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創建了獨到的文化體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被社會大眾接受、認可與使用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通過大眾化的措施來完成現實力量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被中華民族所認可,是中華民族革命、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成果,但應看到不管是經典馬克思主義還是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都是用漢語來表述,并受到來自當地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制約,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亟需破解文化層面的束縛,實現文化上的融通與交流。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在邏輯
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結合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有利于全面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政治等多個方面的作用,成為擺在社會大眾面前的現實課題,但是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特殊性,如何突破文化桎梏,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更接地氣,在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切實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水平。
[1]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的內在訴求
馬克思主義屬西方文化,是典型的西方社會理論,馬克思主義要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發展壯大,就需要在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并從中汲取養料,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和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全面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效應。從本質上來講,不管是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其都涵蓋人類性成分,實際上,人類性蘊含在民族性內,永恒性存在時代性中,普遍性存在特殊性內。針對少數民族地區來講,馬克思主義實現大眾化就需要采用少數民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少數民族氣派。[2]同時,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人與人直接借助信息化產品,跨越時空交流,不同文化在融合中實現碰撞。少數民族地區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在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日益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挑戰與沖擊,大肆采取各種方式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吸收借鑒西方文化有益元素的進程中,如果不關注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會受到西方負面文化消極影響,進而被西方價值觀所誘惑,淡化民族意識、國家意識與政治理念,失去民族精神信仰,對本民族以及國家失去信心,尤其在當前矛盾日益明顯的社會發展轉型階段,看病難、看病貴等現實問題時,就會激發消極情緒,這對少數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提出挑戰,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需要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化發展歷程。[3]
二、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一)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族性少數民族在發展的進程中,彼此間相互學習、借鑒,在實行多邊交流與融合過程中,不同民族文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擁有獨到的文化,這些文化逐漸發展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財富,尤其是少數民族本身的傳統文化形式,也發展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載體。少數民族原本的習俗、語言、活動等傳統文化形式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這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性,這一民族性自身的表現呈現出多面性,整體來講,少數民族地區在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傳播媒介、形式以及內容等多個方面,都帶有顯著的民族性特點。
(二)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優秀理論品質,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點。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密切聯系我國改革、建設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少數民族地區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孤立過程,既是實現知識普及的過程,也是順應時展的現實訴求,呈現出明顯的時代性特色[4]。在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要全面研究出現的新情況,緊密聯系國家發展與人民生產生活,同時,在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要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與實現小康社會建成目標中,并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民生與文化等事業中。只有努力實現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和廣大少數民族實際利益加以緊密銜接,才能贏得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歡迎與認可,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
三、少數民族文化中束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因素
(一)傳統宗教文化的沖擊與淡化從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東部地區要高于少數民族地區,也就是說少數民族地區處在相對落后狀態,民族地區的宗教文化較為盛行,宗教屬于精神層面,對個體的“三觀”的形成將發揮直接影響,尤其是在平常的工作與生活中,所有的內容都融入了宗教印記。從積極的方面來講,宗教能為廣大信仰者提供精神動力,而其消極的一面表現則更為明顯,宗教從本質上來講,崇尚唯心主義世界觀,消極性在所難免,尤其是宗教中倡導的神權、宗教以及鬼神等多個方面的理念,都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刻的影響,對外來思想明顯排斥,這勢必會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推廣,產生較大的阻礙。[5]
(二)低文化素養難產生認同感一般來講,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束縛,以及傳統理念的限制,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受教育水平一直處在低端水平。再加上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滯后,少數民族群眾主要是依靠農業來獲得微薄的收入,同時,受到傳統理念的制約,教育發展的階段及發展水平不高。因為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低,導致其認知水平不高,在對理論的理解與認知上處在淺層,這不利于其自身素養的提升,也就談不上將知識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再者,少數民族群眾由于教育的滯后、認識能力低等多個方面的束縛,大部分的少數民族群眾只會說民族語言,這樣與外界交流就存在諸多困難,也不能很好理解馬克思主義先進的理論,自然難產生認同感。[6]
(三)文化差異產生的文化隔閡通常情況下,人們在接受新事物時,容易出現猶疑心理,進而阻礙了對新生事物認知。少數民族群眾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也存在這一現象。少數民族群眾在接觸、學習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經常遇見多種文化,這樣就會遇到不同文化間的轉化問題,這一文化轉化工作如果不到位,就會出現不同文化間的隔閡,就會形成認同鴻溝,并對當地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與傾向性產生一定影響,讓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不能全面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利于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早日實現大眾化。
四、破解少數民族文化束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舉措
(一)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生工程建設保障與改善民生既是全面提升黨在少數民族地區聲望與地位的重要保障,也是贏得群眾認可,并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生問題,重點是受教育權、文化權、社會保障與生存發展權。加快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從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實際出發,提高教育、社保、教育等多個方面的保障水平,提高工作效能,并能一起分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讓其在民生的改善和提升的過程中去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7]并且,也要看到少數民族地區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諸多成就,但與內地相比,仍舊處在相對滯后階段,出現就業、醫療、分配、教育等廣大群眾關注的實際問題。做好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生工程,能贏得少數民族群眾的廣泛支持與認同,為全面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大眾化發揮建設性作用,提高民族地區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可度。社會發展的實踐成效表明,在民族地區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在解決民生問題上下功夫,滿足群眾的現實訴求,讓少數民族群眾感受到理論的力量,并指導人民群眾接受、認可并信仰馬克思主義,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與理論追求。[8]
(二)正面引導宗教力量參與其中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在不同地域、文化環境中,呈現出獨到的民族品格與發展歷程,宗教信仰長期存在少數民族群眾中,建構了濃郁的宗教氛圍。宗教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現象,呈現出多個方面的特點與功能,比如凝聚整合功能、生活習俗功能等,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需要正面引導宗教力量,并使其參與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發揮宗教多個方面的作用,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構建多種載體,這樣才能激發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積極性,宣傳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三)著力推動語言的文化轉換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基本工具,是文明成果傳承的重要載體,少數民族一般都有自身語言,語言也發展成少數民族重要特征。在語言中往往融入深層次的民族心理內容。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載體、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的背后,本質上是文化的差異,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多種文化的對接、碰撞與融合,要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著力推動語言的文化轉換。還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是邏輯性強的科學理論系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一般的群眾很難理解其深厚的內蘊。少數民族群眾由于受理解能力、知識儲備等的束縛,很難準確、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質,這需要實現語言的通俗化與大眾化,也就是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少數民族語言載體要貼近生活與實際,用樸實、質樸的語言來演繹深邃的理論,適合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思維習慣與接受能力,進而突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文化訴求。在一定層面上來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突出通俗化、具體化與形象化,成為少數民族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總之,馬克思主義語言載體與漢語、少數民族語言存在較大差異,語言文化與結構存在差異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底蘊存在明顯差異。[9]馬克思主義語言載體如何轉變為少數民族語言是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大眾化的第一步,語言的文化轉換并不是進行簡單的對等翻譯,要真正實現文化轉化,將馬克思主義語言載體內的文化意蘊能呈現在少數民族語言中。
(四)發揮教育的強大推動力,賦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族特色首先,發揮教育的強大推動力。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經濟、社會發展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制約,教育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處于低層次階段,限制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也制約了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進度。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大眾化,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素養,讓越來越多的人能理解并接受馬克思主義,進而科學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為全面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事業發展水平,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10]同時,也要探索教育均衡發展機制,推動公共教育優質資源的優化配置,縮小地區差異,全面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素質與政治修養,確保少數民族群眾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次,賦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族特色。少數民族文化呈現出明顯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全面發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部分,能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自信心與凝聚力。在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適當增加民族特色方面的內容,組織富有民族風情的活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到文化生活中,進一步增強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同時,也要注意在全面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強調方式方法,要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采用少數民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并適當融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開展好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等方面的教育,讓其能主動接受并認可馬克思主義,進而轉化成自身的價值觀或思想理念,提高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感召力與吸引力。[11]同時,在民族地區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程,也是全面尊重其風俗習慣,發揮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優勢,在加強開放性文化特質宣傳的同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到民族地區特色文化中,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優化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加快大眾化歷程。因此,必須賦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族特色,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民族地區的融通效能。
總之,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化發展進程。同時,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特點,還要看到,少數民族文化中束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傳統宗教文化的沖擊與淡化、低文化素養難產生認同感以及文化差異產生的文化隔閡,因此,破解少數民族文化束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生工程建設,奠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礎,還要正面引導宗教力量參與其中,著力推動語言的文化轉換,最后,發揮教育的強大推動力,賦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特點,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水平,更好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的效用。
參考文獻:
[1]陳江紅,李年鑫.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4):72~74.
[2]徐貴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文化路徑的承接與拓展[J].理論探討,2011,(6):18~21.
[3]胡相峰,趙國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文化路徑選擇的方法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5):84~91.
[4]張書軍,高乃云,向往.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區為例[J].思想研究,2014,(1):122~128.
[5]張燕.內蒙古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3~25.
[6]張強.淺析川南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貴州民族研究,2011,(5):17~20.
[7]張秀文,郝俊宇.淺議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展的措施[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3,(3):59~62.
[8]郝慧婷.青海藏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研究[D].云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30~31.
[9]劉珍珍.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66~268.
[10]胡劍.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以重慶土家族為例[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3,(1):82~87.
[11]李娟.少數民族地區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2,(21):208~210.
作者:劉艷玲 單位: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