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彝族音樂文化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民族源流學研究來看,西南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便有土著居民生存,現在彝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屬于古代氐羌系統民族的分支,其在歷史時期有一個從北向南的遷徙過程,故其民族形成沿橫斷山脈縱列河谷從北向南分布的特點。這與彝族從地理上的分布特點極為吻合。從我國現存最大的川南彝族聚居區來看,他們主要聚居于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馬邊、峨邊彝族自治縣,以及瀘州市古藺縣、敘永縣一些彝族小聚居地。“其所居,崖險箐深。”關于彝族居住環境的險峻,《兩朝平攘錄•都蠻》有所描繪:“地界川貴,險據萬山,三面阻夷,其窟穴為九絲,山形盤礴岪郁。上修廣可容萬灶而四嵎峭崖,崇巒壁立。外限深箐,為蠻中天險(或云昔人以絲從高阜圍之,九兩方匝,故得名)。其外東北為雞冠嶺、都都寨、凌霄峰三岡,皆峻壁數千仞。拔地而起,旁僅窄逕。行不得列騎,中間隴坂幽筱,虺蟠蜿引,鑿空而后可度。三山鼎立,為九絲外障。入九絲所必由,令人守其上,則十萬之眾,勢難飛越。輿地約四五百里,而連屬者二省,切近者七邑。”由此可見一斑。現存涼山彝族聚居區涼山山脈由東而西,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海拔約300~5959米,地表高差懸殊,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系將大涼山脈分割為條狀,向南展布,從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高山峽谷。[而瀘州古藺、敘永彝族主要聚居區,位于川、滇、黔三省結合部赤水河流域上游四川盆地南沿向云貴高原抬高地帶,史稱夜郎、烏蒙、茫部地區,海拔約800~1700米的高寒山區。可見,川南彝族整體生活環境十分惡劣。高山險水的自然生態環境和長期的狩獵及山地農耕生活使川南彝民養成了強悍的性格。而高山深谷、四周閉塞,又使他們較長時間保留了遠古民族豁達善舞的風尚。古人云:詩以言志,歌以傳聲,舞以動容,樂以擊節。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生存環境如何改變,彝族先民始終不渝地保存著本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并不斷自覺支撐著族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認同,彝族民間音樂成為川南地區彝族文化上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川南彝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文化背景
為了厘清川南彝族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彝族的遷徙發展史,因為川南彝族作為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歷史和彝族的發展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關于彝族族源說,目前主要有“北來說”和“云南土著說”兩種。“北來說”認為,彝族是古氐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各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云南土著說”則認為,云南自古便是彝族先民的發祥地,今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和境外各地彝族皆發源于云南的土著居民。但學術界最為公認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按“北下”遷移這一學說。氐、羌民族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商代就已屢見于史冊。《詩經•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獻和考古資料證實,氐羌先民早在史前到戰國秦漢時期,從中國西部高原經松潘草地到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又沿岷江和大渡河(其后轉安寧河)河谷南下,而達云南的魯甸、昭通、昆明、大理及貴州畢節等地,通向西南的廣大地區。關于這一說法,古文獻《后漢書•西羌傳》上有羌人南遷的較早記載:“羌無戈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羌絕跡,不復交通。其后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牦牛種,越嶲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獨留湟中。”其中“旄牛種,越嶲羌”,就是彝語支各族的先民。彝族先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沿大渡河及安寧河至滇東、黔西及昆明一帶,最后在滇、川、黔、桂定居下來,完成了游牧到農業定居的轉變。長期從事西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藍勇先生用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結論,結合考古學和現代人類學的資料去分析民族源流及其民族文化,探索其民族源流的地理特征,也認為彝族的遺傳位置在中國西北的北部地區,民族確有從北向南遷移過程,屬藏緬語族,是古氐羌系族后裔。且從現在對彝族體質人類學、遺傳拓撲學的研究表明,彝族中存在“黑彝”和“白彝”之分,從體質特征上講,“黑彝”更有明顯的西北亞人種特征,而歷史上“黑彝”多以奴隸主的身份出現,可能就是彝族最早的主休民族核心,而“白彝”可能是后來的遷徙過程中融合進去的。川南彝族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支撐。從其族源及遷徒發展來看,無論生活環境如何變遷,抑或與漢、藏、回、蒙古、苗、傈僳、納西、布依、傣、壯族等多民族雜居,雖不同的信仰、文化歷經碰撞、融合,但彝族獨特的文化最終得以發展。一代代川南彝民以音樂這一獨特的藝術語言,或口口相傳先民遷徙的足跡,或頌揚彝民的勤勞勇敢,或表現勞動的五谷豐登,或聆聽生活的酸甜苦辣,或反映歷史傳說,或象征幸福愛情,用以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心中的喜怒哀樂。
二、川南彝族音樂的民俗文化背景
彝族音樂文化的最原始的源流在于娛民娛情。彝族音樂文化非常發達。彝族人民繼承了古氐羌人能歌善舞傳統,將音樂文化藝術滲透到了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早在遠古時期,因對自然界認識的局限性,彝族人尤其信奉天神,認為一切皆為神的意旨,是不可違也不可戰勝的。因此,凡是人所不能之事都交由天神來裁決,久而久之,逐漸固化為彝民族傳統習俗,即今天依然盛行于彝民族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祭祀、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生期滿月、修房造屋等慶典活動。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動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樂也應運而生,隨著生產實踐的不斷深入,這些舞蹈、音樂最終固化下來,成為各種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并漸具彝民族特色。彝諺云:“唱歌有三種,一是高興時唱、一是悲傷時、死人時唱,一是在山上放牧時唱”;“調子有三種,一是沙居(高興),一是煞舉(悲傷、憂愁),一是尼布嘿布合(禽獸雀鳥叫)”。無論是在勞動間隙,還是在過年過節以及婚喪嫁娶等重大日子,彝族群眾都要以歡快樸實且又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歌舞來抒發情感,自我娛樂。彝族的主要節日是火把節和彝歷年,這是彝族最隆重而又最富特色的傳統節日。每逢彝歷年,除了殺年豬、敬祖靈,彝民們的主要活動就是狂歡。人們相互邀約,成群結隊地串門喝年酒,彈月琴、唱年歌,這家喝,那家鬧,盡情歡娛。姑娘們流蜜的口弦琴音撩撥著一顆顆火熱的心,令人動容;青年男女們傾情對歌令阿哥們傾心,讓阿妹們醉心;男人們“支依博”(即串家串戶地喝酒),邊飲邊歌,氐羌族系豪放血統展現無余。同樣,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是彝人的狂歡節,也是中國的狂歡節。它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節日風情,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慕名而來。節日期間,有斗牛、斗羊、賽馬、摔跤、選美等彝族傳統文娛活動,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聚集于火把場,載歌載舞,盡情狂歡,熱鬧非凡。彝族傳統文化,尤其是音樂文化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此外,在其他場合,彝族音樂文化也多有表現。聚居于瀘州敘永咪蘇壩及周邊地區的彝族,但凡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生期滿月、修房造屋,甚至小孩剃毛頭等,請嗩吶匠吹奏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一個生產、生活的活動現場,根據親友情況,可能會出現一對或若干對嗩吶鬧場,人們通過音樂形式傳遞祝福與吉祥,反映了彝族古代生活文明。
三、結語
彝族音樂與其民族一樣歷史悠久,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的文化積淀,它已完全融入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與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豐富和活躍彝族人民精神生活中,起到了積極的教化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深遠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彝族人民生活聚居區連同它古樸獨特的民族文化日益受到世人青睞,眾多中外游客慕名而來。在旅游發展大潮中,如何既保護好彝族優秀文化遺產與優美生態環境,又展示好彝族民俗文化和音樂文化魅力,正考驗著當地各級政府。(本文作者:張小燕單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