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翻譯及中國文化特色詞翻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為語料,從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角度對比中文跟英文版本,研究講話中中國文化特色詞的英譯策略。研究發現英譯版本中對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為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有助于世界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國情。
關鍵詞:《談治國理政》;中國文化特色詞;生態翻譯學;三維原則
當前世界經濟和文化等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經濟全球化免不了合作,長久的合作關系必然離不開互相的信任,信任的建立必然是基于對對方政治、經濟、文化等這些基本國情的了解之上。因此,向世界準確地傳達我國的基本國情,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文以《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的中國文化特色詞為例,通過對比中文跟英文版本以研究的講話中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
一、《談治國理政Ⅱ》
此書收入了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間的重要著作,共有講話、談話、演講、批示、賀電等99篇[1]。全書分類有序,共有17個專題,并且每個專題內容按時間排序。書中收錄的在三年間圍繞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助于國人及國外讀者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目前已有九個版本,分別是中文繁體、英、法、西、德、俄、日、阿、葡文[2]。此書自發行以來,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在全球引起熱烈反響,給世界提供了一個更全面了解中國的平臺,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更為完整、立體、真實的中國。
二、生態翻譯理論
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融合了“生態學”和“翻譯學”兩種學科,是由清華大學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3]。生態翻譯學是社會文明轉型在譯學研究方面的一種反映[4]。18世紀6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積累,工業革命的爆發,人類文明開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工業文明大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工業在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幾乎不可逆轉的影響。早在1972年,聯合國了《人類環境宣言》。2003年,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5]。這些都表明了人類文明開始從工業文明逐漸向生態文明過渡。生態翻譯學的提出,符合社會文明形式的轉變。生態翻譯理論的實質是從生態視角對文本翻譯進行整體性的研究。這一理論具體闡述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文本的解釋功能,一是翻譯過程———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二是翻譯原則———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三是翻譯方法———“三維”,即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的轉換;四是評價標準———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及譯者素質[6]。生態翻譯學有助于譯者翻譯文本。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適者生存”,其意義是環境對地球上存在的生物有選擇作用,只有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在生態環境中生存下去。翻譯亦是如此,一篇譯文,只有在能讓讀者通過譯文對原文有準確而全面的了解,并且能讓讀者對原文作者想傳達的思想有一定的理解的情況下,這篇譯文才能說是“合適”的。譯者遵循了這一原則,譯文才能在翻譯這一生態環境中得以“生存”。
三、中國文化特色詞及其翻譯
塔塔里諾夫(TatapnhobB.A.)在《術語學理論》一書中在闡述術語的不同定義時,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的觀點,盡管他并沒有完全展開。他認為,不應該試圖將“術語”這一“事物”下定義。這實際上是說,術語作為一個事物是復雜的,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不同的研究者可以從自己學科的研究視角出發給術語下定義,不必追求面面俱到[7]。中國特色文化詞也屬于術語的一種。在生態學的角度下,環境是多樣化的,并且是不斷變化的,同樣,由人類創造的文化知識也在不斷變化,同一個術語的定義自然會愈加增多。同一個術語在不同環境下會有不同的定義。因此,譯者的翻譯必須與時俱進,只有這樣譯文才會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特定的環境,給讀者傳遞正確的信息。中國文化特色詞無疑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要翻譯好中國文化特色詞,就必須對中國的社會人文環境有深入的了解。
四、生態翻譯學三維原則下的《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的英譯探究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語言維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選擇轉換。這種轉換可以發生在翻譯的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8]。既然要做到適應性的轉換,那么對原文就少不了理解和剖析,譯者必須對譯本的意思有深層次的理解,在翻譯時可運用句式的轉換,使原文在轉換為譯語后仍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例:巡視發現的問題,根本責任在被巡視單位黨組織,自己的問題必須自己“買單”,不能發現問題后還當“看客”和“說客”[9](171)。譯文:ProblemsdiscoveredduringadisciplineinspectiontourshouldbeassignedtotherelevantPartyorganization.Thoseinvolvedmustbeheldaccountablefortheirownproblems;theremustbenostandingbyortryingtotalktheirwayoutofit.[10](187)譯文把原文拆分為三個句子,第二句用“those”承接上文,點明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即為上一句中的相關黨組織。原文中要“買單”的人即相關黨組織,以“Those”作主語最好不過。“買單”本意是為自己的消費付款,延伸意義則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譯文中將“買單”譯為“sb.beheldac-countableforone’sownproblem”,簡潔易懂,將原文的意思表達得準確無誤。原文中“看客”的意思即為袖手旁觀的人,“說客”的意思即為自己開脫罪名。譯文把“看客”解釋為“sb.standingby”,即某人面對事情表現得事不關己,“說客”則是解釋為“sb.tryingtotalktheirwayoutofsth.”,即某人為自己辯解。這樣的轉換明確而沒有顯得呆板,反而生動且讓人容易理解、接受。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維轉換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它關注的是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8]。要想做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就必須對譯語的文化有準確的了解,給予適當的轉換。例:(1)縣委書記是一班之長,要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不把“班長”當成“家長”[9](147)。譯文:ThecountyPartysecretaryistheheadofthecoun-tryleadership.Youshouldtaketheleadinenforcingdemo-craticcentralism,andavoidbecominga“monarch”[10](161).原文中的“班長”一詞即指縣委書記這一職位,“家長”一詞則暗指為自己謀私利的人。“不把班長當家長”的意思則是作為縣委書記,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應當秉公用權、廉潔用權,而不是借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私利。“monarch”的意思的君主、帝王,即獨裁專制而不是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有不少國家乃至全世界,人們對君主的印象是極為深刻且有一定了解的,“君主”也是獨權的代表。譯文把“家長”譯為“monarch”,這樣的轉換十分貼切妥當,別國的讀者能準確無誤地了解“家長”一詞的意思,原文的意思也沒有被曲解,這種轉換在別國的文化環境中也是“適應”的。即這一譯文在翻譯這一環境中也可得以“生存”。(2)我們既要用鐵的紀律整治各種面上的頂風違紀行為,更要睜大火眼金睛、任憑不正之風“七十二變”,也要把它們揪出來,有多少就處理多少[9](165)。譯文:WemustcrackdownonanyviolationofPartydis-ciplinewithanironfist,andbeabletodiscernanyformofmisconductnomatterwhatitmayhavemorphedinto[10](180).“七十二變”原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里孫悟空的本領,是我國特有的文化。“七十二變”在原文的意思為各種各樣、變幻莫測。譯文把“七十二變”譯為”anyform”,意思是所有的形式。“七十二變”中的七十二是虛數,并非是實實在在的數字,譯文把它譯為任何、所有,并無不妥之處。對于我國特有的文化,在轉換時最好的方法便是進行準確的解釋,這樣相比起直譯更生動,但也不會有曲解原文的意思。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交際維轉化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選擇轉換。它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外,把翻譯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8]。所謂交際,免不了交流,而要做到交流得當,那么語氣就要得當。譯者在翻譯時就必須抓住原文作者表達的情緒,準確表達說話者想傳遞的信息。例:(1)當好縣委書記,必須始終做到心中有黨[9](141)譯文:BeLoyaltotheParty.[10](154)(2)當好縣委書記,必須始終做到心中有民[9](143)譯文:BeofServicetothePeople.[10](156)原文中的“當好縣委書記,必須始終做到心中有黨”、“當好縣委書記,必須始終做到心中有民”,都是講話內容里的小標題。既作為小標題,就當簡潔明了。心中有黨即對黨忠誠,心中有民即時刻為人民服務。譯文把“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分別譯為“Beloyaltotheparty”“Beofservicetothepeople”,用了祈使句的句式,把原文的意思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把原文轉換為祈使句,首先表達了講話中肯定的語氣,也由原文的物(心中)作主語轉換為人作主語,和原句中想表達的人(縣委書記)是動作的執行者相貼切。簡潔明了的句式讓讀者明白說話的意圖,交際的目的已經達到。
五、結語
《談治國理政Ⅱ》中對于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大多采取釋譯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不易與原文意思造成偏差,能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讓讀者清楚地了解到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在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譯者在將原文從源語轉換成譯語時,須注重譯文是否適合讀者所處的文化環境,能否讓讀者覺得通俗易懂而沒有由于文化的不同產生過多的閱讀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采取釋意的方法翻譯原文是最佳選擇。對于中國特色文化詞的翻譯,要做到表達正確的意思,傳達相應的引申意義,對句子結構有正確的分析及對詞語所處的語境有準確的體會就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還要掌握翻譯的方法,積累各個領域的知識,了解別國及本國的文化特點和社會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特色文化詞翻譯得更準確,才能把中國向外界介紹得更加全面準確。
參考文獻:
[1][9].談治國理政Ⅱ[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馮人綦、曹昆.《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多語種圖書在倫敦全球首發[N].新華社,2018-04-02.
[3]譚淑文.阿瑟•韋利英譯《詩經》的生態翻譯學解讀[J].宜春學院學報,2011,33(6):158.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產生的背景及發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4):62.
[5]黃宏.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升華[N].人民日報,2004-06-08(9).
[6]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7]鄭述譜.術語的定義[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5(1):4.
[8]劉愛萍.生態翻譯學視角下桂林景區景點名稱翻譯研究[J].教育觀察,2014,3(4):89.
作者:劉付婷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