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境文脈與產業跨區協同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概念界定:文脈與跨境文脈文脈的概念源于語言學范疇,原意指語言環境中的前后邏輯關系,有時也指事物發生的條件和背景環境[6]。在漢語詞典中,文脈是非規范用語,詞典中未見此詞條。而按照漢語的解釋,文脈應該是“文”和“脈”的組合,“文”指文化、文明,“脈”指脈絡、氣脈。風水學中,“文脈”是指龍脈的一種,屬文曲昌興之象。英語中,文脈與“context”對應,它可指語境和文章的上下文,也可指事物的來龍去脈。美國人類學家克萊德•克拉柯亨把文脈界定為“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的式樣系統”。在我國,對文脈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中后期。陳傳康(1996)將文脈引入旅游開發中,認為旅游開發、景區規劃要重視和順應地方文脈[7]。他認為文脈是指旅游點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環境特征,也包括當地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的三維時空組合。陳南江(2001)則認為,一個地區的文脈有主有次,旅游項目開發要緊緊抓住主要文脈,而且不要與已有的旅游項目相沖突,如果有沖突,則要在特色設計、區位條件和市場定位上下功夫[8]。趙榮等(2002)提出景觀文脈的概念,認為景觀文脈是指旅游目的地景觀的文化內涵及其相互聯系,文脈整合可以彰顯區域特色和景觀內聚力[9]。王錚等(2004)認為旅游區文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其一,文脈是一種傳承的文化表現;其二,文脈是一種歷史遺產的現代繼承;其三,文脈來自對地理背景的現代美學提煉[10]。可見,關于文脈的概念,學界見仁見智,并沒有達成共識。歸納起來,文脈是指一種文化的脈絡,它是特定空間中的歷史范疇。目前,文脈的研究與應用多見于建筑和城市規劃、旅游規劃等領域,在文化產業研究方面的應用還很少。這里借鑒文脈的思想內涵,提出“跨境文脈”的概念。我們認為,跨境文脈是跨多個行政區域,具有同一歷史文化事件淵源、或同一民族文化傳承、或同一文化元素和歷史記憶的特定相鄰文化空間,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基于跨境文脈,多個相鄰行政區域之間就能搭建起一個天然的合作平臺,形成文化產業走廊或文化產業圈,實現區域合作和協同創新。利用跨境文脈實施區域文化產業協同創新發展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其一是跨境文脈的運用不同于旅游規劃中的文脈運用,它是多個區域的文化紐帶,能成為區域文化經濟協同的基礎,在區域之間實施資源共享、促進要素流動和信息傳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它基于旅游開發中文脈的運用,又超越了傳統意義上文脈的內涵;其二是跨境文脈的運用不同于經濟區域劃分,它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記憶和傳承功能的客觀存在,它不隨經濟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它在協調區域合作方面發揮著穩定而持續的作用。2013年《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發展總體規劃》的出臺拉開了我國西部跨區域文化經濟合作的序幕,但它在本質上不屬于跨境文脈的概念,而是帶有主觀能動性的經濟范疇。其三是跨境文脈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空間和歷史記憶,它構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而且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是多個行政區域共有共享的“公共產品”。因此,以跨境文脈為紐帶實施區域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它既符合現代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贏”的時代趨勢,也是熱力學耗散結構理論在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天然實驗場。
(二)理論基礎:區域文化產業經濟系統中的耗散結構根據熱力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不管是化學、物理的系統,還是經濟系統,一個非線性的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持續不斷交換能量和物質的過程中,如果系統內部的一些變量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系統就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無序混沌狀態變成一種在空間上、時間上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非平衡的、非線性的,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才能維持的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稱之為“耗散結構”(dissipativestructure)。該模型為區域文化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我們力圖構建區域文化產業協同創新的耗散結構模型。式子N2-M+1的特性是決定耗散結構能否形成的重要依據。當N2-M+1<0時,(X,Y)趨近于不動點,定態解增量收斂且極限為0,即系統經過運動之后又回到原始均衡態。這表明區域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系統維持原狀,沒有發展根本變化。當N2-M+1>0時,定態解不穩定,在此情況下,X與Y保持不穩定狀態,耗散結構系統可能出現,如果系統內部的非線性運動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系統是開放的,能量物質流是非線性的,不斷有能量注入且相互作用。那么系統會向更高級有序的耗散結構發展,這就是耗散結構的形成。以區域文化產業系統為例,區域系統與區域外的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等發生物質能量交流,各主體差異性較大且保持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產生“漲落”現象。此外,區域文化產業系統是無序變動的,改革與創新活動頻繁,改革者思想活躍。區域文化產業系統就有可能從區域外獲取負熵,輸出正熵,達到耗散結構狀態,如圖1所示。但是文化產業創新系統的建設是面臨風險的。其一,如果系統通過與外部開放交流以及內部的“漲落”實現了負熵的生產,由無序混沌走向了有序或是由低級的有序走向了高級的有序,即各協同創新主體在組織、協同過程中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并萌發了一系列新的創意和成果,而且這種態勢有進一步優化的可能性,這就是實現了文化產業協同創新的耗散結構狀態。其二,由于該系統消化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區域外不良因素的注入,導致正熵增加,系統走向混沌無序狀態,甚至崩潰狀態[12]。
二、西部地區典型的跨境文脈及其跨區協同創新模式探析
(一)絲綢之路與文化產業走廊“絲綢之路”是指始于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西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它是一條古代東方與西方之間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據歷史記載,絲綢之路分為東中西三段,每一段又分為南中北三線。其中東段指從西安出發,再到玉門關、陽關,開辟于西漢時期;中段指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開辟于西漢時期;西段指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開辟于東漢時期。“絲綢之路”在史學界享有盛譽,被公認為是古代商貿往來之路,其間伴隨著文化、軍事、宗教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傳播。“絲綢之路”沉淀了2000多年來的歷史滄桑,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第一是軍旅文化資源。旌旗號角、長城烽燧、聯營軍帳、關城文碟等是絲綢路上重要的文化元素,至今還有很多遺址遺存保留下來;第二是邊塞文學資源。邊塞文學意境悠遠、情真意切、詞句鏗鏘、流傳久遠,而且與自然景觀環境融為一體,為“絲綢之路”增添了韻味與厚重;第三是商旅驛站文化資源。《馬可•波羅游記》記載了700多年以前我國繁榮的商業城市、方便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筑,有效地拉近了西方世界與神秘東方的時空和心理距離。“絲綢之路”驛站眾多,它承載著我國古代“住宿”和“交通”等歷史文化印記,使人向往。第四是宗教文化資源。“絲綢之路”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摩尼教等眾多宗教共生共榮的地區,尤其是佛教東傳、解經、演化之路;第五是民族文化資源。“絲綢之路”是眾多少數民族相互交融之路,民族遷徙、民族融合是其基本特征,民族風情、民族習俗豐富多彩。這些文化資源現已成為該區域旅游開發的寶藏,同時也為其他類型文化產業發展的提供了基礎和平臺。“絲綢之路”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跨境文脈”,相關的旅游規劃早已出臺,但在推動“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建設方面作用仍不明顯。如能借助現有的基礎,通過“跨境文脈”整合區域資源,走協同創新之路,打造“絲綢之路”文化產業走廊,勢必對我國西北地區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產生重要影響。其一是要整合資源,打造“絲綢之路”品牌。對所經區域的各種資源進行全面科學的調查、整合,整體策劃,形成“絲綢之路”統一形象,各地區在“絲綢之路”品牌建設上要充分協商協調,做到“和”;在文化產品設計、旅游景區規劃上保持差異性,做到“不同”。其二是要挖掘文化。“絲綢之路”是多重文化的重疊區,每一種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商旅文化是“絲綢之路”的源起,它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構成了“絲綢之路”的“文化三寶”。因此當務之急是要理順“絲綢之路”的各種文化的開發價值,規劃好文化旅游線路,設計好特色文化產品,突顯“絲綢之路”的文化靈魂。其三是要重視產品設計。“絲綢之路”文化產業走廊主打文化旅游,包括絲路考察修學之旅、絲路探險之旅、馬可波羅之旅、重游玄奘取經之路、“絲綢之路”氣候體驗游、“絲綢之路”民俗之旅、“絲綢之路”生活體驗之旅等。此外,可以舉辦“絲綢之路”物產交易會、古錢幣收藏展、民俗攝影展、剪紙作品展等提高知名度。開辦“絲綢之路”美食節、狂歡節、文化旅游節、酒文化節以及“絲綢之路”商業節等提高參與度。利用“絲綢之路”上的傳奇人物故事拍攝影視,制作動漫等文化產品。只有設計出好的文化產品,才能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二)長征路線與紅色文化產業走廊長征線路是我國最大的跨境“紅色文脈”,具有跨區域合作開發的良好基礎。“長征”是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陜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從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陜西等11省市自治區,行軍25000里,擊潰了敵軍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最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紅軍萬里長征這一重大軍事遠征的歷史事件引起了國外學者和記者濃厚的興趣,20世紀30年代后期,埃德加•斯諾撰寫的《西行漫記》首次向世界描述了中國紅軍長征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實地考察了長征線路,撰寫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該書在歐洲、美國、日本引起了重大反響,無不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軍事奇跡。紅軍萬里長征途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人物歷史故事和革命遺址遺存,這些資源對于今天的所在地而言,它既是寶貴的歷史人文資源,更是難得的經濟資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部一些地區借助紅色資源零零星星地開發了一些旅游景區和旅游項目,但是基本上屬于單打獨斗,缺乏區域合作,同時在開發方式上較為單調,主要以旅游門票收入為主導。紅軍萬里長征線路是一條具有明確時空特征的“紅色之旅”,在紅色記憶上具有同一“文脈”屬性。因此,在紅色資源開發過程中,西部可跨區域合作打造一條“紅色文化產業走廊”。在實施過程中,首先是要提高認識。長征途徑地區的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齊心協力,加強合作,合力打造“長征”品牌。其次是要做好充分調查。收集長征途中經歷的人物歷史故事、重要遺址遺跡等,并選擇8-10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址作為重要節點,以“點”促“帶”發展。再次是合理設計文化產品,依靠已有的紅色旅游景點,加強“長征之旅”紅色精品旅游線路的設計;“減量提質”設計紅色紀念品、手工藝品等文化產品,努力將紅色遺址遺跡的參觀與歷史故事深度融合起來,復原歷史場景,吸引消費者;借助現代科技開發“長征”畫冊、“長征”動漫、網絡影視等現代文化產品。最后是加強宣傳。三分資源,七分宣傳,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宣傳,讓“長征”的文化符號不斷沖擊消費者的眼球,用優質的文化產品和特色服務掀起紅色旅游熱潮。
(三)茶馬古道與文化產業走廊“茶馬古道”主要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進行茶馬交易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歷史上,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線路,即川藏道和滇藏道,學界也有3條線路的說法,即川藏道、滇藏道和青藏道[13]。“茶馬古道”雖然已經失去了昔日物流運輸的交通功能,但是它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產業開發的角度,它具有多重性資源的特點。其一是它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茶馬古道”上既有熱帶雨林獨特景觀,也有雪域風光和高山草原,既有美妙的雪山冰川,還有世界自然遺產資源石林和三江并流。同時它是我國水文資源富集地區。岷江、雅礱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6條大江縱橫交錯,形成了世界上極為罕見的高山峽谷地貌。其二是它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是一條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互交融的走廊地帶,漢族、藏區、傣族、白族、納西族等多民族聚居交匯,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交相輝映,“茶馬古道”是原生態民族文化長廊。由于特殊的區位,“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一樣,是我國大陸聯結東南亞、南亞各國的橋梁,是中原文化與東南亞文化連接的窗口。其三是它具有多元的宗教文化。“茶馬古道”所經區域民族眾多,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漢族主要信仰漢傳佛教、藏族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其他民族如布朗族、傣族、德昂族等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回族則信仰伊斯蘭教,納西族主要信仰東巴教以及藏傳佛教,彝族仍然保留自然崇拜或是信仰原始宗教。雖然各民族宗教信仰有所差異,但卻能和諧相處,和睦共生。目前,“茶馬古道”資源有零星開發,開發方式主要是文化旅游,其中開發較為成功的有云南大理、麗江等地區,但是區域之間合作較少,缺乏統一品牌。“茶馬古道”涉及到云南、西藏、四川、陜西、青海等多個省區,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豐富異常,各級政府應加強合作和協商,聯合打造“茶馬古道文化走廊”。其一是在國家層面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出臺總體規劃,各利益相關地區努力做好專題規劃,做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地區之間走合作之路。其二是以文化旅游為基礎,拓展其他文化產業類型,比如設計系列“茶馬古道”手工藝品,拍攝相關的影視節目。2011年,電視劇《茶馬古道》的播出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茶馬古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解和熟悉,因此,應以此為契機,開展衍生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其三是以“茶馬古道”文化為元素,利用現代科技設計現代文化產品,如動漫動畫、網絡小說、網絡音樂等。
(四)鹽油古道與文化產業走廊歷史上黔地無鹽,川、渝與貴州之間自古存在著多條食鹽運輸通道。而黔地盛產桐油、藥材等土特產。桐油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它用途十分廣泛,既是天然油漆,也是照明燃料,黔地的藥材種類豐富,藥材的品質較高。這些物質資源依托這些古老的運輸通道在川、渝、湘、黔4地之間頻繁的流動,牽系著烏江流域的千載興衰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據歷史記載和一些學者的研究,輸往黔中的川鹽主要依托4條線路進入貴州,它們分別是涪岸、綦岸、仁岸、永岸。涪岸指的是如今的榮縣、富順、郁山等地所產鹽巴,運抵重慶涪陵(原屬四川)后進行轉運,沿烏江而上,經彭水、龔灘、盤灘到沿河,經新灘,然后轉運至德江,再換船抵達思南。部分鹽巴甚至經過四次轉運,經烏江支流的龍川河,然后運往石阡。綦岸是指從重慶境內的江津(原屬于四川)出發,水運至綦江,然后轉陸運至遵義、湄潭、正安、都勻、獨山、甕安、荔波等地區。仁岸指的是以四川合江縣作為出發點,經水路到貴州赤水,然后轉陸運到達貴陽、清鎮、福泉、織金、平壩等地。永岸以四川的敘永縣為起始點,經大方縣至安順地區。另一條通道是經畢節至威寧、水城、興義、盤縣等地區。其中涪岸主要沿烏江水道,沿江運輸,對整個貴州地區的物質流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歷史上烏江中下游地區最為重要的通道。烏江流域鹽油古道的運輸功能現今基本上被縱橫交錯的公路、鐵路所代替。但它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和文化遺存,具有很好的文化開發價值。它類似于云南的“茶馬古道”,但又不同于“茶馬古道”。目前,重慶彭水,貴州思南、沿河等地已經意識到開發鹽油古道文化的重要價值,其中思南縣正在打造“貴州思南烏江鹽運博物館”以及“烏江鹽油古道沿線重要碼頭和景區建設”等項目。重慶彭水縣也在開展烏江流域鹽油古道文化的深層挖掘和烏江鹽油古道項目規劃前期工作。如果能整合歷史上鹽油古道上的這些重要站點和地區,聯合打造“鹽油古道文化產業走廊”,通過設計文化旅游線路、打造鹽油古道影視產品等方式樹立鹽油古道文化品牌,其效果不會比云南的“茶馬古道”遜色。除上述“跨境文脈”之外,還有巴國古都、夜郎古國等歷史文化脈絡也具備“跨境文脈”的特點,它們同樣可以通過挖掘,建立特色文化產業圈,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
總之,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固然是多元的,但根植于本土,立足于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的模式才是最合適的。跨境文脈不僅僅是一種歷史記憶,而是西部地區潛在的文化產業發展資源,更是聯絡區域情感、協調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區域合作和協同創新的平臺。從熱力學的耗散結構理論來講,跨境文脈在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運用天然地滿足了系統開放條件和能量輸入條件,如果地方政府以積極進取和改革創新的精神,在文化產業區域合作上達成共識,那么系統中的非線性關系條件也就能夠滿足。這樣,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耗散結構系統將很有可能形成,其結果將是豐富的文化產業創新成果、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的發展動力,這樣的發展模式正是西部地區所追求的。西部地區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境內有很多跨境文脈,有些已經具備一定知名度,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有些還處在宣傳和挖掘階段,如鹽油古道、夜郎古國等。如果能以此為平臺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不僅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而且有利于打造區域文化品牌,實現多方共贏,提高西部地區整體的文化產業競爭力。
作者:熊正賢 吳黎圍 單位:長江師范學院 武陵山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 長江師范學院 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