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音樂教學民族文化傳承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審美教育內容,教師應遵循滲透傳承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理念。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可通過選材展現多元文化,律動中體驗民間舞蹈,拓展中總結民歌特點,情境中感受文化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領略傳統文化的絢麗之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音樂文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相伴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上,讓學生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民族音樂傳統,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民族文化傳承的價值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是音樂教學基本理念之一。學校教育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渠道。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民間音樂每個年段都會涵蓋其中。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文化傳承,首先要求教師提高自身對教材的分析能力以及民族音樂理解力,按照年段、類別進行整合,立足課堂,將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音樂作為重要內容。要在課堂實踐中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進而自覺傳承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小學階段是兒童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3~6年級的孩子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過渡,他們能夠聽辨歌唱中不同類型的男女聲音色,也能夠認識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這是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善加利用可以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設計適當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體驗不同地區的民族歌舞,感受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同時,教師也需要從表現藝術、音樂感染力等角度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育,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把握和感知能力,開啟音樂學習新模式,讓音樂教學煥發出真正的生命力。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民族文化傳承的策略
教師應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黃金時間,提升小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感知程度,讓學生愛上民族音樂,傳承民族文化。現結合教學實例,探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民族文化傳承的一些做法。
1.選材中展現多元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多元化,而多民族音樂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在小學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滲透民族文化元素,通過欣賞和學習不同特色的音樂,樹立小學生開放、包容、熱愛多元文化的科學世界觀。每冊教材都有1~2個單元是中國民歌,教師不妨在學期初做一個整合,將其具體分類,由淺入深,從歌曲本身出發挖掘民族音樂元素及民族文化。例如,在音樂欣賞課《牧歌》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聆聽音樂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遼闊壯麗的蒙古大草原和絢麗多彩的蒙古民族服飾,并教給學生一些簡單易學的內蒙古民族舞蹈??傊⒆阌诙嗝褡鍑椅幕瘋鹘y,我們應當綜合開展美育、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動。除了課本里涉及的多種欣賞曲目,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多地民族音樂進課堂。一方面,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民族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樸素哲學觀,學生在學習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諸如《對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桔梗謠》等歌詞、旋律、意境都非常好,其中張揚的活力、對勞動的熱愛、對家鄉的眷戀等,都能深深地觸動小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體悟多元文化的美好。
2.律動中體驗民間舞蹈
音樂教師與小學生談論民族文化,特別是在音樂課堂,往往顯得單調枯燥。如何讓學生從一首歌曲的教學中,既能學會唱又能掌握民族舞蹈風格特點,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蒙古民歌《小黃鸝鳥》,這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五聲調式,一段體結構,共四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蒙古短調的風格,了解蒙古文化,并學會聲情并茂演唱,這是教學目標與教學難點。在課的初始,教師出示了草原風光以及策馬揚鞭的視頻,從情境中將學生拉近蒙古族。初聽音樂,教師從情緒上啟發:“你覺得這首歌曲情緒如何?”學生都能感受到歡快。接著,將學生分成四個組(四個樂句),每組做不同的動作:第一、二組做抖肩動作(一、二兩個樂句節奏相同),第三組邊走邊壓腕,第四組騎馬揚鞭,而這套動作的背景音樂恰恰就是這首《小黃鸝鳥》。如此,學生在邊聽邊律動中,既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結構,又學會了蒙古舞蹈。在降低歌曲教學難度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到蒙古舞蹈獨特的風格,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熱情奔放中略顯質樸的性格。
3.拓展中總結民歌特點
我國民族音樂博大精深,而民歌產生于人們日常生產勞作中,各地方的民歌特點不一樣,甚至同一個民族都會有不同的分類。蒙古民歌和舞蹈一樣很有特點。從體裁來分類,分為長調和短調。學生如何區分短調與長調?這對于擅長形象記憶的小學生來說,死記硬背理論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拓展蒙古族民歌之前,要讓學生用自己的實踐來感知,做到聽得懂、辨得明?;氐秸n例《小黃鸝鳥》,律動數遍之后,教師出示歌譜,讓學生再次聆聽?!澳阒肋@首歌曲有幾句嗎?”學生不難發現共4句。而短短4句,節奏相近,較為規整,用牧民們常用的襯詞來哼唱全曲。特別是最后一句,把拖腔的音樂特色用聲音表現出來。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親身感受到這首歌曲比較短,最后一句是拖腔,旋律非常美。教師則適時總結:這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短調通常篇幅短小、結構勻稱、節奏規整,舞蹈禮俗、狩獵歌(蒙古族民歌體裁)等都涵蓋其中,最后一句常常還會用拖腔。至此,相信學生都能了解蒙古族短調的特色,可以再次創設情境,用對比的方法聆聽《遼闊的草原》《牧歌》等長調歌曲。這樣,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得出結論:長調的曲調悠長,節奏自由,往往篇幅較長帶有濃郁的草原氣息。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聽辨的游戲環節,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區分長調和短調的方法。在這段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精妙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律動、實踐、感知中學習民歌,了解蒙古族的音樂特點,從而自然滲透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4.情境中感受文化氛圍
除了分析作品特點,更重要的是運用各種方法、手段,讓學生多角度欣賞民族音樂,感受其文化氛圍。教師要創設情境、利用媒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大多以樂器和歌曲內容欣賞為主,如二胡、古箏、長笛、馬頭琴等樂器在欣賞曲目中都有體現,教師可以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欣賞樂器的演奏美。比如,在教學欣賞曲目《步步高》時,除了播放音頻外,教師可以聲情并茂地演唱這首樂曲,然后把二胡的演奏運用到整個過程,以嫻熟的演奏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讓學生產生代入感,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的效果。對于《北京喜訊到邊寨》,教師不妨播放相關影視資料片段,讓學生體會邊寨人民聽聞喜訊后載歌載舞的現場感。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材中的很多曲目,教師都可以結合流行唱法給學生展示。如欣賞課《森吉德瑪》,通過流行(黑鴨子)與傳統(胡松華)版本比較欣賞的手法,既可以展示出蒙古族短調民歌曲調精悍、歌詞質樸的特點,還可以讓學生多角度理解和學習音樂,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小學生對于文化層面的知識尚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他們傾向于接受一些具體的、形象的、撲面而來的文化表征方式。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讓學生在欣賞、品鑒、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民族音樂的欣賞和感知,為他們營造活躍的民族音樂文化氛圍,從而增進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豪感、使命感。
作者:溫惠瓊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圓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