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直接投資范文

直接投資范文

前言: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探索。我們為你提供了8篇不同風格的直接投資參考范文,希望這些范文能給你帶來寶貴的參考價值,敬請閱讀。

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

當今,亞洲金融危機仍然影響著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經濟千瘡百孔的背景下,國際直接投資是否會持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輝煌?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流向、產業流向、投資方式等將會如何變化?國際直接投資在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呈現出怎樣的新趨勢?2008年3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為16822億美元,如何利用這些外匯儲備值得研究與探討。我國應該怎樣合理有序地運用來之不易的外商直接投資,又應該怎樣充分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資源真正走出國門進行跨國直接投資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

面對這樣的新情況,我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趨利避害?對這些看似脈絡清晰,實則錯綜復雜的問題的回答和預測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

近幾年來,受世界經濟持續繁榮,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程度繼續加深等因素的影響,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呈現出了繼往開來的新趨勢。

(一)國際直接投資總量和主體持續增長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報告—《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采掘業與發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連續第三年呈現增長趨勢,達到13060億美元,增長38%。這一數字接近2000年創造的1411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梢?,國際直接投資總量持續增長,投資主體也不斷增長,只是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二)以發達國家為主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

2007年的世界投資報告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都出現增長。其中,發達國家增長45%,增幅遠高于前兩年;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外資流入量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分別為3790億美元和690億美元。但是,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將會繼續增長,規模也將會有所擴大。

繼續閱讀

對外直接投資

90年代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是與80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密不可分的。

(一)貿易全球化的發展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新的動力

首先,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跨國公司能更好地將其所有權優勢與東道國的區位優勢相結合,為跨國公司調整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和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動力。隨著各國關稅水平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的中間投入品進口也越來越自由。這一方面,使跨國公司能通過內部貿易,為一些子公司解決因東道國難以提供足夠符合其要求的中間投入品而帶來的質量控制問題;另一方面,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可以使跨國公司根據不同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通過直接投資實行區域性專業化生產,從而獲取規模經濟利益。此外,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為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定價獲取額外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加劇了東道國國內市場競爭,促進了東道國整體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勞動力市場彈性的增強,為子公司降低在東道國的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最后,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特別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首先,金融市場全球化從兩個方面降低了美國跨國公司的籌資成本。第一,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套匯、套利活動加劇,全球利率水平進一步趨同,并趨于下降,這降低了跨國公司間接融資的利息成本。第二,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企業在金融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金融市場全球化大大改變了資本供應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使企業的潛在投資者大大增加,而潛在投資者之間的競爭以及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大大降低了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金融市場全球化使爭奪企業控制權的競爭更加激烈,從而強化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監督,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給企業管理人員帶來了強大壓力:如果他們經營管理不善,企業就很可能成為被兼并的目標。相反,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就會使企業現有投資者受益,潛在的投資者也會隨之增加,這有利于企業降低進一步融資的成本。其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證券交易的成本,直接和間接地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成本。在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證券經紀人、投資銀行的內部競爭及彼此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它們為爭奪客戶而不得不降低服務價格,從而降低了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證券交易成本。同時,企業也可通過選擇效率高的證券交易所,降低證券交易的成本,進而降低籌資成本。另外,進入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企業對信息的披露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定,因而通過得到有價值的內部消息進行內部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樣,從事該企業證券交易的投資人和證券經紀人將會增加,該企業證券的流動性也會增強,從而籌資成本降低。其四,金融全球化使企業能有效利用各種不同的籌資工具,特別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以降低風險和籌資成本。

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籌資成本降低正是美國跨國公司增加從國際資本市場籌資以擴大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動力和基礎。

其次,由于金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金融市場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金融市場連續24小時運營,這大大便利了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管理其公司體系的籌資和資金分配,促進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

最后,金融市場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更好地規避金融風險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繼續閱讀

外商直接投資

一、提出問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但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有87.84%分布在東部地區,9.09%分布在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對華投資的如此不均衡,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區位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基礎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FDI區位選擇的動因,前兩個是以多個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樸商天雖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但他只簡要的講述了影響地區性差異的因素,對某些區域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方面并沒有解釋。本文根據這些學者提出的因素,結合中國東、中、西部的具體情況,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啟示。

三、影響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因素

繼續閱讀

對外直接投資研究

《金融與經濟雜志》2015年第十一期

一、引言

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起始于改革開放。改革初期,我國經濟建設主要側重于吸引外資來華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并不多,更缺乏對海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之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才得到了較快發展,投資的區域和行業逐漸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態勢。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企業的發展壯大,近年來我國境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內生動力日益增強,進入到了穩定、高速增長的階段(圖1)。根據《2014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ODI凈流出804億美元,同比增長10%。反映出中國境內企業“走出去”步伐總體上仍在加快。

近年來,對于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相關問題,中央政府從戰略層面上愈益重視,希望通過推動擴大開放,以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競爭力。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走出去”作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之一,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我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并建立亞投行,一起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初步估計,每年投資于“一帶一路”的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2015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讓我國企業走得出、走得穩,在國際競爭中強筋健骨、發展壯大。在此背景和現實需求促動下,我國企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也呈現出新的增長態勢,逐漸成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領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但同時我國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對外直接投資滯后于經濟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績效指數低、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和區位分布不合理等,尤其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著嚴重的地理分布不平衡,東、中、西對外投資水平差距明顯。以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為例,東部對外直接投資750億美元,占全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的88%,而中部和西部的對外直接投資,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和5%。從我國內部各個省份來看,對外直接投資地區來源分布的差異性非常突出(圖2),其中,江西屬于中部發展較慢的省份地區,占全國總量比不足1%。江西企業在“走出去”方面雖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但由于依然存在資金、投資信息、投資主體能力欠缺和龍頭企業帶動力不足等諸多制約瓶頸和發展瓶頸。江西“走出去”一直在全國排名較后,與東部地區省份差距較大。若江西能抓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努力擴大境外投資,提升對外投資的規模和檔次,在條件成熟的沿線區域增加投資,必將加快江西企業集群式對外投資的步伐?;谖覈鳲DI地區分布存在巨大差異,本文立足于地區差異視角研究江西對外直接投資,進一步分析地區差異的分布特征和演變態勢,并找出地區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根據分析結論,從境內投資主體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促進區域經濟和境外投資協調有序發展。因此,本文具有較強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對外直接投資地區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對外直接投資總體差異的地區構成分解1.測算方法及數據說明本文基于研究需要主要選取了Theil指數來衡量ODI來源區域差異的事實。由于泰爾指數具有把整體差異性分成組內與組間差異的特性,被廣泛應用于區域整體差異以及區域間差異的實證研究,因此Theil指數不僅可以用來解釋ODI來源區域差異變動的現狀,而且對于差異來源可以進行區域內部和區域間的分解,從而較好刻畫ODI來源區域差異的演變軌跡,此外,Theil指數公式中總存在同一類型指標的比值,可以消除量綱的影響,便于數據處理,同時Theil指數更容易分解。由于大部分文獻中使用的ODI數據為來自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但公報中分地區ODI數據只有非金融類數據,因此本文根據數據可獲得性選擇使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際收支數據;GDP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2.我國ODI分布地區差距及分解根據上述公式計算1998~2014年中國ODI整體分布的Theil指數,從圖3中可以看出,整體Theil指數呈下降趨勢,但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波動階段:①從1998年到2000年期間,呈現上升趨勢,表明這段時期我國ODI的來源分布越來越不均衡;②2000年~2006年期間,Theil指數先小幅上升,隨后下降,再呈上升趨勢,至2006年達到峰值,說明2006年我國的ODI來源分布極其不均衡;③2006年~2014年期間,Theil指數期間雖有小幅上升,但總體呈下降趨勢,這表明我國的ODI區域差異逐步呈縮小趨勢。其次按照東、中、西三大區域對我國ODI的Theil指數來源分布的地區差距進行分解,結果如表1。結合表4,通過Theil指數分解發現,地區間差距呈現出波動下降趨勢,1999~2000年地區間差距最大,地區間Theil指數達到0.53,表明極其不均衡狀態,地區間普遍存在較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在2001~2002年,表現出下降的趨勢,2002下降至0.16,相比前一年降幅達54.2%;2003~2006年,地區間Theil指數呈現上漲趨勢,2006年地區間Theil指數為0.42,同比上漲30%,地區間差距呈擴大趨勢,但隨后地區間差異指數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這表明隨著“走出去”政策的實施,我國地區間的差異正逐步縮小。1998~2014年期間,東、中、西部地區區內差距整體波動較大,但呈現下降趨勢。在東部地區內差距呈縮小趨勢,但特殊年份波動幅度也很大;在中部地區內,Theil指數總體呈現出一種波動中下行的趨勢,中部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整體Theil指數偏小,說明中部地區內指數分布相對均衡;在西部地區Theil指數總體呈現出較小幅度的波動下降趨勢,從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區內Theil指數貢獻率與東部和中部相比,西部地區Theil指數明顯要小,西部地區內差距最小。

(二)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理論界一直存在著爭論。目前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基于不同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展開分析。從中國的ODI受到自身經濟發展水平、企業技術水平、能源消耗情況、利用外資情況、進出口貿易、經濟開放程度、勞動力成本等影響因素入手,結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特點與實踐開展相關實證分析。本文從投資國角度出發,結合研究目的,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有效性,選取我國31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并選取了2013年的17個經濟變量,指標歸類見表2。其中所有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國家外匯管理局相關統計數據整理而來。研究多變量問題時,變量個數太多就會增加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希望能夠使得變量個數較少而得到的信息較多。在多數情形,變量之間是有一定的相關性,根據上述指標選擇可以看出,本文選取的指標間都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因此當兩個變量之間有一定相關關系時,可以解釋為這兩個變量反映此問題的信息有一定的重疊。而主成分分析是設法將原來變量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互相無關的幾個綜合變量,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從中可以取出幾個較少的綜合變量盡可能多地反映原來變量信息的統計方法?;谝陨蟽烖c,本文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問題。從表3可以看出,變量相關陣有四個最大特征根,分別為9.069、3.634、1.305和0.999,其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8,274%,解釋了總方差的85%以上,因此前四個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數據的足夠信息。從表4可以看出,17個變量的因子共同度均在0.75以上,這表明因子提取效果很理想,所有的變量都很好地被四個主成分解釋。由于經過因子變換的負荷矩陣的四個公因子得分區分度不大,所以要經過變換,表5是經過變換旋轉因子負荷矩陣。從表5可以得出結論:第一主成分是包括經濟發展、資源、經濟開放度、制度因素在內的11個指標的綜合反映,把第一成分命名為潛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在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地區技術市場交易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這3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命名為制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主要依賴于地區能源工業投資和人力資源存量這兩個指標都是資源因素,因此可以命名為資源因子。第四主成分主要依賴于居民消費水平指數,該指標反映了各地區居民的消費水平,體現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實力,因此可以命名為實力因子。

三、基本結論與對策建議

繼續閱讀

直接投資潛力

一、中國對越直接投資的潛力分析

(一)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資的熱點地區

1.政治社會穩定,發展后勁十足。越南保持著政治社會的持續、穩定和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政治環境。越南已成功實施革新開放政策20余年,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和完善,政治體制改革正在加快推進。2006年4月召開的越共十大更使越南進入全面推動革新開放的新時期。1991年以來,越南GDP年均增長約7.5%,遠高于東盟其他國家。2005年,越南GDP增長率達到8.4%,人均GDP已從革新開放初期的約200美元增至640美元。越共十大確定越南2006—2010年實現年均GDP增長率為8.0%的目標,表明了其繼續加快發展的決心。越南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大力吸引外商投資。隨著加入WTO,越南將進一步加強同全球和地區經濟的融合。1988—2005年,越南全國共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6880個,合同金額646億美元,實際到位269億美元。2005年越南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58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5%,吸引外資為1998年以來最高水平。其中,新增項目合同金額為40億美元,原項目追加投資金額為18億美元。現有74個國家和地區對越直接投資,外資經濟占越南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

2.地理位置優越,成本較為低廉。優越的地理位置使越南具備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有利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越南地處中南半島東部,位于重要的國際交通線上,有32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在全國64個省市中,有半數以上的省市臨海,具有明顯的沿海優勢。越南海港較多,陸路直達中南半島其他國家,交通相當便捷,國際航線直通世界上57個國家和地區的首都或城市。越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大幅度降低了外商投資成本。越南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水等能源資源和鐵、銅、鋁釩土等礦產資源都十分豐富。投資商在投資優惠的領域和地區投資,可根據土地法和稅法的規定,減免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費、土地使用稅。越南勞動力資源豐富,現擁有8400多萬人口,65歲以上人口只占5.6%,勞動力人數占總人口的60%,平均年齡只有24.5歲。全國人口識字率已經達到了94%,大多數人完成高中教育,是東盟國家中人口識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勞動力具有較好的文化教育基礎,經過培訓后能較快地掌握科學與技藝。同時,勞動力成本低廉,月平均工資約55美元,河內和胡志明市勞動力月平均工資為120~136美元。

3.政策日趨完備,環境不斷優化。越南不斷完善外商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越南于1987年制定了《外商投資法》,歷經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3年五次修訂和補充。為適應加入WTO的需要,越南國會于2005年11月通過了調整內外資統一的《投資法》,并于2006年7月1日生效。新頒布的《投資法》與原法相比,具有投資商自主投資權限擴大、給予外商的投資形式擴大、各項鼓勵和優惠投資政策一并適用于國內外投資商等特點,保障了外商的合法權益。越南采取措施放寬外商投資項目審批權限,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自2006年以來,在新批的越南外資項目中,由越南中央政府各部門審批和頒發投資許可證的項目占63%,各地方政府審批和發證的占13.3%,各工業區和出口加工區管委會審批和發證的占23.6%。新的《投資法》對投資的行政審批手續進行較大幅度調整,進一步簡化手續程序,給予地方更大的審批權限。為給外商創造便捷、舒適的投資環境,越南正加緊建設、完善基礎設施。2006年起5年內,越南政府預計在公路、機場、海港和賓館、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投資1150億美元。

(二)中國對越直接投資潛力巨大

1.中國對越直接投資優勢獨特。中國開展對越直接投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越兩國山水相連,交通往來便捷,文化習俗相近,社會制度相同。近年來,中越睦鄰友好、全面合作關系深入發展,達成兩國和兩國人民永做“好鄰居、好同志、好朋友、好伙伴”的共識。兩國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妥善解決邊界領土問題取得了積極進展。經貿及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加強。2005年中國人均GDP已達1703美元,一些發達地區如上海、深圳已超過5000美元,高于越南的發展水平,對越南投資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比較優勢。通過參與越南資源的開發投資,轉移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能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減輕資源和環境壓力;能規避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開拓國際市場。

2.中國對越直接投資亟待拓展。1991年中越兩國關系實現正?;院螅袊髽I陸續走出國門,開始在越南投資辦廠。近年來,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動下,一系列區域投資便利化措施逐步被落實,中國對越直接投資發展較快。中國企業通過對越直接投資,帶動機電產品、原材料和勞務出口,有效拓展了越南和東盟市場。據越南計劃投資部統計,2005年,中國對越直接投資金額突破1億美元,達1.08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32.21%。其中,新增投資項目41個,協議投資額6770萬美元;追加投資項目17個,追加投資協議金額4032萬美元。由此可見,中國對越直接投資數量偏少,規模偏小,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顯然要緩慢許多,與中國擁有對越的投資優勢很不相稱。據越南計劃投資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臺灣省對越直接投資項目1408個,協議投資總額達79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29.4億美元,居世界各國和地區對越直接投資的第一位,項目數、合同資金、到位資金分別占23.8%、15.7%和11%。其余依次為新加坡、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累計對越直接投資的有效項目352個,協議投資總額為7.31億美元,實際到位金額為1.81億美元,僅列世界各國和地區對越投資的第15位,項目數、合同資金、到位資金分別僅占6%、1.4%和0.7%。中國對越直接投資遠未達到規模效益,平均每個項目為200多萬美元,協議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僅有9家。

繼續閱讀

對外直接投資

摘要:對比較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進行文獻綜述,分析比較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運行機制,從哪些方面發揮我國比較優勢來擴大對外直接投資。

關鍵詞:比較優勢;對外直接投資;縱向一體化生產;橫向一體化生產

一、比較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運行機制

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跨國生產在深度上日益細密,由過去的單一縱向一體化生產發展為縱向型、橫向型和混合型多種生產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對外直接投資總的趨勢是:戰后發達國家間的橫向直接投資、發展中國家間的橫向直接投資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縱向直接投資大規模替代了原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單一縱向直接投資。縱向一體化生產通過產業循環機制,以內部化優勢、節約生產費用優勢和其他比較優勢為核心實行動態產業遞次轉移,在國際范圍內分工生產;而橫向一體化生產通過規模經濟、風險分散、產品差異等比較優勢在全球進行投資布局。

(一)比較優勢與跨國縱向一體化生產

跨國縱向一體化是指跨國公司把生產和購銷過程的不同階段分布于不同國家??鐕镜娜蜻\營體系把產業內分工的增值鏈放在全球不同區位,以利用專業分工優勢與全球協作網絡的整合優勢實現資源投入與產出的最大化。石油公司在不同國家從事開采、提煉和零售等經營活動就是跨國縱向一體化的典型實例。

第一,內部化優勢。一是實現最鞏固的交易保護機制。在縱向跨國一體化條件下,生產要素流程不再由各方在企業的外部加以實現,因而節省了簽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種種相關從屬交易費用。二是有效節約市場定價成本??鐕究v向一體化后,討價還價己不再是均衡價格形成的必然過程,而是跨國公司在確定各分部收益,通過轉移定價法跨國性地轉移超額利潤過程中的內部平衡方式,由此實現的定價成本節約自然會有效降低跨國公司的市場交易費用水平。三是節約生產費用優勢??鐕緦嵤┛v向一體化直接投資追求的是由各工藝階段技術經濟上的密切聯系所導致的成本節約。

第二,資源稟賦比較優勢。這是由于復雜產品不同部分的生產或同一部分不同階段、不同工序的生產對生產要素的種類和質量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而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各國的分布存在很大差異,且有時差別特別大??鐕v向一體化將恰當的生產活動布置在恰當的地點,不僅能實現以上投入要素量的節約,更重要的還能實現價值上的節約,獲得總成本節約優勢。

繼續閱讀

海外直接投資貿易關系

【摘要題】國際貿易理論

【關鍵詞】海外投資/對外貿易/貿易創造

【正文】

中圖分類號:F125.4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2-8102(2003)01-0080-06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但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替代性?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促進貿易出口的增長,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分析。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繼續閱讀

模技術直接投資

小規模技術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擁有為小市場服務的生產技術,這些技術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征,成本較低,靈活性較高,特別適合小批量生產,能夠滿足低收入國家制成品市場的需要。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擁有的大規模生產技術在這種市場無法獲得規模效益,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利用其小規模生產技術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理論還指出種族紐帶和民族文化的特點是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

小規模生產技術在競爭中的比較優勢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威爾斯(LouisT.Wells)在1977年發表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一文中提出小規模技術理論。在現代社會,不僅大規模生產中的現代化技術是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適合小規模生產的技術也同樣可能在競爭中占有優勢。原因在于:發展中國家的制成品市場規模小,需求量有限,小規模市場中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技術具有勞動密集、成本較低、靈活性高等特點,與大企業相比反而具有相對優勢。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通常采取低價策略,不需要高昂的廣告費用,以物美價廉為特色,是大型跨國公司無法比擬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有很多是滿足海外同一種族團體的需要,形成民族紐帶性的投資,獨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競爭優勢所在。根據這一理論,我國在服裝、小商品以及民族手工業等方面都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可以跨國經營,尤其是我國的民營中小企業,不僅生產成本低、運作靈活,而且也形成了相對的優勢,正是跨國經營的優勢企業群體。

Lall(1983)在對印度跨國公司競爭優勢進行分析后提出了技術地方化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技術引進并不是被動的模仿和復制,而是進行了改造、消化和創新,這種創新活動使引進的技術更加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條件和需求,不同于從發達國家引進的源技術。

英國學者CantwellandTolentino(1990)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技術創新升級理論,用以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加速增長的趨勢。他們認為,技術積累對任何國家都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技術創新是一國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與發達國家不同,發展中國家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掌握和開發現有的技術。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累積效應的發揮,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和地理分布也隨之變化,并且可以預測。

Lecraw(1993)考察了印度尼西亞1986-1990年企業的FDI行為,發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促使企業進行FDI。一是為了占領國際市場,即市場經營的國際延伸;二是為了提高母公司的產品出口,即通過投資獲取東道國的先進技術或管理技能從而促進母公司的產品出口。

Shapiro等(2003)以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為分析基礎,對中國家族式跨國公司和西方典型跨國公司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在強調私人關系網絡的市場環境中進行談判和做生意的能力是中國家族式跨國公司獨特所有權優勢來源,因此,中國跨國公司在亞洲的盈利能力要比西方跨國公司強。這也解釋了中國家族式跨國公司為什么在亞洲地區選擇有“關系”背景的合作伙伴,而在亞洲地區之外選擇能力上能夠互補的合作伙伴。

對中小企業直接投資動因的探索。HominChen和Tain-JyChen(1998)通過對中國臺灣企業的行為分析,指出中小型企業更熱衷于外部網絡聯系,利用網絡資源可以彌補中小型企業進行FDI時缺乏內部化資源的能力不足。Liesch和Knight(1999)從信息和知識獲得角度對中小型企業國際化進行分析,得出中小型企業在國際化之前就具有了信息內部化的優勢。網絡聯系和其他戰略伙伴關系等非傳統等級組織形式也同樣構成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另外,中小型企業固有的優勢使其更富有創造性,更容易接近顧客,更快面對新技術以及顧客特殊需要,在整個公司內部更易有效地形成內部化的信息。Shi等(2001)考察了中國香港小企業在中國內地的投資行為和模式,認為組織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隱性經驗和某些社會聯系是這些小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

繼續閱讀
精品推薦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裸舞福利资源在线视频 | 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国产在线麻豆自在拍91精品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app |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亚洲综合在线网 |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乱码 | 激情综合激情 | 四虎在线最新永久免费播放 | 伊人国产在线视频 |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 尤物看片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 国产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偷拍二区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二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热国产精品视频 | 男女羞羞视频网站 | 综合丁香 |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 波多野结衣免费视频观看 |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 玖玖在线资源站 | 精品在线不卡 | 2018av男人天堂| 五月天婷婷网址 |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精品国内在线视频2019百度 | 久久国产区 |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 | 午夜在线看 | 欧美一级久久 | 美女被羞羞产奶视频网站 | 伊人五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