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豫北生育文化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豫北平原地處華北平原的中部,河南省黃河以北,行政區劃包括新鄉市、焦作市、鶴壁市、安陽市、濟源市和濮陽市。豫北平原是全國玉米和冬小麥的主產區,歷史上稱之為河內地區,自古就是富饒繁華之地,糧食生產旱澇保收,人口稠密村莊規模大且密集度高,平原農耕文化的特色鮮明。特定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口的聚集居住方式孕育了獨特的生育文化。文化的外延很大,按照人類學家的觀點,文化就是特定的時代和社會結構下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生育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一直備受學者和社會的關注。從建國初期鼓勵生育的政策到現在納入憲法作為國策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社會的生育成為國家戰略,“只生一個”的人口經濟學理論獲得了群眾的認可,但操作性在不同的地域不盡相同,困難很多。計劃生育政策從80年代施行以來,豫北地區曾經在1988~1993年嚴格執行,而后由于基本上停留在宣傳和教育方面。我所調查的徐莊村30年間人口增長一倍,村莊規模增長1.5倍,群眾的生育觀念和行為與國家政策不斷發生沖突,文化的心理和結構值得分析研究。
一、生育文化的價值需求
1.生育文化的人生觀。徐莊村是一個單姓村,村子里徐姓人家占了96%,其余姓氏不是遷徙過來的就是入贅的,村子的中央建立有徐氏祠堂,8年前祠堂重新修葺,并進行了家譜的修訂。家譜修訂時村干部調查了其他的支脈,完整的記錄了徐氏子孫的繁衍生息。村民普遍認為繁衍子嗣開枝散葉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沒有兒子的家庭稱之為“絕戶頭”,被認為是作孽受到的懲罰,家族和自己沒有積德,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莫過于此。“孩子將來還可以延續自己的人生之夢,自己沒有創造的價值寄托于子孫。”一個人即使家產萬貫,富貴纏身,沒有子嗣的遺憾和不安會始終縈繞著他。人生不如他的人堅信滿堂的兒孫將來超越他不是難事。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語“:前三十年看父養子,后三十年看子養父”。人生晚年的榮耀只能拜托子孫。
2.女兒不是傳后人。“姑娘是一門客”是村民的普遍認同。女兒再優秀將來也是別人家的人,女兒在一定程度上地位是不如兒媳婦的,兒媳婦是家庭的少主人,是可以進徐氏祠堂的。當地傳統的婚禮上,兒女拜別父母踏進婚車之前全家都會忍不住流淚的,某種意義上嫁姑娘不是一件喜事,因為家里是“去人”不是“添人”。村民蓋房子建院落都是村委會按照兒子的數量批準的,家里有兒子村委會就得給予一塊宅基地,將來房產院落是不會傳給女兒的,承包責任田女兒出嫁后村委會就會收回,兒媳婦過門村委會必須分地給這個家庭。相應女兒的撫養義務沒有硬性的要求。整個村子雖說都是一個大的宗族,但是將近3000人的大村已經衍生出了許多大的家族,每一個家族都有一個祖墳,每年春節大年初一都要上墳。女兒將來不會入祖墳的,兒媳婦是自家人,自不待言。
3.“有男有女”,兒女雙全。這個村莊現在大的家族有好幾個,10多個大家族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0%,60年代出生的直系家庭中兄弟姊妹5~6個的很平常,當初計劃經濟的生產隊生產方式對勞動力的需求是很大的,重生輕養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時期是無奈的選擇。如今優生優育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不能附加少生的條件。現在80年代出生的一代家庭中獨生子身份的比例只有1%不到,一般都是2~3個。“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只能建立在當地“有男有女”的基礎上,沒有兒子的家庭絕對不會認為男女一樣。村民優生優育的“文化邊際性”是一個傳宗接代的男孩。
二、生育文化的現實性需求
1.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需求。60年代出生即將做公婆的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兄弟姊妹成行成隊是尋常現象。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以來雖說在當地沒有完成“只生一個”的任務,但子女的數量明顯減少。習慣熱鬧的心理不愿意自己的晚年孤獨凄涼,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不應該被剝奪。比起他們的年代現在孩子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只生一個”他們內心是無法接受的。調查的50戶村民中37戶覺得只生一個孩子將來有事沒有至親的幫助豈不是太慘了。晚年看到孩子一個人打拼心里總是“憂得慌”,如果孩子不能在身邊盡孝,老兩口的晚年豈不是太凄涼。現在當地兒子結婚之后都是和父母同住,組建父系的擴大式家庭。這種居住模式公婆對兒媳的要求不僅是要生兒子還要生女兒,追求兒女雙全。婚后從夫居住組建的這種家庭多生、重視生子的傳統會很濃厚。
2.人生價值的追求。人活一世總要參加勞動,創造價值,村民的最高追求就是“人旺財旺”。在村子里調查的時候總是聽村民講誰家就是人旺,兒子就是多,羨慕之情溢于言表,或者誰家財旺就是不旺人,家里人災病不斷,麻煩得很。沒有兒子的家庭肯定不是人旺,在人們看來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還不知道將來誰的命好,誰的福氣大呢,所以在無法或者不想預想未來的時候首先將人生價值定位在“人旺”。萬事開頭難,先要增添人丁。一個人的生存價值不在于享樂在于奉獻。現在村子的主人是60前后出生的人,他們都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多數人在饑荒的時候都去搶過糧食,要過飯,饑腸轆轆負重勞動的生活也經歷過。現在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很滿意,田地的耕種可以保證口糧,就近打工補貼家用綽綽有余,生活相比以前很“奢侈”。創造的所有價值都是為“人”服務,沒有子嗣再多的錢為誰服務,生活的動力都沒有了,起早貪黑的辛勞沒有了精神寄托。
3.家族勢力的顯現與日常生活。宗族是與地方社會相結合,以族產為基礎的繼嗣團體,共祖系譜關系不是宗族的必要條件,公共祠堂才是宗族關系的紐帶。家族構成了農村社會的權利文化網絡。徐莊村擁有公共的祠堂,但是作為宗族社會基礎的族產和生產互助功能均以消失,現在的家族已經是分化出來的小集團,血緣和親屬關系成為現在家族整合的紐帶。家族現在的功能只是計劃經濟解體,村民脫離生產隊以后為了尋求歸屬感,實現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徑。村莊現在的政治、經濟幾乎都離不開家族的力量,全村大部分人都歸屬10多個大的家族,家族勢力在這里表現的十分明顯,尤其是政治方面。從村委會干部9年前民選以來,候選人必須經過大家族的認可才有當選的機會,當選的村干部也只有依靠大家族的協助才能妥善處理村委的工作,村民自治與家族管理無異。村民的人際關系網和交際圈還沒有完全突破熟人社會的家族圈。近10年左右的時間,這個村莊以勢壓人的現象逐漸增多,從最開始的每年2~3件,到現在的平均每年9件,大部分的糾紛都與蓋房子有關。這個村子地處新鄉市和焦作市中間的城際公路北邊,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極力追求居住條件,房子的設計布局以及裝潢越來越現代化。建房過程中鄰里矛盾經常發生甚至演化為斗毆,處理結果只能是勢單力薄、獨門小戶的人家忍辱屈服。每逢于此,眾人只能感嘆“人多就是好”。村落文化的變遷和發展增加了村民對“人”的需求。
三、思考與分析
1.這個村莊的位置緊挨著縣城的西邊,距離最近的城市新鄉市也只有40分鐘的車程,但是這里和城市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撫育孩子的成本驟然增加,不可同日而語。生兩個兒子對相距不遠的新鄉市民來說無異于噩耗,這里就不一樣了,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后村民更愿意多要孩子,2~3個孩子不算多。主要原因就是歷盡艱辛的父母覺得現在生活好了,孩子少了,撫養成人一點問題都沒有。多一個孩子只是多修建一座房子,結婚娶媳婦,多出10萬元的開銷,并不算太多。這里田地的耕種基本機械化,責任田每人9分地,播種和收獲都很省事,剩下的時間就近打工,如果女的身體素質好也會打工。這里是一個建筑大縣,打工的機會很多,女的在建筑工地上打小工按照一年出工6個月算收入就有1萬多元,男的一年平均3萬。多一個兒子就是多干兩年而已,多一個女兒成本更低。
2.村民多生一個孩子的成本計算方法不同于城市,就是沒有把教育的成本納入進來。其中的緣由是對孩子教育的大量投入預期效果駕馭不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大學生就業困難,加重了父母的憂慮;此外這里的村民只要勤勞沒有學歷生活水平照樣可以位列農村的中上等水平,他們寧愿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建新房改善居住環境。
3.村民謀求政治、經濟地位的途徑許多時候只能依靠法律之外的方式,擴展家族勢力,締造家族的人際關系網無疑是收益最有保障的選擇。在保證孩子基本成長質量的同時,數量增加1~2個,“增值效益”(人多就是好)是明顯的。社會發育程度的提高讓他們覺得將來孩子差不到哪里去,如果孩子爭氣有“成色”(出息),當初的選擇就很英明。法律體系的不健全,村民自治的不完善,村民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訴求就只能選擇最保守的路徑。
4.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處于起步階段,醫療保險中還沒有意外傷害的保險,村民認為這些不足以托付晚年,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這個村子沒有進養老院的,許多子女也不愿父母進養老院。老人進養老院覺得丟人,讓人覺得是沒有人贍養的緣故;子女覺得父母進養老院是自己的行為不孝。社會養老的發展在這里任重道遠。四、結語這個村莊位于縣城的西環路之內,新農村的建設馬上就會覆蓋這里,田地、宅基地很快就會失去,也許祖墳還可以保留下來。可以預見的將來這里會是縣城的住宅區,他們會成為當初十分羨慕的“非農業人口”,這里的村落文化包括生育文化勢必要發生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