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藝術設計教育研究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徽州地區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資源,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充分挖掘徽文化中的藝術素材,結合藝術設計各專業方向的教學特點與需求,探索嘗試多樣化的融合形式,同時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成果展示與轉化平臺,將徽州文化藝術資源深度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以期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而促進安徽地區文化振興、藝術人才振興和文化創意產業振興。
關鍵詞:徽文化;民間藝術;藝術設計教育
一、引言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高等教育需要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育人的根本問題來抓,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的聯系最為緊密,應加強教學、科研與服務的職能融通,把辦學特色與地方社會需求相結合,一方面,發揮自身優勢,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適應和滿足地方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與本地區特色資源和產業深度融合,開發新產品、新理念,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1]。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是傳承和發揚民間藝術的重要方式,民間文化藝術與藝術設計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改變民間藝術的生存狀態,又可以豐富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促進教育的特色發展。徽州文化藝術極具地域特色,且內涵豐富,體系龐大,如何與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發展,一直是學界探討的熱點課題,以期能夠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我國民間文化藝術融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深受國外理念的影響,各大高校無論地域差異如何,其辦學理念、教育模式幾乎統一標準,導致西方藝術在高校中占據主流地位,學生對民間文化藝術認知甚微,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專業技能,使得學生知識單一,設計視野狹窄,無法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2]。進入新世紀,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我國于2002年明確提出將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引入到藝術設計教育中,翻開了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新篇章,也引發了民間藝術研究的熱潮。與此同時,中央美術學院率先創辦了民間工藝美術學科,開創了國內民間藝術研究與教育的先例;山東大學創辦了《民俗研究》雜志,為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民俗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平臺。隨后,國內其他院校也逐漸開展了民間文化藝術融入藝術設計教育的研究與嘗試,具有代表性的有,西部地區高校將少數民族特色服飾文化和特色旅游文化融入藝術設計教育,根據地方市場需求,開展校企合作研發設計新產品,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蘇州大學藝術設計教育注重融入本地區特有的園林藝術、木作工藝、雕刻技藝、刺繡和繪畫等傳統工藝美術,在國內辦學中特色顯著,并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3]。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對民間文化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其再生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大多數民間藝術創作不僅耗時長,而且需要經驗積累,學生通過有限的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大部分設計專業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對于相關項目課題不能深入理解,設計出的作品缺乏實質性的內涵。因此,民間文化藝術作為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應該得到更高的重視,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需要與當地民間文化藝術更深層次地融合,協同發展。
三、新時期徽州文化藝術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必要性
(一)文化振興的需要文化是民族振興的靈魂,文化振興,首要任務是挖掘和保護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千百年來的優秀文化藝術。進入新時期,黨和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推進文化振興。實施“非遺+”工程,建設“民族文化基因庫”,保護和展示了大量的文化資源和記憶;采取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種方式,積極鼓勵高校、企業和工匠多方合作,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積極搭建文化產業博覽會平臺,擴大民間文化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加強民間文化藝術與創意產業、旅游業的融合,助力文化振興[4]。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當地民間文化藝術的關系日益密切,地域特色逐漸成為創意領域新的市場競爭點。為了更好地適應設計市場需求,設計師除了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對民間文化藝術具有深度的理解,使設計作品更加具有藝術內涵,這不僅可以提高地方創意設計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還能促進設計行業的發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地方文化藝術,助力地方文化振興。徽州文化藝術囊括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民間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內容,極具地方特色。因此,安徽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應當與徽州文化藝術充分融合,突出地域特色,不斷創新,這不僅對徽文化傳承與發揚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還能為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助力安徽文化產業振興。
(二)教育振興的需要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對“加快振興本科教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相關專家學者提出,地方本科高校應當增強開發融合意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打造地方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深化教學體系與課程體系改革,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安徽地方高校應該抓住機遇,明確辦學定位,找準專業特色,打造自身品牌[5]。徽州文化藝術以最樸素和最原始的方式產生,貼近民眾生活并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對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性。因此,安徽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應當與徽州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促進安徽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特色發展,推進安徽高等教育振興。
(三)人才振興的需要安徽的地方產業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但由于設計師對本土文化藝術內涵的理解不夠,很難將其抽象的特色內涵應用到具體的設計創作中,產品的附加值無法最大化體現,延誤了經濟與文化的互動發展。據了解,受地域環境、教育環境、就業環境和思想觀念等影響,我省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比較缺乏,高校畢業生工作適應能力差,用人單位缺口大卻又招不到能夠勝任崗位的人才[5]。優秀人才是產業興旺的需要,安徽文化創意產業、設計產業、制造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藝術設計人才。因此,安徽地方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當充分融入徽州文化藝術資源,使畢業生了解安徽,理解徽州文化藝術,并能將徽州文化藝術元素靈活運用到設計創作中,適應安徽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求。
四、徽州文化藝術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實踐
(一)挖掘整理藝術素材,豐富教學資源藝術設計涵蓋的專業方向較多,而徽州文化藝術中的不同藝術形式都能給設計師帶來靈感。因此,藝術設計教育可以根據不同專業方向的需求,挖掘整合徽州文化藝術素材,分門別類,構建不同專業的教學資源庫,最大程度地發揮徽州文化藝術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啟發作用,如表1所示。
(二)探索多種融合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當前,國內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融入民間藝術的形式相對單一。高校采取的形式主要有:結合相關民間文化藝術,開設專業公選課程;邀請相關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非遺傳承館參觀學習。這些方法對學生了解民間藝術具有重要意義,但卻不能對其產生更深層次的認知,無法將其有效地運用到專業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本研究結合我校專業教學實際,探索嘗試徽州文化藝術融入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特色課程教學體系。徽州文化藝術融入藝術設計教學,并不是簡單的開設幾門課程,而是需要通過對相關藝術素材的深入挖掘分析,結合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學特點與需求,根據專業學習的階段性,形成切實可行的課程教學體系。首先,針對剛剛接觸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年級學生,開設《徽州文化藝術鑒賞》選修課,舉辦相關學術講座,使學生初步了解徽州傳統文化藝術,激發學習興趣,隨后依托《藝術寫生》基礎課,學生可以前往徽州地區親身體驗,搜集相關素材,對其進一步地理解認知;其次,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各專業基礎課程陸續開設,授課教師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與需求,融入徽州文化藝術的簡單創作,例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二維構成設計》教學可以融入民間剪紙藝術的相關元素,環境設計專業的《三維構成設計》教學則可融入徽州古民居和徽派建筑的相關元素,等等,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興趣,參加學術講座、校內徽州文化藝術學術沙龍、申報徽州文化藝術相關的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再次,進入三年級,學生對于徽州文化藝術已然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依托教師教科研項目、學科競賽,進行徽州文化藝術再創作相關的項目化教學,學生根據具體的項目要求,選取適當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徽州文化藝術的綜合設計訓練,設計成果可以依托平臺進行展示、申報知識產權、參賽和落地轉化;最后,四年級學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實習單位,自主選擇畢業設計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徽州文化藝術創作相關的畢業設計選題。
(三)構建多元展示平臺,促進成果轉化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需求和智慧校園建設要求,我校通過多方渠道構建了各學科專業教育教學成果展示平臺。藝術設計學院教學成果實體展廳和網絡展示平臺,可以將教學成果和學生創作成果對外展示和交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系統、學科競賽管理系統和專利管理系統,是創作成果輸出的綠色通道,為教學成果管理、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基礎保障;產學研合作系統,是教學成果、學生創作成果對外交流合作的直接平臺,是成果落地轉化的有力支撐。此外,企業進校舉辦的設計大賽、委托開發的橫向課題都是徽文化藝術融入藝術設計教學成果形成和轉化的有效補充。
五、結語
傳承和發揚民間文化藝術最有效的方式是使它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產生新的價值,正如德國歷史學家伯倫哈姆所說:“繼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理念,即創造。”徽州地區燦爛的民間文化藝術為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特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地方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立足辦學定位,結合藝術設計各專業方向的教學特點,探索嘗試多樣化融合形式,將徽州文化藝術深度融入藝術設計教育,進而促進安徽地區文化振興、藝術人才振興和文化創意產業振興。
參考文獻
[1]馬陸亭.高等教育要為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9-12.
[2]高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元素融入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J].裝飾,2010(11):137-138.
[3]姚鵬.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研究[J].學術探索,2013(2):202-204.
[4]張蕓.以文化振興助推鄉村振興[N].山西日報,2018-10-23(10).
[5]周鳴.安徽民辦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融入徽文化的特色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2015(7):231-233.
作者:金燕紅 班石 李奇辰 單位: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