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現(xiàn)狀與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一定進展,高校校園文化理論研究成果頗豐,但沒有在現(xiàn)實中充分發(fā)揮理論研究的指導意義。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上還存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思想上不夠重視,認識上也稍顯狹隘、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不足,缺乏指導、沒有完善的體制機制作保障以及缺乏有效的應用轉化載體等問題,需要我們在認識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意義的基礎上,針對問題,尋找發(fā)展路徑,以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有效轉化與應用。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轉化應用;問題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的形象和標志,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在無形中促進人們的思想進步和素質(zhì)提高。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積極進行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研究,以期能夠在提升學校影響力的同時,有效發(fā)揮大學的育人功能。現(xiàn)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研究成果頗豐,但是現(xiàn)實中大部分的成果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的領域,并沒有充分發(fā)揮理論研究成果的指導意義,無法有效的促進文化建設實踐的發(fā)展以及校園文化研究的深入,因此,分析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的意義、現(xiàn)狀以及問題,從現(xiàn)狀和問題著手,找到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新路徑就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意義
總體來講,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促進實踐的發(fā)展,即高校文化的建設,同時在建設過程中豐富文化研究理論成果,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具體看來,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意義包括以下幾點:
1.促進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大學生作為校園生活的主體,勢必是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主要載體和路徑,在促進校園文化轉化應用的過程中,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調(diào)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不僅能夠為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應用提供一定的路徑,還能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鍛煉自我、展示才華,促進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得以啟發(fā),進行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2.推動和諧校園建設,提升高校辦學魅力。高校校園文化不僅僅包括一定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時還有不可或缺的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在推動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中,要進行物質(zhì)文化的建設,更要與時俱進,注重校園精神文明、體制機制以及行為規(guī)范的改造與完善,在這一系列的實踐過程中,無疑會對學生和教師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和教師自覺的規(guī)范自身行為、振奮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和情操,從而有益于和諧校園的建設與維護,提高學校的影響力,樹立高校良好的形象,彰顯其教學魅力與底蘊。
3.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路徑。當今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也要堅持這一思想的指導,在實踐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形式多樣的載體,不斷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念和要求。同時,高校也是先進思想的集散地,大學生是思維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都將在師生群體中得以實踐,并在此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開來。
4.豐富高校校園文化研究的理論成果。隨著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程度的提高,對高校文化研究的理論成果也豐富起來,然而,由于缺乏對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這些理論并未能得到充分的運用和發(fā)展。另外,縱觀近十年來對高校校園文化的研究成果,雖然研究的角度頗多,但不可避免的仍舊存在形式單一、研究重復,從而造成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同時,理論的研究也過于表面化,多流于形式,其實,歸根結底大部分都是由于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缺乏轉化應用的原因,將豐富的理論成果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才能在實踐中進行檢驗,進而發(fā)現(xiàn)理論的不足,通過實踐解決新問題、新矛盾,使理論的研究得以深入發(fā)展。
二、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問題
總體來看,近年來,各個高校在思想上越來越重視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研究,表現(xiàn)在加大本校形象塑造,主動創(chuàng)建學校特色文化品牌;在理論上,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近兩年爆發(fā)式增長的校園文化研究學術成果可以看出這一點;在文化建設上,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學校投入資金和政策支持,完善校園環(huán)境、建立學校文化符號,增進校園文化氛圍等等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承認,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高校校園文化的研究在成果轉化應用上沒能跟得上理論的發(fā)展,相對于豐富的理論成果,文化研究在實踐應用上也稍顯匱乏,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忽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大學生是校園活動最重要的主體之一,也是各個活動的主要受益者和參與者,而在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上,卻沒能充分的將學生納入實踐者之中,或者只是一味的采取一些簡單的校園文化活動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往往使成果的傳播與實踐流于形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學生是思維最活躍、行動力最充足的一代,應該借助學生的力量,將學生真正的看作學校的主人,在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上,聽取學生的建議,甚至將一部分工作交由學生去做,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文化研究成果首先在學生群體中傳播和應用開來。
2.對成果的轉化應用思想上不夠重視,認識上也稍顯狹隘。對于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大多學校還沒有能夠真正的從思想上樹立起進行轉化應用的意識,還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認為只要將理論豐富起來,將優(yōu)秀的理論傳播開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就會取得成功。殊不知,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重在將其應用于實踐,只有立足于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實踐,在理論指導實踐和實踐檢驗、豐富理論的相互作用中,即在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中獲得理論認知,從理論研究成果指導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反復循環(huán)和上升中,高校文化成果才能得到轉化應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取得成功。
3.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不足,缺乏指導。對于如何做好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各個高校還處于探索階段,整體看來實踐能力稍顯不足,并且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這就使得各個高校在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中不斷的進行交流學習,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文化建設的發(fā)展,但由于都處于初期,導致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路徑相同、文化活動缺乏新意、高校文化建設趨于一致,缺乏個性,這實際上限制了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最終阻礙了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4.沒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做保障。高校校園文化的有效轉化,首先必須解決體制先行的問題,只有以完善的體制機制作保障,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才能實現(xiàn)有效轉化。完善的體制機制應當包括合理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創(chuàng)新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的治理政績考核機制,科學的實踐決策機制以及有效的導向激勵機制和嚴格的約束監(jiān)督機制。而現(xiàn)實中多數(shù)高校并沒有相對完善的體制機制,甚至只是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流于形式,交由一些非專業(yè)人員做做面子工程嚴重阻礙了校園文化的實踐發(fā)展。
5.缺乏有效的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載體。校園文化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勢必需要一定的媒介和載體,創(chuàng)造有效的實施載體,是促進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的關鍵一步。而大多數(shù)高校在這一方面的工作并沒有做到位。例如,校園文化品牌的建立缺乏新意,大多為了學校形象工程照搬照抄國外經(jīng)驗或者其他高校;沒有充分調(diào)動自身學校的積極性;高校治理上出現(xiàn)“泛行政化”現(xiàn)象,高校功利性增強,商業(yè)氣息濃、學術浮躁等等,這些都表明了校園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有效載體的缺乏,嚴重阻礙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轉化應用。
參考文獻:
[1]房興.近十年來國內(nèi)高校校園文化研究評述[J].學海縱橫,2015
[2]劉德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作者:陳菊萍 單位:滁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