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表演藝術產業技術與社會推動機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演藝術產業技術與社會整合推動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市場的引導,創新的驅動,還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撐。文章在分析技術與社會相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礎上,構建技術與社會整合推動機制,探索我國表演藝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表演藝術產業;技術;社會整合;推動機制
1構建表演藝術產業技術與社會整合推動模式的意義
技術和社會密切相關,技術進步能推動社會進步,同時,社會穩定和發展為技術進步、技術擴散提供環境基礎。表演藝術需要技術與社會的整合推動:一方面,表演藝術領域的技術進步,能發揮表演藝術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首先,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多種技術支持和推動著表演藝術的社會傳播。在諸多門類的技術當中,與其密切關聯的技術之一就是復制技術。[1]利用“復制—傳播”可以打破場地局限,完成表演藝術傳播的商業活動,實現其傳播的社會功能。其次,文化藝術的廣泛傳播能使民眾素質得以提升,大眾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得到積累,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社會這個平臺,可以促進表演藝術領域技術水平的提高。首先,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可以實現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互補和技術的生產力轉化。例如,通過產學研合作,依托高校科技園,把政府規劃、產業發展、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發融為一體,在一定區域內形成政府、表演藝術團體、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結合的有機群體,可以推動表演藝術領域技術的提升。其次,表演藝術具有交流性特征,此特征使表演藝術的技術在社會交流過程中得到完善和提高。通過社會交流,運營商可以積累技術管理經驗,演員可以提高表演技巧,從而使表演藝術領域的技術、技巧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2我國表演藝術產業技術與社會整合推動機制構建
2.1技術主導的社會傳播機制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新技術與文化產業各個領域相互融合,使藝術產品變得更加多產,在文化產業相關的社會領域引起了深刻的變革。從社會傳播能力上看,有線或無線的電子媒介具有普及性、大眾性和復制性能強等特性,借助于電視、電影、磁帶、光盤、組合音響、錄像機、影碟機、電腦多媒體等技術手段,表演藝術產品被擴散到了廣大的人群之中,使不同的人們在不同的時空中可以觀看同一文藝表演或欣賞同一場音樂會等,從而產生了吉登斯所說的“遠距作用”。但從我國表演藝術的現狀來看,由于受到技術水平不高的制約,其社會傳播能力仍有待提高。為此,可以建立技術主導的社會傳播機制。即基于電子技術的復制擴散機制,將先進技術復制擴散到表演藝術產業各個領域的同時,通過先進技術擴大表演藝術市場,傳播先進的文化知識。首先,國家應完善確保表演藝術復制擴散安全的法律法規,完善促進表演藝術社會傳播的技術應用政策,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和支持其基于技術的社會傳播途徑。其次,表演藝術團體應廣泛使用創新技術,加強其藝術產品在社會上的傳播,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其社會影響力。
2.2社會主導的集群創新機制
產業集群通過社會平臺,整合有利于產業發展的社會資源,能積累產業技術創新的知識和能力,逐漸由產業要素的聚集轉變為創新要素的聚集,形成一個新興的專業化知識學習、創造和傳播的創新體系,并建立起圍繞技術創新、技術產業化、技術商業化的產業組織體系。[2]這一組織體系具有傳導效應:產業的規?;奂瘯a生對產業技術的強大需求,會吸引相關技術供給者和創新者的進入,產業內的細化分工和產業之間的互動關聯又會創造新的技術創新機會。[3]而現階段,我國表演藝術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較難吸引社會上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的進入,而且產業集群中的表演藝術團體普遍存在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資源短缺、創新效率不高、創新能力較低等問題。為此,有必要建立社會主導的集群創新機制。即在社會基礎上,推動表演藝術產業集群的合作創新,促進創新的研究開發、擴散和轉化。國家層面,應大力營造創新氛圍,搭建社會網絡平臺,提供政策支持,鼓勵和扶持產業集群創新;產業層面,表演藝術產業應抓住表演藝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改造的重大機遇,遵循市場機制,打破傳統行政區劃和層級布局的表演藝術院團結構,在區域范圍內進行同類資源的重組和互補資源的整合,重新進行產業的整體規劃和布局,打造現代性的表演藝術產業集聚區,推進其產業化運作,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企業層面,表演藝術團體不僅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還應利用社會平臺,通過與產業集群內其他表演藝術團體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加深,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3技術與社會交互的創新合作機制
社會網絡是一組已經或有可能(直接或間接)連接的點、這些點的特征和它們之間關系的全體。社會網絡促進創新網絡的產生和發展。首先,社會網絡中創新參與者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有利于分享智力溢出和獲取異質性創新資源,促進創新網絡的形成。因為在社會網絡中,人員和觀念自由流動,在人與人、觀念與觀念的對話和碰撞中,創造性的結果產生了出來。[4]其次,通過社會網絡平臺,創新參與者能突破內部創新資源短缺的限制,實現創新資源的共享和創新能力的互補,降低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效率,推動創新網絡的發展。最后,社會網絡中存在的信息傳播過程和社會影響傳遞過程對技術創新擴散產生著顯著的影響[5],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創新網絡的發展。因此,創新網絡是建立在社會網絡基礎之上,是應付系統性創新的一種基本制度安排。通過技術與社會的交互,創新網絡將建立科學、技術、市場之間的直接和間接、互惠和靈活的關系。[6]創新網絡可以為我國表演藝術產業提高其整體創新能力提供平臺基礎,但我國表演藝術領域的創新網絡還不健全,表現在創新參與者之間合作模式陳舊、路徑單一、目標不統一、評價體系不健全、社會認同度不高等問題。因此,可以建立技術與社會交互的創新合作機制。即整合表演藝術團體、高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和優勢進行協同創新,建立完善創新網絡,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市場有效整合,實現創新參與者的良性互動與互利共贏。國家層面,政府應提供政策扶持,做好支持和服務工作。通過營造社會創新氛圍、加強協同創新的社會認同,搭建表演藝術團體、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平臺,推動創新網絡建設;產業層面,健全行業協會的管理職能,由非營利性質的行業中介組織來承擔對協同創新進行監管和服務的職能;企業層面,表演藝術團體在努力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應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化的創新技術和經驗,加快創新技術的商業化進程。高校、科研院所在大力開展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同時,應推動理論的社會化應用。
3結論
技術創新是促進我國表演藝術產業發展的推動力,社會大眾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動表演藝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建立適合我國表演藝術產業特征和現狀的技術與社會整合推動機制,進而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我國表演藝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冬梅.藝術產業化的歷程反思與理論詮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6-18.
[3]程郁,鄭風田.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模式的協同演進機制———基于云南斗南花卉產業技術追趕的案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27(10):1592.
作者:黃曉懿 鐘林 單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