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驗細節中強化學科人文素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近幾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困擾在我們的身邊,很多人都認為是化學發展帶來的問題。食品出了安全問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諸多原因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作為教育“人”的“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應強化學生的學科人文素養,這應是我們化學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一個目標。
關鍵詞:
化學;食品安全;實驗;學科素養
“我們恨化學”這是一則壞廣告,毫無基本科學素養,反科學、破壞化學教育。這是北京大學教授周公度的一席話,也值得我們化學教育者深思。近幾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困擾在我們身邊,有人還把它編成了順口溜。例如,“早上醒來,用二甘醇超標的田七牙膏刷刷牙;再用發臭的藍藻水洗臉;給孩子沖一杯添加了三聚氰胺和激素的牛奶;吃根地溝油炸的油條外加一個蘇丹紅咸蛋;炒了一盤敵敵畏噴過的小白菜;盛碗陳化糧的毒米飯;吃了個加漂白粉的饅頭”。諸如此類網上流傳的段子太多了。看到這些食品問題,不可否認這是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監管的失責,是這些黑心的商販缺少良知,但也有不少人把它歸結為化學發展惹的禍。
筆者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看到以后很是痛心,痛定思痛后,筆者在想為什么化學會給普通百姓帶來這種感覺呢?在生活中筆者也聽到很多人把污染歸結為化學的發展,是化學制造的物質添加到了我們的食品中等等說法。他們還錚錚有詞地說:“從大米里,我們認識了石蠟,從火腿里,我們認識了敵敵畏,從咸鴨蛋里,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我們認識了福爾馬林,從奶粉里,我們認識了三聚氰胺,從果汁和白酒里,我們認識了塑化劑”等[1]。太多的食品問題,似乎為大家找到了扭曲化學的理由。對于了解化學知識不多的人來講,這些就足以誤導他們對化學的理解。作為一名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對化學應該有足夠的認識,我們要為化學“正名”,為化學傳播正能量。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并不是化學發展的初衷,是作為主觀因素的“人”出了問題,我們培養出來的“人”化學學科素養太低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我們的科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都能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教育,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有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他們將來步入社會后就不會去干這些昧著良心的事了,而且還會讓化學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那么,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學科素養教育呢?筆者下面就以化學實驗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實驗中強化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教育。
1規范性實驗操作孕育學科人文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在教學中不免要做很多實驗,教師要注意自己在實驗中的榜樣教育作用,課堂上的每一次演示實驗教師不能只關注實驗現象是否明顯,結論是否和預設的一致,教師要更多關注操作的規范性,如關注課前講桌上的實驗儀器和藥品是否擺放整齊美觀,實驗后更要注意廢棄物的處理,很多教師習慣于將用完的火柴頭隨手一扔,或放在講桌上,在一些實驗設備不好的學校里實驗中產生的廢液、廢渣基本都是不處理而扔掉的,教師要注意不能在課間當著部分同學的面將廢液、廢渣倒入下水道等等。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行為在無形中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科素養,不利于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提升。試想一下,我們化學教師的學科知識要比初三學生的學科知識豐富得多,如果我們教師都不注重這些實驗細節的處理,那怎么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呢?學生的學科素養又怎能得到提高呢?這些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又怎能保證會自覺保護環境,愛護資源,為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呢?如果我們的學生人文學科素養得不到提升,將來怎么能讓化學的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呢?
2實驗中“定量”能培養學生的學科人文素養
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很多優秀品質,如觀察品質、思維品質、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實驗中如能“定量”研究能培養學生的綠色環保理念和較高的學科人文素養。如“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在實驗中教師會引領學生討論總結該實驗保證成功的關鍵點,其中一點就是燃燒匙中所放的紅磷要過量,何為過量,如何過量,相信我們有很多教師在實驗中都沒有真正地去研究,取用紅磷時只是憑多年的實驗經驗“多多益善”,確保實驗的成功。在該實驗中我們如能給學生呈現簡單的定量計算過程,相信學生此時雖然沒有學過化學方程式計算,但計算結果學生是可以看懂的,這時教師再根據計算結果用天平進行定量稱量,學生是可以明確地理解紅磷“過量”了。這種做法就會避免藥品的太多浪費,給學生很好的啟迪教育作用,學生在今后的自主實驗中遇到類似問題也會效仿該做法,同時這也為今后學習化學方程式計算埋下了伏筆。再如,組織學生分組完成“氧氣的制取與性質”實驗時,我們要求學生用高錳酸鉀加熱制取并收集兩瓶氧氣進行性質實驗,但究竟需要多少克高錳酸鉀才能收集兩瓶氣體,我們不妨給學生呈現一下計算過程,要求學生根據計算結果進行稱量,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師如能在實驗中經常對學生進行這種“定量”實驗的教育,久而久之,必能訓練出學生較高的化學學科素養,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必然能樹立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從而更好地發揮化學在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改進創新實驗能升華學生的學科人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倡導在實驗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對教師改進的實驗比較感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抓住這一鍥機,認真研究改進實驗,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起到很好的學科素養教育的作用。例如,九年級化學(滬教版)第三章第1節(課本第63頁)利用濃氨水和酚酞試液來探究微粒運動性實驗,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該探究性實驗如果設計為學生分組實驗,需要消耗大量的藥品,浪費現象嚴重,氨氣在教室內泄漏較多,很多學生尤其是女生都捏著鼻子不愿去繼續做實驗,這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有背綠色環保理念,而且該實驗需要時間太長(大約3min),燒杯中的紅色現象才非常明顯,實驗過多地占用了課堂有效教學時間。為此,筆者利用生活的廢棄塑料瓶和注射器對該實驗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使用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學生再也不會被氨水的氣味嚇跑,該實驗裝置的材料來源于生活,學生可自行制作,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動力。該實驗能有效地節約藥品,符合綠色環保理念,可重復多次使用。用該裝置實驗,現象明顯,實驗時間大大縮短,為課堂有效教學贏得了時間。學生用這套裝置做實驗時,必能體會教師的良苦用心,他們在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時,必能從教師的做法中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能體會到原來這樣做就可以避免被氨氣的氣味嗆到。這樣就會告知學生只要開動腦筋,找到適當的方法,一切因化學產生的負面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教師改進或創新教材中的實驗,本身就是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最好教育。學科素養雖然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但它對一般化學知識具有統率作用,對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都有重要作用。若干年后,當我們的學生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在他們的腦海中可能已經沒有了具體的化學知識,但在學習過程中所培養出的這種化學基本學科素養不會輕易地消失。這也正是我們化學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一個目標。
作者:周廣 單位:銅山區伊莊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