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化產業作為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而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文化管理專業,但是由于教學理念不具備針對性,課程設置不符合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等,導致文化管理專業無法為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大量優質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基于此,本文將在研究區域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特征和時代之需,發現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缺失,加強教學實踐,通過明確培養目標等途徑,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策略,希望能夠通過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的高效發展,為地方區域經濟建設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區域經濟;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前言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和朝陽產業,對于區域經濟的推動和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也在“十三五”規劃中,將文化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而想要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中文化產業的發展,擁有較強專業素養和能力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必不可少。我國自2004年在四所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以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截至2018年,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了200所,從一定層面可以看出,近些年來文化產業出現迅猛的發展態勢以及國家政府對于文化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重視。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作為一門以交叉學科為基礎的應用型專業,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因此在許多學校在開設這門專業時,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成熟、辦學定位較為模糊等問題。而文化管理專業作為一門落地性的應用型的專業,必須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依托,特別是當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只有在保證文化管理專業能夠切實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才能夠進一步解決當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培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意義
近些年來,文化產業在諸多經濟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迅猛發展且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并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發展,已成為部分西方國家支柱型的經濟產業,是當下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而為了進一步滿足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在2004年,我國先后批準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時為北京廣播學院)和云南大學四所大學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最近的幾年中,我國各地高校紛紛增設了這一專業,并成為我國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專業之一。雖然這些年來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但實際的教育形式問題重重,文化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大多難以滿足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的實際需求,對這一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后,我們不難發現,主要是由于人才培養模式上缺乏相應的培養標準,并且對于專業的認識程度較低,由于開設該專業的學校沒有實際理解應用型文化產業人才的實際內涵,導致專業教學與能力素養的培養存在明顯的失衡。而在當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培養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才能夠進一步滿足文化產業實際的發展需求,填補文化產業市場人才的空缺。通過針對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結合學校所屬區域經濟文化特色和產業結構,對學生的授課模式與思路進行相應的調整,才能夠使培養出來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逐漸適應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使地方和學校能夠相互補充、相互扶持,最終推動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共同提升與進步。
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模糊,沒有完全契合地方實際
由于文化產業所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許多行業的子行業都可以劃歸到文化產業之下,但實際上,這些不盡相同的子產業之間擁有完全不同的運轉方式和企業模式,彼此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而目前我國許多高校所開設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并沒有特別針對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而是糅合了眾多學科的課程,將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法學、歷史學、傳播學等進行整合,而由于這樣的原因,許多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缺乏實際的針對性,并沒有結合地方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缺乏有針對性的相匹配的人才培養目標內容。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所培養出來的文化管理人才主攻方向不明確,針對性不強,雖然學習的知識較為廣泛,但是每項內容都缺乏深入的學習和專精的鍛煉,這也導致培養出來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適應性不強,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
(二)缺乏實踐探索,不能滿足地方發展需要
目前,我國多數學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以管理學類和文學類的課程為主,而這些課程都呈現出了以理論學習為主要學習目標的特點,學生理論知識基礎較為牢固,但是造成的后果是缺乏實踐探索的過程,難以有效地將知識內容遷移到實際的應用之中。而目前各個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對專業型管理人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專業素質較高,并且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對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受現實條件的制約,部分高校自身教學條件有限,導致難以將教學、研究以及實踐進行一體化的整合,并且缺乏與之對口的文化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這些問題也導致了目前許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學缺乏實踐探索,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滿足企業需要,對區域經濟發展沒有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這對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三)區域認知狹隘,課程規劃設計思路混亂
許多高校由于并未將文化管理專業與地方經濟文化進行有效的深度融合,導致學校在課程規劃設計上思路混亂,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之需,教師和學生缺乏對于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就業方向的明確認知。因此各個地區學校在開展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規劃設計上有著不同的方向和側重,例如,四川省域的學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計更偏向于網上運營、網上傳播、線上文化設計,以及文化市場運作,而吉林省域的學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計則更偏向于傳媒行業和演藝傳播的文化經紀人,不同地區的學校對于文化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是不同的,這就導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一個統一的方向,在各所學校的教學目標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培養出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難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導致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并且缺乏應用實踐,最終造成工作后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狀態,影響地方文化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專業性人才缺乏,難以適應區域人才需求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不斷崛起和發展,文化產業已逐漸走向規模化發展,對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而由于我國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較少,各個高校培養人才的方向和目標均有不同的側重,導致每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畢業的畢業生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滿足實際文化產業的需要。除此之外,還有相當多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不會直接從事文化產業相關的工作,這使得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型人才更加稀缺,從而加劇了文化產業專業型人才的短缺。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開展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在文化管理專業的專業建設上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缺乏和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畢業生由于自身條件難以滿足崗位之需而不愿從事文化產業相關工作,而文化產業也因為所招聘的所謂的文化產業專業人才難以滿足企業實際之需,反而會從別的相關專業招收綜合素質較高的或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非專業型人才為企業所用,專業對口的專業型畢業生和需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文化企業的雙向選擇的不對稱性也加大了專業型人才的缺口,阻礙了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文化產業管理 人才培養策略
(一)結合地方產業,明確專業定位
由于目前許多高校文化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構建不科學、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評價過于單一,因此,想要進一步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培養相應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明確專業的辦學定位。設置文化管理專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滿足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國家和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培養大量的管理創意人才。因此,學校就必須準確把握地方文化產業的專業屬性,進一步對專業設置的定位進行明確。高校需要對地方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充分考慮地區資源環境、文化產業現狀等因素。比如目前我國長江三角洲主要以文化加服務為文化產業的特征,在東北地區文化產業則體現出了民俗加旅游的特點,而西南地區則是文化、民俗和旅游共重。因此,不同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但總的來講,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方的文化產業以旅游為基礎,進一步驅動相關的文化服務類產業發展。因此,學校就可以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將辦學定位分為兩種模式,分別是注重創意化的文化管理和注重旅游化的文化管理,進一步在課程內容上體現出對于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在教學方式上,則需要貼合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特征,強調貼合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踐和應用。
(二)明確專業內涵,強化培養目的
造成高校文化管理產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體系不科學的主要原因還包括高校對于文化產業內涵缺乏明確的認知。簡單來講,文化產業就是提供文化服務或者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的行業,結合這一內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產業區別于其他產業最為本質的屬性,就是其所具備的文化性,因此,文化性也應該是文化管理人才培養的首要特征。除此之外,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以及創新融合,地方每一項文化產品,其實都是在地方已有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往往具有專有屬性,無法被其他產品所替代,因此創新性也是文化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特征。最后,文化產業最終的目的是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并進一步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播,因此,文化管理人才還應當具備將文化產業各項活動進行有效串聯,產生相應產業價值并推動地方文化傳播的能力,因此,文化管理人才的培養還應當具備商業性和文化傳播性。通過對于文化產業特性進行深入的理解,能夠進一步明確文化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但是由于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交叉性、邊緣性,并且發展時間較短,因此,許多高校和教師往往會有錯誤的認知,認為文化管理專業無所不能,包羅萬象。并且,由于文化產業缺乏一個詳細的界定,因此,社會往往將旅游、培訓甚至體育等都納入了文化產業的范疇內,因此,高校應該有效避免這一錯誤認識,通過結合地方特色開展人才培養,培養出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區域特性,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高校只有充分考慮地方發展的實際需要,才能夠因地制宜地優化專業,培養出合適的文化管理人才。
(三)結合區域特色,優化課程體系
結合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特征來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對于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是具備一定的文化藝術底蘊,并且能夠將文化與市場進行有效結合,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因此,圍繞這一培養目標,就可以幫助學校進一步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在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一些能夠體現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除此之外,在設置拓展課程和核心課程的同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優勢,依托這一特點,進一步設置相應的課程,最終確定適合學校實際、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課程體系,并體現出適應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理論和方法。例如,京津冀地區以互聯網加文化創意為地方區域文化發展的特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心,因此,當地的高校就可以將影視制作、影視藝術活動策劃與運營作為文化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并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的特點,進一步開設文化經紀實務、藝術品市場以及明星產業與演藝經營的拓展性的文化管理專業課程。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地依托學校所在區域的優勢,以及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特點,構建更加貼合地方實際需求的特色課程體系。
(四)重視教學實踐,提升核心素養
因為文化產業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利用文化資源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學生進行實踐和管理。因此,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就必須結合文化產業的特征,在進行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時,應當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教學的占比。比如高校可以通過加強校企聯動,通過校企合作創設文化產業項目,來進一步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管理的平臺和機會。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更多地為學生引入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案例,幫助學生通過對實際案例的討論,反思以及模擬實踐,進一步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能力。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為學生組織開展一些文化產業相關的比賽,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將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發揮案例和模擬活動對于學生實踐管理能力的培養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一起開展地方區域文化產業的實踐調研活動,讓教師和學生借由這一活動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幫助教師、學生一起調整未來的教學重點和學習重心。并且通過這樣的方式,還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地方歸屬感,讓學生未來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家鄉的建設實踐中。
四、結束語
總的來講,隨著近些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得對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高校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輸出高端管理人才的主要載體,必須進一步承擔起自身肩負的責任和歷史的使命,高校需要明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涉及范圍廣、學科多、領域寬并且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全面培養的實際現狀,結合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依托區域教學優勢,設計貼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培養目標,應區域經濟發展所需,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專業技能過硬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高端人才,為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注入更多活力,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者:劉文華 李偉軍 單位:長春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