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交際藝體類學生文化失語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傳授,使得藝體類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中國文化失語。文章研究了藝體類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藝體類學生能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的出現。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國文化失語;藝體類學生
隨著國際間藝術、文化和體育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密切,藝體類學生作為國際間跨文化交際的中流砥柱,肩負著國際交流的重任。他們要邁出國門、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就需要掌握英語這一國際語言。作為互存的共同體,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語言信息雖然是藝體類學生的語言習得基礎,但文化信息卻對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正如Byram(1989)指出,文化是外語教學中的“隱性課程”,語言教學不能拋開文化內容的講授而獨立存在[1]。
1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表現
只有通過傳播交流,文化才能體現出其價值,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必要工具,對文化的傳播有著極其重要的制約作用,是文化賴以生存的媒介。但是,跨文化交際活動中,語言的精確、流利和通暢與否,又反過來影響文化的順利傳播。因此,在教學中培養藝體類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遺憾的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卻忽視了在學習基礎語言知識的同時需要交流文化的雙向性,西方文化的學習在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得到高度重視,而對中國文化卻置之不顧,這也就使得藝體類學生對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和社會習俗了解頗多,而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之甚少,當遇到文化交際的場合,需要傳遞中國文化時,經常不知道該如何用英語準確、流暢地表述中國文化的內涵,這就出現了文化失語,叢從(2000)教授稱之為“中國文化失語癥”[2],這樣的語言能力不足引起的文化交際障礙對于跨文化的交流毫無疑問是有弊無利的。
2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
2.1藝體類學生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基礎薄弱
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高考招生制度對藝體類專業學生的英語入學成績要求不高,很多藝體類專業學生英語入學分數在高考平均分之下。眾所周知,藝體類學生專業實踐性強、專業技能訓練以及準備各類比賽占用時間多,導致在文化課上的學習時間相對就少了很多,而英語的學習又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久而久之,他們的詞匯量積累不大,語法知識貧乏,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積累薄弱,他們聽不懂也不敢開口講英語,這種文化失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2藝體類大學英語的教材內容安排有失偏頗
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中廣泛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有《新視野大學英語》《新一代大學英語》和《21世紀大學英語》等,這些英語教材的編寫以及教學內容的選擇雖然都是在最新的英語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完成的,但教材中對于中國文化的介紹卻是鳳毛麟角,張為民(2002)曾指出,教材是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3]。教材缺失了對中國文化知識的英語介紹,這就使得藝體類學生難以通過手頭的教材獲得準確無誤的中國文化知識的英語表達,這種文化失語是難以解決在跨文化交際場景中遇到的問題的。
2.3藝體類大學英語課時安排相對較少
鑒于藝體類大學英語教材中含有的相關中國文化知識少之甚少,這就使得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知識部分的教學不夠重視,其中課時安排不夠是最主要原因,部分院校的大學英語是每周四課時,有的是每周三課時,相對于21世紀初的每周六課時,三或四課時要減少一些課上必講內容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再者,藝體類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全校統一計劃、統一進度和統一考試的學科,如果添加與課堂相關的文化知識教學勢必會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更可能會因為完不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使某一個班級的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這樣,藝體類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知識掌握尚可,但對中國文化如何用英語表達的知識知之甚少。這樣就使得藝體類學生完全忽視了中國文化知識的英語學習,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也就成為他們最為常見的問題。
2.4藝體類學生思想觀念受到西方文化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西方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和風土人情隨著書籍、音樂、繪畫、電影或電視劇等文化作品傳入到中國,藝體類學生作為21世紀的新生代人群,從出生就從方方面面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也有所改變,對西方的節日如數珍寶,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不知道具體日期,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由于藝體類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掌握不夠深入,還沒有深得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面對強烈的西方文化沖擊,難免會出現“文化失語”現象[4]。
3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應對策略
3.1藝體類學生要加強基礎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
加強與文化相關的基礎詞匯、口語和習語的學習積累是培養藝體類學生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基礎詞匯講解過程中,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師要把與該詞匯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點詳細地講解一下,及時添加與藝體類學生跨文化交際相關的文化知識背景或專業動態等適宜的材料,以將藝體類學生這一方面的知識積累扎實、實用為目的。這些中國文化知識的積累加之他們熟悉的專業知識,在跨文化交流場合中,他們能夠聽懂也敢于開口去交流,避免了文化失語現象的出現。
3.2藝體類大學英語的教材內容設置要因材施教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因此對教材的設計和選擇尤其重要,這將決定這門課程的教學成功與否,藝體類大學英語跨文化能力培養教材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藝體類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層次、知識結構和不同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內容涉及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社會習俗、以及不同價值觀等方面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對待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還要以藝體類學生的自身特點為導向,以跨文化交際為目的,在每個章節中由易到難、有主有次、少而精地講解語言、突出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讓藝體類學生靈活、牢固地掌握與文化相關的語言知識的使用,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的出現。
3.3利用網絡課堂,引導藝體類學生自主學習
在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即使是專門開設的中國文化教學課程也不會包羅萬象、面面俱到,英語課堂的基礎知識傳授和中國文化的傳播主要是給學生起到示范和指引作用。而文化知識的學習卻是一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過程。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和便捷性的網絡學習已經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人類,藝體類學生們更是手機不離手,遇到任何不解的問題都會“百度一下”。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鉆研性,適當而有條理地布置相關文化的學習,讓藝體類學生通過網絡參與英語國家的文化活動,感受真實的語言文化環境和地道的英語氛圍,引導藝體類學生的中國文化學習由消極被動變為積極主動,既讓他們學習了基礎語言知識,又領悟了異域文化內涵,還拓展了視野范圍和思維能力。基于此,藝體類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3.4借助校企深度融合,服務區域經濟,增強藝體類學生中國文化自信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類型、規格和層次基本上是由教學決定的,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教學規模決定的。潘懋元(2011)曾指出應用型大學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須努力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及實踐教學,突出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選擇[5]。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6]。藝體類學生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學習,邊學邊練,理論聯系實際,獲取實踐經驗,全面和深刻地認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溝通交流的特點,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跨文化交際中面對異域文化時,他們能秉承高度的中國文化自信,并以這種堅定的自信的思想,傳播弘揚中國文化,促進跨文化的交流溝通。
4結束語
藝體類大學英語的學習在掌握“聽、說、讀、寫、譯”這些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要掌握英語這一語言工具,語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又是文化傳播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藝體類學生的語言學習更是離不開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場合中中國文化失語還是會存在的,解決這一問題不但需要藝體類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更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和異域文化共性和差異性,以及在英語教學中要加強中國文化的輸入,以改善藝體類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
參考文獻:
[1]ByramM.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education[M].England:MultilingualMattersLTD,1989.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癥: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10-19.
[3]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34-40.
[4]承曉燕.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想象[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2):350-352.
[5]潘懋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D].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3):4.
[6]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J].奮斗,2020(3):4-7.
作者:王文霞 單位:衡水學院 公共外語教學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