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探索。我們為你提供了8篇不同風格的古代音樂教育參考范文,希望這些范文能給你帶來寶貴的參考價值,敬請閱讀。
【論文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審美教育;傳承意義
【論文摘要】孔子是先秦樂教的提倡者,更是實踐者。他在當時樂教領域中做出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音樂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試著對照現代音樂教育思想從孔子的樂教思想中選擇了三點進行淺顯的論述,旨在揭示孔子的樂教思想與現代音樂教育之間的傳承關系。
先秦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轉型時期,而與這一時期經濟特點相應的樂教文化也發生了變化,“禮崩樂壞”的出現使得音樂活動擺脫禮樂制的束縛而成為聲色娛樂的工具。因此,先秦的教育思想家將言樂的問題和社會政治問題作為一個共生的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音樂教學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孔子的樂教思想。這些思想傳承至今,現代音樂教育的許多重要教學論點或多或少受其影響。本文就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樂教思想試談其對于現代音樂教育的意義。
1提高樂教的地位
從孔子的教學內容來看,他所施教的“六藝”科目,“樂”僅次于“禮”居第二位。在施教的基本教材“六書”中“詩”、“樂”分別處于重要地位。孔子將樂教的完成視為教育完成的最后階段,他認為,在此之前,受教者通過學習《詩》(其中包括弦歌頌詠),在內心修養、情感意象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又在禮的學習中學會各種社會禮儀、行為規范,這時候所成的“樂”是在完成詩樂與禮儀的學習之時,由禮、樂的教化共同構成的“樂”。它是以詩樂與利益學習的完成作為先決條件,并且始終不離開樂藝教育的樂教的實現。因此,它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音樂教育,這恰恰證明孔子對音樂教育的重視。針對當時的“禮崩樂壞”,孔子對樂教的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音樂教化功能的消退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也為樂教的傳承提供了可能性。
聯系現今,音樂教育雖經歷了無數的沖擊和否定,但樂教的重要地位還是被延續了下來。我國多次強調美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將音樂教育視作落實美育的重要手段。1979年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開宗明義,即在“目的任務”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1986年下半年,國家教委正式成立了藝術教育處;1989年國家教委機構調整后,又設立了社會科學與藝術教育司,統一管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藝術教育。同時,又在基礎教育司中設立了課外教育與學校藝術教育處。1986年,中國音樂家協會也成立了音樂教育委員會,并在12月召開建國后的第一次《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對音樂教育的功能、作用以及目的展開討論,對各地教學成果與經驗進行介紹。1994年7月,國家教委根據、李嵐清同志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和高中應開設音樂課的指示,發出了通知,要求從1994年秋季起,在普通高中
一、二年級開設“藝術欣賞”課,其中包括“音樂欣賞課”。這是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史上的大事。至此,我國幾代音樂教育工作者在高中開設音樂課的愿望終于得到了實現。近些年來,我國引進國外的音樂教育理論和方法,并對音樂教育進行了深化改革,很大程度上發展了音樂教育。我們可以試想,正是孔子“重視樂教”的思想為現代音樂教育提供了啟示。
2.重視音樂的審美教育
一、原始氏族時期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
遠古時期的音樂教育,雖無具體的史料記載,但從出土文物考古學中可以推測一些情形。據考古發現,原始人類已經發明了鐘、磬、琴、瑟等許多種樂器,如河南舞陽賈湖骨笛,甘肅玉門火燒溝的魚形塤等一些遠古氏族時期的出土樂器,從各種樂器的形態結構、制作工藝、樂律構成規律、演奏和生活中使用情況等,可以推測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最基本的音樂教育活動。原始氏族時期的音樂教育產生于勞動和生活之中。氏族成員在慶祝勝利、豐收、節日,互相表示友好、喜悅或哀傷,祭天拜地、祭祀先祖等原始民俗生活中,歌唱、舞蹈是一種很常見的表達方式。原始人認為能使用音樂從事祭祖、拜天、敬神等祭祀活動是權貴身份的象征,因此原始部落顯貴們十分重視音樂修養,注重對其子弟們實施音樂教育。原始氏族時期產生了最早的學校教育萌芽“成均”和“庠”的傳說,為以后專門學校教育機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成均是獨立于生產勞動之外的場所,是部落權貴用以專門從事教育下一代的活動地方,其主要內容是從事音樂演奏和教學,從一些后代文史資料記載可略窺原始氏族時期音樂教育的啟蒙活動。《禮記•文王世子》中載有漢代經學家鄭玄注引董仲舒的言論“:五帝名大學曰成均。”關于成均,鄭玄解釋說“: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成均之法者,其遺禮可法者。”[1](P9) ①據一些古史資料推斷為“成均之學”為原始古代推行樂教的場所(學校),雖無可靠的可考史證,但認為是古代音樂教育活動的啟蒙卻令人信服。此外,古史中還載有原始學校教育“庠”的傳說。據《禮記•明堂位》稱“:米廩,有虞氏之庠也”,米廩為“藏養人之物”,“藏”即儲存,養人之物即為糧食,是儲存糧食的地方。氏族的長老們見多識廣,德高望重,負責看護和管理氏族集體最為重要的財產“糧倉”,同時“庠”即飼養家畜的場所,也是氏族的“糧倉”,所以成為老人們聚集活動的場所,也成為氏族成員敬老養老之地。老人們同時肩負起了看護和教育子孫后代的任務,由此而形成原始的教育,奠定了學校教育活動的啟蒙是很有可能的,這也是“ 庠”被稱為原始學校的說法原因。有了原始的學校教育萌芽,關于音樂教育活動,也有一些史料記載可推論。《尚書•舜典》中記載,舜命夔典樂:“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粟,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所謂“典樂”、“教胄子”,黃濟先生解釋為“就是用音樂作為教育手段來教育他們的主要繼承人,使他們達到剛直而溫和,寬厚而嚴肅,剛強而沒有不合法度的地方,簡單而不茍且。總之,要做到剛柔相濟。”[2](P141)同時,他還認為古人對音樂教育的作用及聲律歌詠等方面的相互關系,已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其結果是達到了“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目的。實際上這已是從音樂和教育的關系方面考慮音樂教育了,這是有關于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最早記載,說明了音樂教育是和原始人的日常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從一些零散的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分析原始氏族時期的音樂教育啟蒙和形成階段,其教育價值取向是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社會本位論價值取向的音樂教育觀。但是,原始音樂教育注重對個人音樂水平和修養的培養,并未與社會價值取向的音樂教育觀形成對立,反而適應和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對音樂人才的需求,為后世音樂教育的繼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二、夏、商、西周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
夏、商、西周的音樂教育形成了制度化的禮樂教育。夏代的禮樂活動,根據一些零星史料和文物考證可知,已具備相當程度的規模。如出土的樂器文物石鼓、陶鼓、石磬、鐘、管、簫等,宮廷音樂活動中對大禹功績歌功頌德的大型樂舞《大夏》等。由于私有制和國家的出現,教育逐漸形成“學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祭祀禮儀音樂逐漸演變成為統治階級享樂的音樂,音樂教育也出現了服務于宮廷娛樂的新形式。有史料記載的古代學校教育,除了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公社中的“成均、庠”等,還有后世朝代的“序、校”等教育機構和場所。如一些古籍都有記載,《古今圖書集成•學校部》“:夏后氏設東序為大學,西序為小學。”《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校者,教也。”可見夏代的學校教育已有存在的規模,商代則更為健全。商朝崇尚鬼神,經常舉行各種祭祀活動,這些活動都要有各種禮儀和音樂的配合,所以在殷商時代禮樂教育中,樂教處在尤為重要的地位。由于宮廷娛樂活動的增加,所需演藝人才也大量增加,客觀上刺激了專業音樂教育活動的發展,音樂教育在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方面被得以重視,“以樂造士”成為殷商時代教育的特點,與存在于民間民俗音樂生活等音樂教育活動,共同構成了殷商時期的音樂教育。《禮記•明堂位》記載“: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而作樂于瞽宗。”瞽宗是商代的一種大學類型,是為貴族子弟們學習禮樂的學校,即也是實施音樂教育的基地,古時候的大學不同于今天的稱謂“大學”,大學與小學是相對而言的學校,實際上是奴隸主階級培養下一代接班人的場所和活動的地方,雖然如此,卻也表明了商代已經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劃分了不同教學要求的教育階段。這一階段的學校教育,無論是從萌芽開始的“成均、庠”,還是初具形態和規模的“序、校”,禮樂教育是基本的教學內容,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和內容。這種教育狀態和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一直延續到西周和孔子時期,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名稱“樂教傳統”。西周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學校音樂教育。西周音樂機構由“大司樂”統領,包含音樂行政、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三個方面。西周的教育制度,是為維護奴隸主的統治為需要,在音樂教育方面,培養的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的子弟們,也有一些民間選拔來的青年才子,學習的內容、年限均有著系統的程序和統一的規定。培養的貴族子弟們必須接受禮、樂、射、御、書、數等所謂“六藝”的專門訓練,其中禮、樂、舞、射是重要的學科內容。然而由于古代的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政治原因,教育是“學術官府,官師合一”的社會狀況,只有官府貴族的子弟們能夠享受這些教育的條件,一般平民和奴隸卻沒有。六藝肇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于夏代,商代繼續發展,西周繼承并發展的更為充實和完備。可以說,整個先秦時期的教育,都是極其重視音樂教育的,六藝中的禮、樂教育處于重要的教育地位,而通常也是禮樂不分家,凡是有禮的地方,也就需要樂,禮樂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①禮樂教育成為了六藝教育的中心。《禮記•文王世子》篇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可以窺斑得豹,以禮樂教育作為個人修養和應世相處的手段,是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共同教育價值取向。禮與樂教育的緊密結合,使教育的本質既重視對受教者社會生活禮儀規范和道德倫理等要求,又重視人才的內心情感修養,符合教育規律的發展,用今天的話來說,是重視美育教育,德智體美并重的教育,這種教育規律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供后世借鑒和繼承。先秦三個朝代形成了“學在官府,學術官府”的教育特征,音樂教育在社會功能和個人修養的和諧平衡中得以重視,在價值觀取向上認為禮和樂是不可分,繼承并發展了原始音樂教育以來的價值取向。
三、孔子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
先秦時期的音樂教育不得不提孔子(公元前551-479),在璀璨的孔子教育思想體系之中,音樂教育居于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把音樂看成是人生修養的最后階段,這也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是他重視和踐行音樂教育的主導思想。他創私學,培養弟子三千,賢者七十,開設“六藝”課程,音樂居于其中重要的地位。孔子的門徒弟子不乏高水平音樂技能的,如顏回、子游、子路、曾子等,孔子本人也是多才多藝的大音樂家,有史書記載孔子跟師襄子學藝的故事,他善于彈琴、擊筑、鼓瑟、唱歌等,他一生不斷地進行著音樂藝術實踐和音樂教育活動。《論語•陽貨》記載了孔子對兒子伯魚嚴格的音樂教育,“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意思是“把不學民間歌曲看作面壁而立、沒有出路一樣”。[3](P79)孔子看到了音樂所具有的不可被替代的教育作用,注意到音樂對人精神的重大影響,孔子“從教育學的觀點出發,基本繼承了西周以來的禮樂思想,這使他的禮樂觀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他對禮樂的重要性卻又強調到超過等級制所允許的范圍”。[4](P39)孔子生活在西周之后的春秋時代,從孔子的音樂教育實踐和史料記載傳說等,可以看到這一時期我國音樂教育高度發達的狀態。譬如,音樂理論的高度發展,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著完整體系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音樂教學實踐也高度發達,如“聲振林木,響遏行云”,“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等故事傳說。孔子重視對弟子的樂教,編輯了教材《樂》,②并在教育實踐中系統的踐行。孔子的教育思想所體現出的音樂教育價值觀,是中國傳統美育的人格理想,是以“中和之美”為思想理論的核心,以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為目標指向,以藝術審美活動來達到對人格的陶冶。“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文”即文飾、語言、行為之美,“質”是道德、心靈、精神之美,二者結合,才能成為“彬彬”有禮的高尚人品的人。由此可見,其教育價值取向是培養內外兼修的“君子”人才,“禮”所以修外,“樂”所以修內,而音樂教育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然途徑,音樂教育的價值觀也附上了個人完美人格培養的航船。值得注意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得以繼承并發揚,其后繼者孟子、荀子等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的人格教育價值理想,并充分發揚,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孔子對音樂教育的價值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樂”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樂教對社會來說,能使人性情寬厚樸實,有助于移風易俗改造社會,這是孔子十分典型的社會本位的音樂教育價值觀體現。其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樂教對個人具有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形成崇高品格的作用,這是個人本位的音樂教育價值觀體現。可見,音樂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音樂問題和社會政治問題是一個共生的問題,音樂教育與治國安邦成為同等重要的事情。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在社會需求和個人成長兩方面共生,音樂教育在整個社會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
四、反思:兩種視閾下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
先秦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依史觀之,基本是一脈相承,發展中有變化,變化中更趨完善和制度化。從教育本體價值看,符合了個人和社會共同和諧發展的方向,使音樂教育總體上呈現良性的發展。但也不可否認,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音樂教育價值觀偏重于追求倫理道德的社會價值取向,使音樂教育逐漸成為禮的附庸,成為后世封建朝代統治階級利用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音樂教育的良性發展。以教育視閾出發(對教育的根本認識),音樂教育價值觀取向受大教育價值觀取向的影響和框制,受制于歷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達,社會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各個領域的人才需求必然增加,教育責無旁貸充當大任,此時教育價值觀取向也會傾重于社會發展價值,音樂教育作為子教育中的一份子,傾向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對各種音樂人才的需求,其教育價值觀也會傾向于社會功利價值方面。反之,一定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整體教育價值也會傾向于人的發展方面,音樂教育作為修身養性、陶情冶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被充分重視起來,音樂教育也傾向于注重個體的素質培養育人的價值觀。這是一種教育本體取向的音樂教育價值觀,縱觀先秦時期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這樣一種教育價值觀的發展規律。先秦時期形成的“禮樂教育”,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音樂的教化功能體現,更多是反映了古人在教育觀上的價值取向,即注重了音樂教育與整個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協同一體的理念;禮與樂并重,社會倫理道德目標與審美育人手段緊密相連,音樂教育在組成整個教育完整性與系統性上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從教育發展的角度重視音樂教育的價值和功能,看到了音樂在人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音樂審美屬性在教育中的價值和功能,使音樂教育得以在古代教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摘要: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職業教育也需要進一步創新和改革,而利用音樂教育來實現德育教育的功能則是職業教育邁上創新道路的一個重要舉措。本文將從德育與音樂的整合、當代職業教育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及職業教育中音樂德育教育的具體實現路徑來展開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職業教育;音樂教育;德育功能
在職業教育中應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通過音樂教育可以不僅有利于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他們對道德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也能有效促進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一、德育與音樂教育的整合
音樂教育所具備的德育功能早在古代就被提倡,比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所提倡的教育主張正是音樂不僅具有審美功能,更主要的是音樂可以作為一種道德約束的德育手段。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所確立的“禮樂”曾提出“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原則,也就是說通過音樂表達情緒必須有一個度的控制,把控在一個適度的范圍之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禮”和“中和”也更是強烈的肯定了音樂教育所具備的德育功能[1]。音樂教育具備的功能主要包括審美功能和德育功能,因此,高校進行音樂教育的目標也在圍繞這兩個主要功能而開展。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更是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來說缺一不可。職業院校開展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同時德育教育和音樂教育在教育目標上也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均是通過音樂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2]。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能夠有效促進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進程,同時對于二者各自的教學目標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綜上所述,體現出了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進行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當代職業教育中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整合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現階段部分職業院校一味的追求學生就業率而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音樂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被教育界所忽視,因此,音樂教育所具備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職業院校的教育者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所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部分教育者片面的認為音樂教育只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因此會過分的強調音樂的娛樂作用而忽視了其德育功能,對學生沒有起到音樂鑒賞的引導作用,現在市面上一些魚龍混雜的各色音樂比如含有暴力血腥內容的音樂往往會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另外就是部分院校在音樂課程設置上過于單調枯燥,只是單純的給學生播放一些優秀的音樂,長此以往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再有就是部分職業院校又過分強調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忽略了音樂本身具有的審美價值,如果硬是將德育教育生搬硬套到音樂教育中,而忽略了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那么勢必會物極必反,使得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均無法實現[3]。其次,職業院校在具體開展音樂教育工作時缺乏系統科學的方法,無論是德育教師還是音樂教師在教學上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德育教師缺乏樂理知識,無法體現音樂的美育功能;而音樂教師又只是擅長培養學生的美育功能,無法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因此使得職業院校的音樂教育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也在于職業院校沒有充分認識音樂課程的重要性,音樂教師缺乏一定的德育意識,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的了職業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三、職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具體實現路徑
摘要:在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學校教育工作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其中,學校的音樂教育也在日新月異的更新和完善。音樂的教育功能不僅提升學生的音樂專業素養,更多的是培養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發展。因此,音樂教育背后的德育功能認知,并靈活運用這方面的資源和路徑,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策略
音樂作為藝術中重要的學科門類,不僅僅是文化的象征,在“潤物細無聲”中滋潤人們的心靈,凈化心田,因此,音樂教育的課程不僅僅是為了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更多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對生活的美好追求,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運用的現狀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有“六藝”,而在當今的社會教育中,音樂所承載的教育功能也一直被人們所重視。如音樂鑒賞課成為高校的必修課之一等措施,都是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力度。讓學生從音樂的魅力中,感知生活、學習的各種美好,繼而形成美好的人生觀,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教師,教育觀念過于浮于表面,只停留在單純的技巧層次,沒有上升到一定的哲學教育高度,忽略音樂教育的最強大部分,導致學生無法真正了解到音樂的魅力,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就無從談起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到教學內容。如教師在授課戲劇音樂時,除了理論知識的授課外,更應該循循善誘,讓學生逐漸進入到音樂作品中來,與作者對話,與大師對話,讓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體悟作者創作時的感受感知,這樣學生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去理解作品的情感,領略到藝術的獨特魅力。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有效地理解社會現象,自身思想和觀念上的更新,讓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更為顯著。
二、音樂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培養愛國主義情操音樂教育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的獨特地位更多的可以歸結于它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表現性,通過它獨特的號召力和感染力,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充分領略到藝術的蓬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經典紅色歌曲《松花江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唱不息,《黃河大合唱》更是唱出了作為侵略時期人們的苦難和壓迫,一字一句,鏗鏘有力,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振奮人心。這些經久不息的經典歌曲無不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樂觀向往,也更是千千萬中華兒女的呼喚和號召,在當今社會的教育下,可以充分學習這些歌曲,在排練中,在學習中體會這種強烈的情感,樹立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繼而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古代有“六藝”,作為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藝,音樂美術等藝術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文人墨客對于音律的掌握也是屢見不鮮,如在詩經《采薇》當中的“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悲傷,莫知我哀。”,如泣如訴,讓我們在感受古代文人墨客創作情感,領略魅力的時候,更加懂得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我們更加懂得如何排解心中的苦悶,如何發泄內心的不滿等。在音樂教育的授課中,在選題的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掌握選題素材的價值所在,挖掘其德育資源,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要讓他們對各個時期不同歷史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問題得到一定的感受,從而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特殊音樂教育學科定位
特殊音樂教育是音樂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殊音樂教育是教育學的一個學科分支,如今,特殊音樂教育逐步形成了若干教育模式,其中達爾克羅茲教育模式在培養兒童節奏感上的作用很大,基本上是以體態律動教學貫于始終;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一種以節奏為基礎的創造性兒童音樂教育模式,其核心是即興性和參與性。
著名的《人權宣言》指出特殊音樂教育的首要目標和根本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人群的教育需要,發展他們的潛能,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使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特殊音樂教育必須根據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來設計特別的課程、教材和教學內容,特殊音樂教師需要針對特殊人群的特定情況來調整或降低目標。特殊音樂教育必然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和方法,它通常在一些特殊的教學場所進行,針對特殊學生的優勢項目進行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視、聽、觸感官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讓智障兒童通過唱歌并配合肢體運動使他們達到對身體各部位的意識,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以使學生掌握音樂演奏或演唱方法。
特殊音樂教育對于建立和完善音樂教育體系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普通音樂教育的必要補充,是實現教育均衡和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特殊音樂教育具有與音樂教育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性質特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后特殊補償性訓練,往往更適合這類學生的需要,其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后特殊踐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特殊音樂教育手段多樣,要求不高,容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另外,音樂是視障兒童最適合的教育內容之一,特殊教育可以讓音樂進入聽障兒童的世界,通過語言補償性訓練,往往更適合這類學生的需要,對普通音樂教育實或演唱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殘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特殊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地緩解或補償特殊兒童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使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2、中國特殊音樂教育歷史及特殊音樂教育現狀
教育是與人類共生共存的,中國社會進入到夏代以后,有關殘疾人教育的政策法律規定也就隨著教育本身的發展而開始萌芽,古代殘疾人音樂教育之特點:專門性的培養對象,從事音樂教育的不少為盲人,目的是使其掌握音樂演奏或演唱的技能,以提供謀生手段,并且古代殘疾人音樂教育只是針對盲人而進行的。清末,美國傳教士梅理士查理夫婦在山東登州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所聾人學校,向特殊人群傳授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到了民國,在國外傳教士的影響下,各地盲啞學校紛紛建立。民國時期特殊音樂教育學校的課程設置是根據殘疾兒童的特點來進行的,特殊音樂教育主要包括唱歌和器樂演奏等內容。新中國成立以后,對特殊教育事業比較重視,確立了特殊教育學校的公有性質,明確了特殊教育的基本任務,規范了特殊教育的教學工作,提高了特殊教育的經費支持。為促進特殊兒童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加強了對全國各地特殊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為我國特殊教育的正常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的特殊音樂教育逐漸進入了最佳發展時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重新確立了特殊教育政策方針和指導原則,將殘疾人基礎教育納入到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軌道,重新構建了完善的特殊教育學校體系,極大地改善了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殘疾兒童的入學率逐年提升,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均有顯著提高。
對于學前特殊音樂教育,其作用表現為有利于盡早補償特殊兒童的生理缺陷,有利于改變和優化特殊兒童腦的結構,有利于正確引導和提高特殊兒童的形象思維,有利于保護和促進特殊兒童心理活動的正常發展;對于中小學特殊音樂教育,盲人音樂教育通常采用觸摸方式進行,教師一般借助于多種教具使聽障兒童感受到一定的節奏和音樂旋律;智力障礙兒童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主要是矯正學生的感知障礙和動作不協調,通過趣味性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高等特殊音樂教育相對于普通高等音樂教育來說,更重視個別教育,更強調在教育中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特殊需要。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現狀,分析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總結“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2.采用社會大課堂的音樂教學模式;3.在音樂教學中交融中西音樂文化;4.借鑒國外民族音樂教學經驗,做好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指出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育中重視民族音樂教學及其文化的傳承,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學校;音樂教育;文化傳承
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現狀
中國歷來重視音樂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在普通教育中將音樂作為正規課程列入期間,則是清末才開始的。1898年康有為以“請開學校折”上書光緒帝,提出了廢八股遍設學校的主張。戊戌政變后,梁啟超等人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設立樂歌課。此后幾年間,新式學堂陸續開設了唱歌課,從而在普通學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歐洲音樂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育,至此,學堂樂歌成為我國一個新文化即將實行切換的關鍵時期。期間,蔡元培先生作為五四新音樂的代表人、中國現代新音樂教育體系建立的積極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的思想觀念;一些國外留學歸來的音樂作曲家們,認為只有全面地學習西洋音樂文化才能救國,這些觀點都為以后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音樂教育做了鋪墊。1927年采用德國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建立的上海國立音樂院,均依照德國音樂院校的課程內容上課,學生們演奏我國傳統樂器也是用現代方法演奏。
當時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雖然對建立和發展近代中國音樂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學校中的音樂教育未能把傳承中國音樂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因而對多數教育者來說,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阻隔和影響。雖然在各個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從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來看,民族音樂尚未能取得其應有的主體地位。中國近百年的學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歐洲音樂理論體系,這樣的音樂教育已經導致:在理論上,以歐洲音樂理論為普遍真理;在創作上,不僅以歐洲音樂體裁為仿效的楷模,而且在音樂思維上也是歐化的,在價值取向和感情上,一些人也以西衡中,重西輕中,甚至于以西否中,把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放到了從屬的位置,這不僅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對今后的民族音樂教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音樂文化的侵入,我國音樂除了在本土原生文化的傳統音樂之外,又出現了兩種新的音樂文化體系,即:屬于本土次生的民族新音樂體系和屬于外來文化的西洋專業音樂體系。1980年以來又增加了當代流行音樂體系。由此而構成了差異明顯的幾個音樂體系并存的中國音樂文化新格局。這幾大體系中,流行音樂體系是源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這種流行音樂和商品廣告性、純娛樂性的通俗音樂在人民生活中占了絕對優勢,這種現象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阻隔作用,大大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而當今的大學生相對較少有人會唱自己的民歌、會演具有自己家鄉地方特色的戲曲!
由于多年來形成的教育體制和觀念及外來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教育傳承之間存在割裂、脫節現象,這就造成了國民對民族音樂的不重視,而使民族音樂文化處于不斷滑坡狀態。因此,學校教育應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
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摘要:
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對提升個體的素質,完善人的心靈甚至對國家治理的重要作用。茶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音樂與茶文化一直以來都以相融相生關系向前發展。本文以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說明茶文化對于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及健全人格與道德情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積極探索、研究茶文化與音樂的有效結合形式,為民族發展、國家興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關鍵詞:
茶文化;音樂教育;作用
音樂對提升個體素養、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不論是孔子提出禮樂教育與政治主張,還是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都認為音樂能完善人的心靈的觀點,都說明了一點:音樂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不是為了培養音樂人才,而是為了全面提升個人的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當前我國從幼兒園、小學、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應該突出音樂教育的地位。
茶文化是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遺產,自古以來茶文化與音樂就形成相融相生的發展趨勢,全國各地采茶戲、采茶歌、茶詩歌等豐富多彩,且極具地域文化色彩。音樂賦予茶文化以靈魂,借助音樂形式來體現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和茶道精神的特質。當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積極探索、研究茶文化與音樂的有效結合形式,為民族發展、國家興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一、茶文化與音樂相融相生的關系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歷經各朝各代的豐富完善才構成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唐宋開始隨著文化藝術的興盛,茶文化與詩歌、音樂、歌舞等逐漸結合到一起,如唐朝鮑君徽《東亭茶宴》、白居易的《琴茶》,宋代曾豐撰寫的《侯月烹茶吹笛》以及蘇軾的《行香子•茶詞》、黃庭堅的《鷓鴣天•湯詞》等都表達飲茶者高雅的情操以及對生活、生命的思考與感悟。可以說,古代人飲茶是一種修養身心的最佳方式,由此而形成內涵深厚的茶道精神,儒家的“中庸”“禮仁”強調人與人之間和諧,道家的“天人合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融入了茶音樂、茶詩歌之中,構建中國獨特的茶文化內涵。古代人對飲茶十分講究,茶味有甘苦之分,音樂有雅俗之別,而且不同品種的茶葉、同一品種不同產地其湯色等也有不同,在飲茶時音樂選擇也有所不同,如品嘗陜西綠茶時,適合聽古琴曲《廣陵散》,品嘗江南的綠茶適合聽溫婉秀麗的音樂如《平沙落雁》,這樣也說明中國茶文化與音樂的豐富多彩。此外,我國很多地方都以種茶、制茶為主,古代也沒有豐富多彩的娛樂形式,而且繁重乏味的體力活動讓人倍感不舒服,聰明的古代茶農們就將種茶、采茶、制茶、飲茶等茶事活動進行總結、提煉,融合當地的戲曲藝術的發展,創作出采茶戲、采茶舞、采茶歌等藝術形式,如廣東的粵北采茶戲、安徽采茶戲、江西采茶戲等地方戲,其中江西采茶戲又分為贛南采茶戲、南昌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等數十種劇目,包含著茶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尤其云南少數民族茶歌更加千姿百態,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茶歌,如《酥油茶》、《請茶歌》民間的山歌、小調;還有如《挑擔茶葉上北京》和《前門情思大碗茶》大家熟悉的近現代茶歌,都說明茶文化與音樂相融相生的關系。
摘要:音樂是高中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為充分挖掘高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領悟音樂內容;立足社會實踐;充分挖掘音樂背景。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育;德育功能;實現路徑
自古以來,音樂教育一直被列入美育范疇,其原因在于音樂是表現美,給人以美的感受的一門藝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由于音樂作品普遍存在以情動人的特征,并與當下的社會主題息息相關,因此,現在的音樂教育還具有教化、修身養性的功能。
一、音樂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
古代的周公將音樂作為禮制的輔助手段,以教化人心,從而實現鞏固周王朝統治的目的;古代的孔子也尤其注重音樂的德育功能,他將“樂”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之一,以更好地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由此可見,古代音樂不僅僅發揮著德育功能,還發揮著德政功能。與古代不同的是,現代音樂屬于雅俗共賞的大眾藝術,每一個人都有聆聽的權利,而非地位高貴的人才能聆聽。可以發揮德育功能的優秀音樂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與具體的歷史性概念有關,如階級、民族、革命、解放等。這類概念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的階級對立、民族的獨立解放等,如《國際歌》,它是對整個舊世界的宣戰書;再如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和法國的《馬賽曲》,它們同屬于國歌,都充滿著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激情和強烈的愛國之情。當然,有一部分音樂作品是以輕柔的旋律在表達著愛國主義的戰斗精神,如前蘇聯的《喀秋莎》等。還有一部分歌曲或樂曲的風格較為多變,是激昂與舒緩、戰斗性與抒情性的有機結合,如《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等。第二類與抽象的時代性概念有關,指的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德與美好愿望,如和諧、友愛、善良等。這類作品側重于表現人類對美好社會的向往,而這種向往又以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為核心,因此,這類作品反映的思想內容多為歌頌性內容,如《小狗圓舞曲》、《梁祝》等。值得注意的是,該類作品表達的思想是相對模糊的概念,因此,更適合用器樂曲來表達。該類作品具有陶冶情操、喚醒愛心與良知的作用。強調音樂的德育功能與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二者并不沖突,音樂教學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是發現美、傳播美、享受美的過程。因此,高中音樂教育工作者在開展音樂教學時,不要為了強調音樂的德育功能,而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政治說教,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二、如何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立足音樂內容,引發情感共鳴
高中音樂教材中大多為充滿正能量的音樂作品,音樂內容主要包括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對黨的歌頌、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等,這類音樂都特別適合進行德育教學。因此,音樂教學工作者需要立足音樂內容,帶領學生一起領悟其中所潛藏的德育思想,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如在教學《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首音樂歌曲時,歌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象,因此,音樂教師應該以此為切入點,先向學生展示一些祖國風光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壯麗景象,從而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與此同時,音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將過去的祖國與現在的祖國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到祖國的發展進步。高中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已經相對成熟,因此,音樂教師不應該將自己所認為的正確想法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該立足音樂內容,從歌詞入手,深化學生對歌曲的整體感知,讓學生在思考和對比中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