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機制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通過以往對河北省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的調查,分析得出目前我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在眾多原因中追根溯源,筆者認為,最為重要、根本的是機制問題,這是解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更加系統全面地推出了“1+6生態文明改革組合拳”。我省毗鄰京津,又有很大面積的農村、很多的農業人口。由于生態意識淡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比較粗放,長期以來不太重視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也缺乏綜合整治的措施。因此,要有序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不折不扣落實保障機制。
一、強化宣傳發動機制
由于缺少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識和理念,很多地方秉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信條,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經濟利益至上的思維模式往往引發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危機,在農業產業化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大量“副產品”和“副作用產品”破壞了農村環境和農村生態文明。因此,我省各地要強化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教育體系,充分利用多種渠道和載體,向廣大農民進行環境科普知識的的宣傳,要幫助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一是通過普及法律知識讓廣大農民了解國家的環境法律法規,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環境破壞和掠奪式使用現有資源對當代和子孫造成的危害,從而在思想上重視環境保護。還要告訴他們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和方法自覺養成健康有益的生活習慣和文明有效的生產經營方式。二是通過加強“文明生態村”建設,倡導“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鄉村治理觀念。努力提高農民的公共意識和生態文明修養,提高生態文明知識水平。要是農民自覺把自身利益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統一起來。要使農民意識到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一樣都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自己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還能為他人和社會盡責任、做貢獻,提高其自我實現感,從而自覺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方式。三是通過創新載體,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工作,倡導生態意識,弘揚生態文化。要深入開展綠色村莊、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的創建活動,通過“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程,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公眾參與機制,引導人們生產、生活、消費意識的轉變。四是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示范作用。要求黨員干部在自己做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以實際行動觸動和影響周邊群眾,主動幫助他們樹立主人翁一是和生態意識,改變破壞環境的陋習,及時處理生產生活垃圾,積極參與農村環境整治,逐步形成人改造環境、環境改變人的良性循環。
二、強化行政管理機制
由于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我省很多地方的農村治理結構中并沒有設置鄉(鎮)環保員的崗位,有的鄉(鎮)即使有也大都是兼職,專職的比例很小,這樣人為地造成農村環保管理的“真空”。此外,從鄉(鎮)專兼職的環保隊伍來看,大多是“外行”人員,急需加強生態環保操作實務培訓。因此,面對日益繁重的農村生態環保任務,當前農村各級環保隊伍建設急需加強,以保證將各項環保方針政策落到實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龐大系統工程,一是各級黨委要強化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縣鄉(鎮)兩級政府要形成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明確任期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和不能完成目標的責任追究制度,層層抓落實,形成完善的生態建設組織體系。二是各鄉鎮要設立專職的環保員崗位,明確其崗位職責和工作要求??h級政府要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確保農村環保工作到邊到底。同時還要加強協調聯動形成反應敏捷、管理高效的組織保障機制。三是要強化農村村民自治組織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村民自治委員會的政策水平、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帶頭作用是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切實加強村民代表大會和農村黨員大會制度建設,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和村民代表的戰斗堡壘作用,選配、指導好村民自治委員會班子,幫助他們提高意識、轉變觀念,作好農村環境治理的排頭兵、領頭雁。
三、強化法制保障機制
生態文明重在建設。要加強我省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僅僅停留在思想宣傳和政府引導上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納入法制軌道,提高農村生態建設的嚴肅性、連續性和權威性。長期以來,我國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立法主要集中于城市,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立法重視不夠。我們說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同樣,健全的生態法律制度不僅是生態文明的標志,而且是生態保護的有效屏障。因此,加強我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賴于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總要求,用法律手段規范治理生態環境。十八大以后,我國原有的資源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環境破壞行為的制約性逐步顯現。但是農村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現象仍然非常嚴重。因此,各級人大有必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立法。首先,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要明確“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體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保證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其次要加強經濟環保立法,明確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循環經濟”要求,使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一致;第三,地方各級人民代表的大會也要制定適合于農村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第四,要加強農村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按照“先禮后兵”的原則嚴格控制環境違法行為增量,控制新的污染源產生,逐步消除存量,解決垃圾、廢棄物的集中傾倒、處理。對于違規開采、違規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要依法嚴格查處,嚴厲打擊。
作者:王玉芬 姜會 于明來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