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創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文章主要介紹青州市博物館的創作歷程,論述其設計構思是基于自然環境的融合、歷史文化的表達,以流動、通透、開放的新型博物館展覽空間,非線性的多曲面造型,創造出基于地方特征、富有個性特色的現代博物館建筑新風格。
關鍵詞:
歷史文化;自然環境;非線性;高效;現代
1.概況:
青州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古九州之一。曾為海岱重鎮,自然景觀優越,無論從云門山、駝山,還是從仰天山、玲瓏山,放眼看去,三齊形勝,滿目清華。新建的青州市博物館選址位于青州市城區以南的云峽河回族鄉內的云門山街道大花林疃村西南、云門山南麓,東南緊鄰建設中的文化產業園區(城市次中心),是聯系老城區與南部新城區的節點。博物館規劃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青州市最重要的文物收藏、保護、展示、研究場所以及教育、休閑、文化服務場所。博物館用地位于云駝風景區內,是歷史上進行山體采石開挖而形成的一塊山洼地,地形相對平整。南面為建設中的南外環路,向北可達青州市主城區,向南可至建設中的文化產業園區,整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文化氛圍,為博物館成為青州市的標志性建筑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建筑設計構思提供了切入點。青州市博物館的設計廣開思路、大膽創新,力求形成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獨具特色的建筑形態,以現代建筑的形式詮釋廣泛的設計理念:歷史的符號、現代的建筑;現代的手法、歷史的表現;建筑的環境、環境的建筑;非線形建筑的時代表現力等。
2.融合自然環境
博物館位于青州優美的自然景區中,設計在總體布局、建筑造型和空間創造上與云門山的自然景觀和文化產業園區的人文景觀相互結合,并形成良好的對話。在總體布局(圖1-2)設計上,充分尊重現有環境條件的同時,發掘場地特征,建筑主要沿東向西展開,并結合地形高差,以三個近似的半橢圓形體量為中心構成整體富有特色的曲線形建筑,以優美的線條與自然的山體緊密切合。通過入口廣場區域、室外展場區域、周邊自然草坡綠化區域、入口踏步平臺銜接區域、中心水院景觀空間區域、博物館室內立體交往空間區域六個公共空間的設置,構成了多層次的、具引導性的到達博物館的空間序列:從城市道路進入自然景區擺脫喧囂,到逐步行進感受到文化氛圍,再到接近歷史殿堂感受到歷史文明的震撼。在景觀上、參觀行為上、空間參與度上均形成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的布局體系。在建筑造型(圖3)設計上,考慮與自然山體及周圍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將建筑化整為零,并通過控制建筑高度,以自然的曲線造型來切合山體,整體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夸張的建筑猶如從山中長出來的一樣,掩映在群山綠樹之間,形成屬于此時此地的獨特標志性形象。地面三個非線性的體量造型相似但不雷同,在立面上形成上下、內外多個層次,而廣場、平臺、水院、室外展場構成景觀豐富的建筑外環境,建立起建筑與廣場、道路、山體、綠化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關系,從而整合起具有整體性、文化性的景區環境。在空間組織上,建筑的各部分功能空間通過休息廊、空廊、門廳、休息過廳等公共外向型空間,以及庭院空間、室外廣場空間等有機地、高效地組織在一起,營造出空間流動、通透開放的新型博物館展覽空間。在滿足陳列要求的同時,滿足觀眾休息、交往、觀景、冥想、互動、體驗等各種需要。各層空間、室內外空間環環相扣、互相滲透,自然景色與建筑景觀相互交融,創造出良好的視覺感受及環境氛圍。
3.突出歷史文化
青州為中國古九州之一,是東夷文化、齊魯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設計試圖在對東夷文化、九州內涵的詮釋與表達,和古文物形象的建筑轉化上獲得突破。通過對傳統文脈的表達,對傳統文化要素的提取與簡化,對傳統精神文化的理解與轉化,結合現代建筑的設計手法,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圖4)東夷文化為上古文化的主源,其發祥地就在沂蒙山區。其始祖是少昊氏,傳說中的少昊“以鳥名官”?!对娊浬添炐B》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建筑主體的頂部采用青州出土的玄鳥形象,結合建筑造型進行抽象與再創造,形成能夠代表青州文化特色的建筑符號,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詮釋東夷文化。金色的采用更突出了玄鳥的神話色彩,詮釋出東夷文化的歷史悠遠與博大。結合建筑三個不同高度的主體,設計取玄鳥造型的三種不同姿態:待飛、展翅、飛翔,既賦予了建筑更強的動感和生命力,又隱喻青州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三種形態的運用,有利于突出設計主題,給人以更為強烈的觀感。青州為古九州之一,“九州”原是虛指,后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敝行乃号c標志物的設計構思正是對九州的的理解與詮釋。三個不同高度的立柱、三個錯落的球體,猶如一個巨大的“州”字,形象而生動;立柱采用青色的花崗石,結合疊合的波浪形,青色之水益于言表;而三個白色球體,外包橢球形玻璃,如水滴,更進一步表現“水中可居曰州”;豎向的水流內涵,結合東側跌落的水池設計,以總體的環境設計表現出九州之水匯入東海之喻意。另一個歷史元素的提取與抽象則是青州古文物:銅鉞。鉞是古代的兵器或刑具,器身透雕人面紋,猙獰中透出威嚴,巨大的鉞,乃是權力的象征。辦公入口設計正是對商朝銅鉞造型的建筑運用,以這一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所特有的形體為意象,加以抽象、延伸、優化,利用強烈的虛實對比,創造出具有傳統符號的現代建筑造型,使其成為建筑辦公入口的“點睛”之筆。
4.體現時代個性
新時代的博物館應該面向未來,以現代觀念營造空間、以現代觀念詮釋傳統文化,創造出現代的、地方的新風格,從而與新興的文化產業園、自然的旅游景區以及悠久的老城區共同相呼應。(圖5-6)非線性探索:非線性建筑探索是上世紀60年生的非線性科學理論在建筑設計上的反映,受到模糊理論、混沌學、耗散結構理論、非標準數學分析等學科的啟發,同時在思想上以20世紀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去中心學說及相關哲學思想為武器。非線性建筑是一種連續流動狀的形體,這種形體作為結果來自于對建筑性能及周邊環境因素的分析,建筑的設計過程即是對各種影響建筑因素的研究,并通過提煉和綜合,將各種影響因子從概念發展到形象,作為建筑的最終形體,由于影響的因素是復雜的,建筑的形體也必然是不規則的。因而建筑的形體是設計研究過程的結果,是分析發展的產物,從而也最符合建筑的性能,并也能最好的適應場地。博物館的設計正是運用了后現代建筑非線性的設計手法,結合周圍山體走勢,自由流暢的曲線貫穿始終;渾厚的墻體與輕盈透明的玻璃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立面夸大的凹凸變化,形成富有層次的陰影關系。結合內外空間的貫通、現代材料的運用等設計手法體現出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和對建筑個性的追求,使建筑無論步行近觀還是車行遠觀,都呈現出鮮明、獨特的標志性形象。
5.明確功能布局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地方志歷史博物館,集陳列、庫存、辦公服務及研究等多項功能于一體,設計將建筑的功能布局與建筑的形態有機結合,合理分區、清晰流線,營造空間流暢、開放通透的公共空間系統,建立高效、現代的內部管理運營系統。在外部交通組織與內部功能組織上,滿足現代博物館的要求。在外部交通組織上(圖7),主要車流經盤山道路到達用地東側較低處的停車場,并連接用地內規劃的環路,沿逆時針可便捷地到達各個主要入口。主要人流可通過上山的臺階直接到達入口廣場,簡潔、明確,人、車獲得一定的分離。各種交通流線經細化設計,結合平面布局和高差處理高效設置各自功能區的主要出入口:包括展廳主入口、展廳出口、臨時展廳入口、公共教育區入口、貴賓入口、辦公入口、庫房入口七個獨立的主要出入口及其他疏散出入口,既便于合理組織各股人流,又利于觀眾的靈活參觀與集散。在內部功能組織上(圖8-11),根據博物館功能要求,建筑利用平面劃分和豎向分層并結合主要出入口形成五個功能區:陳列區、技術及辦公區、藏品庫房區、公共教育區、公共服務區,各個功能區各自獨立,通過門廳、走廊、休息廳、過廳等立體開放、內外通透的公共空間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創造出現代的新型博物館空間。通過主要出入口的設置與功能分區,建筑內部形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的主要參觀流線、臨時參觀流線、公共教育流線、館內辦公人員流線、專業人員流線、文物藏品流線。
6.結束語
青州博物館建筑方案設計構思是基于自然環境的融合、歷史文化的表達,以流動、通透、開放的新型博物館展覽空間,非線性的多曲面造型,創造出基于地方特征、富有個性特色的現代物館建筑新風格。
作者:葉菁 齊康 單位: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