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高職校園文化育人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文化內涵的探索、文化具有的特點、價值和發展過程視角,深入探索高職校園文化發展過程所需要的職業發展、職業觀、工匠精神等要素,進一步構建高職校園文化所需的要素,即校園文化需要從包容、處于動態、需要專門研究和建設隊伍等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職;文化;校園;育人
一直以來對文化一詞都很難給以準確定義,目前學者較為認同的解釋為: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的總和。雖然文化難以解釋,但卻有跡可循,文化與群體或是相對人數眾多的覆蓋面相關,文化是具有智慧的人或團隊傳承、創造和發展的總和效應。校園文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種具有特殊功能且又必須重視發展的一部分,校園文化遵循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受到特殊育人功能的影響。探索校園文化的育人能力,可以在促進文化育人的全面發展、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提升學生持續發展的育人效果三個方面增強認識、改進方法、提升水平。
一、文化的內涵及屬性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積淀物。所以,文化是形成與人、物以及他們之間作用關系的產物,兼具包容、分析、理解、記錄、表達、傳承、發展等要素。
1.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化形成推動力和載體前進的動力源泉皆源自人類,同時人類的重要活動、思想、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形成過程也是文化豐富多彩推進的過程。文化被學者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物質文化卻是人類對客觀存在物質的感覺、描述和復寫,是集成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哲學范疇中的精神內涵是對過去事和物的記錄以及記錄的重演,精神文化在對事和物記錄以及記錄重演過程中可以繼承,并且不斷繼續動態豐富和完善,是推進物質文化發展的內核動力,是意識形態作用的體現。制度是社會運作中的一種規范模式,運行過程中規范個體秩序,體現著人們有目的的構建。制度文化是將有目的構建進行體系化,是人類物質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人類的智慧,人類智慧的體現形式之一也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文化是群體內在的認同文化是人類智慧群體活動的表象和內在精神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獲得、傳承、創造、發展等過程,包含著人類社會發展中涉及的多種要素,涉及個體在整體之中的認同。個體認同文化層次之中的物質角色,個體處于運動和靜止的辨證關系之中,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自主思維意志和自我發展價值,當然也是個體角色認同的標志。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的獨特社會現象,其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群體,是由人創造、被人擁有和繼承發展,凸顯出人群社會性的交織和相互作用的特點,其中蘊含著社會結構之中的組織認同。文化既包含著人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意識形態部分,也包含著自然、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痕跡等非意識形態部分,文化在人類發展中是被普遍認同的,可以被傳承和發展的,是人類對客觀世界感性認識上的升華,符合社會認同的標志。所以,文化認同既是個體發展的動力,也是融入群體需要的組織和社會認同的基礎條件。
3.文化是在實踐中的發展文化在繼承和發展過程中既有認識、認同,又有運用、創新,其核心是人,只有人才會進行主觀創造、繼承和發展文化。不同部落、不同民族的人創造著不同的文化,有時人也會被文化所約束,但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所受的物質、制度等約束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存在,最終仍會被改變、突破、創造的新文化所部分或整體替代,在此過程中人是處于主動的地位,即使個體或部分表面看起來是處于被動的角色,對于文化的發展演變仍是處于主動改造的角色,只是處境、氛圍等表象的被動;文化對人類的力量具有導向、整合的作用,使得文化在不同族群的人之間產生相互交流、認同、借鑒、傳播和發展的現象。所以,文化的發展過程也是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的發展推動著文化的演變,從低層次向高層次演變,從簡單的表現方式向復雜的形式變遷。文化是人類進行創造發展的載體,是人類創新的工具,更是人類進行傳播的方式和手段,充分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綜上所述,文化是在人的智慧基礎上傳承和發展,需要人的個體、群體和所產生的社會關系共同作用,既需要個體的文化認同,也需要為之不斷貢獻智慧;個體人極其群體發揮主觀能動性過程中,不斷涌現出新的事物、現象和意識形態。因此,文化也是出于動態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人類予以創新動力源泉。
二、以文化人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校園文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具有特殊功能的部分。高職校園文化的源泉來自于文化,特別是受區域文化和來自五湖四海學生帶來的文化因子影響,使得高職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受學生的流動性變化而不斷變化。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既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又不斷推進校園文化的發展;二者既有影響結果的區別,又彼此緊密聯系;二者的職業發展目標趨于相同,皆是為提升大學生的發展能力進而貢獻社會發揮作用。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科學的職業觀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科學的職業觀才能培養優秀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職業育人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1]。
1.文化提升職業發展動力職業發展的基礎是維持基本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需要既包括基本的物質條件,也要有精神的滿足。基本物質條件也有等級之分,需要供應能量以滿足言行和工作;精神的滿足既可以提升物質滿足,還可以提升繼續努力的需求;文化既可以供給物質的滿足和審核度,還可以提升精神滿足度,進而提升職業發展的動力。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對于維持生活的物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一定的物質具有疲勞性,所以需要更加豐富多彩,不斷進行變換,這將為價值觀和審美觀不斷提供元素。對于精神文化發展的形式和內容,需要不斷進行變化或升級,不斷提升人的辨別能力和滿意度。文化可以提供動力和價值判斷標準,通過意識形態的指導作用,進而形成積極進取的動力,進而為職業發展提供動力以及在職業觀樹立過程中提供動力。高職學生的職業動力來源于校園中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文化,需要校園文化中的物質具有育人影響、厚物載道,需要校園文化中的精神具有育人導向、潛精研思,需要校園文化之中的制度文化具有育人標準、尊師重道[2]。
2.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源泉大學生在職業觀樹立過程中既要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又要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工匠精神可以為高職學生提升職業技能水平提供源泉。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指工匠對自己作品進行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蘊涵的具體理念包含:其一為對己提出、附在己身,隨己作品被展出,具有主觀性;其二為對細節的孜孜以求,不斷追逐,具有延續性;其三為精神的升華,對己有益、對他人也有利,具有傳播性;其四為熔鑄在作品中,不斷推陳出新,具備傳承性。工匠精神的傳承包含五種途徑:血緣關系、業緣關系、師徒關系、行會磋商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其中任一傳承方式,皆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工匠精神需要文化源泉,需要從文化中汲取養分。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可以密切聯系專業文化、區域文化、校園文化以及相對應的企業文化進行交織共振起作用。交織共振的場所需要予以文化營造,將專業教室、實訓實驗場所、校園物質融入文化元素,將區域紅色文化精神、非物質文化內涵引入校園專門傳承場所,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互建、互融,形成合力提高校園文化育人水平[3]。
三、高職校園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
高職師生成長成才分多個階段,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高職的校園文化對其影響是人生道路中的一部分,當然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學生從一名高中畢業生被培養成為具有高水平知識和技能的職場人,教師從一名高校畢業生或企事業骨干轉變角色成為高職院校育人主力,兼具培育有社會責任感、可以為社會擔當的過程。因此,高職校園文化對師生的影響應是承前啟后,應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力和發展路徑。
1.定位包容性的校園文化理念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來自不同的大學或企事業單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區域,各自帶著原有的文化基因聚集于高職院校,在融入新的校園文化、新的校園建設時,勢必會產生沖突、認可、認同、繼承和發展的變化過程,所以,在此過程中師生之間需要包容,校園文化也應具有包容性。包容既是容納,還是吸收、發展的體現。校園文化需要不斷吸收新的建設元素,將有利于文化發展的要素進行總結和歸納,將有利于校園師生發展的文化元素發揮作用。校園文化的包容也是氣魄、度量的體現。高職是智慧的聚集地,雖有專業、學科界限,但是匯集的人仍需要智慧并為之不懈努力,需要不斷吸收新鮮元素,有利于師生成長的元素,也必須被校園文化不斷吸收,否則,所謂的校園文化效應必不會保持長久。校園文化的容納應是公平對待,遵循客觀規律,遵循選擇法則,有效有用必被容納,否則將進行改變,影響校園文化影響力的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包容既有物質也要有精神層面,將校園文化建設成“中外共存以中長、內外共生以校強”的狀態。
2.構建動態化的校園文化育人環境校園文化的初識狀態仍是接觸、了解、內化的過程;校園內師生的發展是動態,校園外的發展是動態,師生的智慧增長是動態,主體學生群體發展需要是動態,因此,校園文化育人的陣地、內容、形式、內涵等都處于動態中。動態意味著變化和發展,變化又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校園文化的變化應是遵循校園發展的需要、師生正能量發展的方向。校園的育人功能需要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觀[4]。校園文化的發展不是模糊和盲目,是基于校園內師生的發展需要、師生的道德品質、學校的社會責任,且需要不竭動力。校園文化的動態應予以定期的診斷、修正和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良莠不齊、社會思潮的影響使師生對自身、團隊和校園文化的發展需要不斷變化。優秀的校園文化案例、光芒輻射的影響都是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師生對校園環境、氛圍、物質和精神多重層面的審美、認同和提升都處于動態之中;師生對文化既需要彰顯民族性,又需要體現時代性。所以,高職校園文化的發展應是因師生而制宜,因校園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發展的責任而制宜。
3.組建校園文化育人的專門師資隊伍校園文化在師生專業學習和研究、道德品質和學風、成人成才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仍需要予以不斷吸收、容納、豐富和提升,這勢必需要一支專業的校園文化建設專門隊伍。文化自信是每一位公民擁有的強大精神力量,師生通過學習、感受、內化進而提高文化自信,所需要的載體、平臺、渠道等都需要予以診斷和建設。發展和提升校園文化的影響力要做到方向不能錯、陣地不能丟,要更加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才能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校園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轉化、繼承和發展,遵循“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增長本來、面向未來”的道路前進,更好地構建大學精神、大學價值和智慧力量,更好地指引師生發展,打造一支具有傳統文化元素、擁有開放眼界和開拓精神且具有判斷、研究、務實的校園文化建設隊伍。
參考文獻:
[1]侯錫銘.校園文化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70—72.
[2]馬春來,吳健.基于耦合效應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6):80—81.
[3]黃春梅.工匠精神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8(7):75—78.
[4]詹志博,羅陳娟.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的協調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6):131—133.
作者:張繼中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