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修辭特征的兒童文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擬人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特點
擬人,又稱人格化,是指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的語言表達手段[4]。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多是篇章化擬人,并且擬人的對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擬的對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媽媽等。林小杯的兒童詩《我被親了好幾下》通篇用擬人的手法,把陽光、風、衣服,甚至石頭和水滴都賦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現一種天真活潑的稚拙美,在讀者的心理上產生激蕩,引發讀者對美感的體驗。究其根源與學前兒童“泛靈論”的思維有關,學前兒童往往將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圍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兒看來卻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擬人修辭是幼兒文學創作中的寵兒,可以說擬人是幼兒文學的靈魂,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是死的文學,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如同折斷了翅膀的小鳥,不能在兒童的心空上飛翔。兩套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注意到幼兒對擬人修辭的喜愛,擬人化語言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發展特點。
二、以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反復為主,情節反復為輔
教材中作品語言的重復多以詞語、句子的反復為主,情節反復為輔。反復可以給幼兒安全感和舒適感,也可以讓幼兒獲得內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師版兒童詩《歡迎》中:“歡迎!歡迎!大樹真好。”詞語反復出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躍然紙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過小雞、海豚、獅子、大象反復試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個布條。情節反復增強作品的趣味性,讓幼兒在興奮、高興之余,無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但兒童文學的反復是有細小變化的重復,不是單調的重復,蘇教版有些作品語言反復單調,沒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兒歌《我愛上幼兒園》:“念念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
舉起手兒數一數。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中班下的兒歌《上學最開心》:“唱唱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舉起手兒數一數。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這兩篇兒歌內容除了名字和內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復的。
修辭性語言代表語言運用的高位水平,修辭的運用有利于兒童認知、情感及審美的發展[5]。幼兒教師應做到順應兒童修辭天賦,引導兒童分析兒童文學作品中國語言的修辭特征,鼓勵兒童自由使用語言,并不斷加強自身關于兒童文學修辭學的知識學習,促進學前兒童修辭性語言的發展。
作者:范雪瑞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