養。
2.立足本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育階段教材要立足本土與地方,構建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體系。新時代的中國要在全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建立中國的話語體系,這就必須堅持“中國本土”與“中國地方”,構建具有中國氣派的文化話語體系,引領世界各國的人民走向和諧與富強。因此,構建具有中國氣派的文化話語體系就要挖掘中國“本土”與“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盡快融入中小學文化系列教材,這是我國教育學者和和教材建構者應該承擔的責任與擔當,中國人必須說中國話,必須用中國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就是將中華文化經典與學校本土文化、地方制度與特色課程相融合,呈現傳統文化的“本土”與“地方”,落實教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喚起中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這是通過教材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3.文化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小學教材走向“和合”之路教材作為對下一代傳遞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的中心媒介,也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也是民族期待。因此,我們要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構建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體系,使傳統文化滲透進中小學教材里面,反映新時代文化理念,體現中國傳統教育智慧,這樣才可能使二者真正走向“和合”之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能夠有效地融入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一般來說,具有文科性質的科目教材對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先天的優勢,如在語文教材中增加古詩詞,在思品教材中融入中國古代或近現代的英雄故事等等,這樣,“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科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學生體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6]。當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小學教材,并不表示我們一定要將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都拒之門外,在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也要培養中小學生的全球視野與國際視野,因此基礎教育教材內容的選擇也要選取一些西方經典名著作為我國學生的讀物,這樣不但可以做到中華優秀文化與教材的“和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做到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和合”。
參考文獻
[2]牛樹林.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類選文的編排與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35).
[3]溫小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實踐樣態與改進路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3).
[4]王鈞林.守望與傳承———關于編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的思考簡[J].齊魯學刊,2018(03).
[5]栗洪武.民國初年由學堂向學校嬗變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斷層及其補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2).
[6]張善超,李寶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課程設計:內涵、路徑與特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
作者:宋洋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