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宏觀經濟調控下的文化創意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政府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中應該是一種擇優選用的原則,應該幫助消費者和產業者知道新形式下的最好的技術、生產渠道、發展模式或者是調高效益的方法。我們的國家由于名族眾多,地域廣闊,可用于發展的藝術和文化底蘊也是最多的,在不同的社會意識和心里下,其經濟行為和協調關系也不一樣,因此由于歷史、文化的不同會對藝術與文化認知的意識形態產生差異,一般來說在宏觀經濟調控下有三種模式(圖1)。一種是以個人或者是團隊合作形式的自由經濟模式,通俗地來說自由經濟模式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法治與國家行政規范的指導下,對社會人文與藝術傳統因素的個體經營模式,特別是在藝術與文化產業集聚區,此種模式尤為明顯。其實早在19世紀后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就有了類似的手工藝作坊,并由此而孕育出了各種行會經濟體制,自由經濟模式的有事在于其調節市場經濟的轉變作用,同時實現各民族歌地域之間歷史、藝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基礎上,起到維持宏觀經濟穩定的杠桿行為作用,并對社會儲蓄與保險承擔責任。另一種是企業的集體職能模式,這種模式一般可以理解為集體協調市場經濟的行為,藝術與文化可以使個體的發揮,也可以使以集體為載體的創造性經濟活動。現在各種以高校為載體的產業園、高科技軟件應用;以藝術文化娛樂中心為載體的影視、動漫、展示;已消費為主體的各種民族旅游、映像互動等等。這種集體協調可以使民族與民族之間,也可以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而由此形成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體系,與藝術歷史文化的演繹,政府經濟管理機構的改革、政府經濟宏觀計劃的協調、藝術與文化產業金融系統、企業模式、勞資關系都十分緊密的相互聯系在一起。第三種是國家政府職能模式,國家和政府在行政市場體制中起指導性調控行為的作用,,建立和健全有法律規制的,帶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文化的市場經濟在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新加坡模式。由功能完備的職能部門來控制投資和藝術產業的發展,這種宏觀經濟的調控無論是在穩定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宣傳傳統與道德界面,更加具有充實性,且具有長久發展的潛力。
二、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對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影響分析
(一)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行為特征藝術與文化作為一個新興的知識性意識形態產業,首先需要的是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指導,從當今世界關于文化產業的實踐經驗來看,宏觀調控的手段對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例如1997年的“創意英國”全球推廣計劃,在稅收、出口計劃、財政支出所給與的發展戰略計劃,不僅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國民消費意識的增長。其次藝術與文化的行為特征需要受到規范的約束和保護,藝術和文化從意識層面上來說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更是政府職能機構對于經濟宏觀調控的手段,經濟學之父霍金斯就曾經提出,文化與藝術需要有傳承的載體,這種載體是一種價值,體現在知識的民族性、文化的差異性、對社會的貢獻性上面,所以要有完備的法律和宏觀的政策去促進它,只有這樣,我們的創造活動才有價值。第三,個體與團隊的作用在往往可以創造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種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的跳躍式發展,在繪畫、設計、電影與時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我們的將來都會給予深刻的影響,而藝術與文化不僅僅是簡單的創意產品的價值,同時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只有激發出這種行為才能促進社會的共同繁榮和文明的進步。第四,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行為需要產業經營的主體,只有通過市場的運作與開發,才能夠在市場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橋梁,這些產業經營的主體利用資源和環境,提高全民整體素質,這不僅是帶來了經濟效益,同時也對社會整體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對我國經濟轉型與經濟增長的作用中國經濟增長從來都不曾像現在這樣備受關注,近50年來似乎沒有一個國家做的能比中國更出色,如果讓我們穿越到從前,以一個歷史者的眼光來看中國現在的復興,不難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在于宏觀調控下漸進式的市場導向,改革開放并不是一條平坦的康莊之道,經驗告訴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這種局部性的市場導向與改革往往是在取得成功之后再隨之推廣。而現在的中國經濟又處在轉型期,藝術與文化的創意與發展也符合我國宏觀調控機制的中“微觀先行”的思路,現今中國的高儲蓄額對于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并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如果不考慮到社會消費能力以及社會主動投資的可能性,那么中國經濟也可能會出現高儲低開的局面,只有通過刺激消費與改變投資方式,促進資本積累才能有利于經濟發展。以江蘇省為例,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排前兵,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每年的增長率超過25%,高于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的增速,據統計2011年,江蘇文化產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占GDP比重的3.4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0.7個百分點(表1)。從諸多數據可以看出,現在中國經濟宏觀調控重點已經從開放投資轉向了擴大內需、增強消費的理性控制階段。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投資一度出現過熱的現象,導致了投資與消費的失衡,隨著中國經濟由計劃統制模式走向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不在是由國家宏觀控制供需比的單一模式,隨著改革的深入,可以預期的是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一定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的需求和消費比率,但是由于中國計劃經濟時期所遺留下的高儲率以及銀行投資貸款項目過熱的問題,會導致文化創意產業在現有的經濟體制轉型中不能以主力軍的姿態出現,但其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經濟轉型期的文創產業在當前進出口投資疲軟,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作為改變現有收入分配格局,促進消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對中國宏觀經濟內外平衡的影響近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的GDP平均增長率都在10%以上,但是從社會經濟內外平衡的研究來看,現在的經濟體制構架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狀態。就國內而言從宏觀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國民經濟的內部吸收成分,即消費投資額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很低,國內的經濟增長都是政府企業在投資涉外進出口項目或者是基礎設施中體現出的價值逆差;從外部環境來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就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把其納入國家經濟宏觀協調的范疇中加以深化,以美國為例,其創意產業早已成為國家最大的出口產業,好萊塢影視、迪斯尼主題公園、第五大道等等。據統計,2011年,僅美國的知識產權產業就約占國家生產總值的5.24%左右。在美國藝術與文化創意作為知識經濟的核心,成為其國家經濟宏觀調控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當前的世界經濟已經不在是資本積累初期的意識形態了,多元化、金融性、創造性已經成為現今社會發展的主流,在中國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需要對藝術與文化創意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上升到戰略高度,這不僅對社會繁榮穩定、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增加經濟增長點、促進社會就業率,都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四)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是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之一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增長與傳統經濟學中關于經濟發展的理論有所不同,現有的快速經濟模式并不適合于藝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短期的經濟增長是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所不能帶來的,它需要資源配置循環利用,需要先發展后規范進而邊發展邊規范,并逐步轉向先調控后發展的過程,利用藝術和文化的附加值實現經濟增長轉向,同時依靠新技術改善結構的優化整合,影響體制改革,同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有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能體現當前社會對于知識價值體現的一種新形式,兼顧傳承與中國的沒學道德,同時體現地投入高回報的經濟增長特色。在這里可以運用經濟學GNP的模型修訂指標來衡量宏觀調控機制的有效性,即GNP=GNP-Dm-Dn+A,其中Dm代表人力資本的折舊,Dn表示資源配置的折舊,A表示折舊資本的再利用。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是在中國現有的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宏觀調控下,通過對中國社會經濟、資源利用率等因素,考慮進人文發展指數(HDI),通過藝術與設計創新提高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平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以當前中國社會的宏觀調控政策需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思維能力,而藝術與文化不僅可以使經濟增長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方向。
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下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構架模型
(一)國家財政與貨幣政策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因地域而異,人文風情也不經一樣;由于歷史原因、民族傳統與風俗習慣的不同,國家在對待文創產業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調控機制要有不同類型與之適應。大體上來說,一類是投資性財政政策或者是激勵政策模式,在鼓勵和幫助的機制下,擴大財政支出,降低稅率,減少各種規費和地方性稅收,以刺激需求和吸引外部資金流動。另一類是有計劃財政支出政策,提高稅率,控制需求平衡。利用激勵模式促進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高就業率和消費水平,提升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對于那些需求過度,供需比不平衡,財政支出過高的要采取穩定有效的措施,一切從有利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路出發,做好宏觀調控工作。
(二)社會資源分配以及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對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來說,特別需要對社會資源的有利分配,在初次分配的過程中應該按文創產業的生產要素進行分配,通過再分配政策調節社會資源的收支水平,計劃協調好資源的社會供需比,既要保障對經濟增長的有效利用率,同時也要對資源的分配所帶來的風險和回報率做好預判。國家宏觀調控文創產業的手段一般由稅收來調節社會、地區間的極差水平,同時通過轉移支付調節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收入比,還有最為關鍵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作為調節劑,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產權與國家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息息相關的經濟體模式,需要國家宏觀調控系統中法律規范的約束和保護,因此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的目的,而對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宏觀調控還應該有另一個層面的內容即文化的傳承。
(三)文化創意的產業政策對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并不是一味的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強調經濟增長實際上不能忽視藝術品和藝術家在創造精神財富時的不確定性,需要在宏觀經濟體制調控中加以體現,可以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量,刺激市場消費水品,同時增加教育投入和素質培養,例如美國國家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設計中心等藝術文化中心占城市公共服務的比重有87%以上,免費對外開放以及參觀的幾乎占95%以上,城市基礎文化建設的比重占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47%。依據經濟最優投資模式主要受國家就業率增長的驅動原理,目前的中國實際處于經濟投資過度,未來就業率水平下降的經濟過渡期,我們在文化基礎建設投入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宏觀經濟政策上應該有“傾斜”的政策,要有合理的維護和適度的競爭機制,不能盲目的追求規模經濟。
(四)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控機制下的構架圖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有國家宏觀調控機制政策的引導,而有利的經濟增長點;有競爭力的知識產權;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都能讓中國的經濟擺脫過渡依賴對外貿易的被動局面,減少外部需求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但是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跨越性邊界十分模糊,因此需要從經濟學宏觀控制的角度來量化分析,給出了關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控機制下的構架圖(圖2)。從構架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增長模式對國家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構成了一個外循環的過程,如果單從國家GDP即國名生產總值上來看是不能體現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社會藝術文化教育水平、創新科學技術等諸多相關因素的,但是從構架圖上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文創產業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國家宏觀調控機制起到深刻影響作用的,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內需不足,特別是社會儲蓄率過高而物質消費水平偏低。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對于基礎設施和制造投資比重太大,而對文化、素質、教育、藝術等公共服務投資嚴重失衡。從構架圖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當前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應向著有利于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在宏觀經濟調控下的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應抓住機遇和挑戰,依據地域文化以及科學發展的優勢,不斷完善自身產業模式,從長遠的角度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走宏觀科學的市場經濟體制。
四、結論及補充
如果將藝術與文化創意擴展到資源配置與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轉型手段來看,無疑它對于我國經濟儲蓄投資長期失衡以及經濟體制內外不協調會帶來非常有意義結果。從研究邏輯上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并不是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如何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特征構架的經濟體模型是一個漫長而浩大的工程,而藝術與文化創意是這個浩大工程中所不能缺少的部分,如何體現高儲蓄率與消費水平的協調性,如何體現經濟體制改革的優越性,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會對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作者:承愷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