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事執法中法醫學現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現在的環境法醫學作為一門專業的技術學科,是打擊環保犯罪、維護相關法人合法權益與執行環境污染監察工作的重要利器,但在我國,人們對這一學科的認知度卻很低。實際上,以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在國際上已經發展近20年了,被證明在海事行政執法中作用顯著。
二、環境法醫學的定義和由來
“環境法醫學”可將其定義為“針對業主或責任者所提出的某特定問題,詳細研究污染物的性質及其在調查研究區域范圍內的遷移分布,并探討與可能污染源的關系。經此綜合研究所得的結果,可提供個別事件或過去污染事件、污染時間的評估資料,并可作為該場址任何異常經營或將來用途的參考。”簡言之,就是利用科學的分析方法來判別和鑒定污染責任歸屬,并提供環境法律訴訟所需的證據和污染相關資訊,以達到具有足夠公信力的法律證據。
環境法醫學研究已經有約20年的歷史,其研究范圍從最初的石油烴化學指紋鑒定,擴展到廣泛的污染事件調查和溯源。“環境法醫學”概念是在1990年提出來的,它的產生源于對環境和法律兩方面問題的考慮。1990年前后,各種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于各種頻發的突發性污染事故,尋求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和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成為環境學家們肩上的重任。1989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海峽發生的“EXXONVALDEZ”輪油船溢油事故,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泄漏原油超過1100萬加侖,美國海岸警備隊在阿拉斯加部署了流動實驗室,鑒別環境中的油是否與該次事故有關,為隨后的溢油影響評價提供了大量依據,這是環境法醫學的一個典型應用實例。這次溢油事故直接促成了“環境法醫學”的產生。而且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環境法醫學都是以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為主。為了進一步推動環境法醫學的發展和技術交流,“國際環境法醫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ofEnvironmentalForensics,ISEF)”于2002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成立。作為非政府的國際學術組織,國際環境法醫學會每年召開相關學術研討會或專家講座進行學術交流。已先后在美國、英國、意大利、巴西和臺灣地區組織召開近20次的學術研討會,極大地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環境法醫學研究和技術發展。
三、我國環境法醫學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對環境質量的關注和環境保護意識日益增強,采取了大量環境污染控制的措施和研究,而這些工作與環境法醫學密切相關。中國海事局作為海洋行政管理部門之一,在溢油等海洋污染事件的調查取證、事故處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其中也從事著許多與環境法醫學密切相關的工作,包括環境污染調查、環境責任認定等,并在溢油鑒定、污染損害評估方面具有一定的成績。但與世界上在該領域領先國家的研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國仍然需要吸收和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技術。要想盡快提高我國在防治船舶造成污染和溢油事故調查處理方面的科研能力和技術水平,發展環境法醫學是一個有效途徑和良好平臺。目前,我國對環境法醫學的認識還不充分,積極推動環境法醫學在我國的發展,是保護海洋環境、提高我國海事人員行政執法能力,實現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效選擇。
四、環境法醫學在我國海事行政執法中的不可或缺性
在我國環境法醫學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各種相關技術仍處于相對落后的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除了少量依靠管道輸送外,大多數進口石油依賴海運,每年超億噸的海上石油運輸,給我國海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我國海域可能是未來溢油事故的多發區和重災區。海洋溢油問題越來越突出,這給海事行政執法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需要海事工作者加快環境法醫學發展的步伐,以確保污染事件及其引發的各種法律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和解決。
環境法醫學中的溢油鑒定和溯源技術就可以廣泛地應用于海事行政執法的溢油污染事故調查處理中,是確定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源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在污染事故調查處理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以溢油鑒定技術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能為船舶溢油事故調查處理提供科學有力的證據支持。在溢油鑒定技術未廣泛應用之前,海事主管機關在海上船舶溢油事故調查處理時,為查找肇事船,一般采用詢問嫌疑船舶有關當事人、勘查船舶管系和溢油現場、分析風流對溢油流向的影響、排除其他嫌疑溢油源等方法確定肇事船舶。但通過這些方法獲取證據存在著主觀性、不確切、易失真、證據證明力度不夠等問題,尤其是船舶操作性溢油,現場證據易被人為破壞,事故調查困難。溢油鑒定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彌補其他調查手段的不足,保證事故認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同時也為事故的進一步處理和索賠,提供了合法有力的證據支持。
在實際工作中,若溢油事故發生地距鑒定機構較遠,調查人員可先展開初步調查,收集有關證據,然后對全部嫌疑船舶采樣,將樣品送往鑒定機構進行全面的技術鑒定,根據鑒定結論,并輔以其它證據最終確定肇事船舶。
其次,以溢油鑒定技術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對污染事故調查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一般港口、碼頭發生污染事故時,經常有多艘船舶同時在港,調查范圍廣,難度大。但是,有了溢油鑒定作技術指導,調查人員就可在污染事故發生后,迅速對全部嫌疑船舶同時采樣,并送往鑒定機構,通過鑒定排除其它船舶,縮小嫌疑范圍,同時輔以溯源追蹤就能有效地排除非肇事船舶,然后集中力量對嫌疑船舶展開調查。另外,溢油鑒定技術能迅速地確定溢油來源和種類,調查人員可據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從而提高調查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船舶滯港時間。下述溢油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就是一個很好的示例。
2005年5月14日,天津新港水域發生了一起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當時正在港口作業的巴拿馬籍S輪和波利茲籍W輪均存在重大肇事嫌疑。天津海事局迅速對現場的海面溢油和兩嫌疑外輪的艙底污油、燃料油等8個部位進行了油類取樣,于17日將19個油類樣品,通過特快專遞發往煙臺海事局,請求提供物證鑒定支援。為判明真相,海事行政鑒定實驗室迅速對油樣進行了系統鑒定分析,最終通過“油指紋”鑒定技術,5個小時內判定巴拿馬籍船舶即為此次溢油污染肇事船,同時排除了波利茲籍船舶的肇事嫌疑。
五、建議
1.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多層次的海上船舶防污染監測體系,推廣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提高海事行政執法人員科學鑒定意識和海事行政執法的科技含量。
2.建議在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或地方性法規中對以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鑒定機構及其鑒定結論的合法地位予以明確和認可,使環境法醫學在海事行政執法中的應用更合法化。
3.建議組織編寫與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相關的水上油污染事故調查油樣品采樣、鑒定等程序規范,建立健全適合海事行政執法的環境法醫學——溢油鑒定、監測等的行業標準,使環境法醫學在海事行政執法過程中更合理化和實用化。
六、結束語
多年的實踐證明,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在海洋、海事行政執法中作用顯著,可為事故調查處理提供科學有力的證據支持,彌補其他現場調查的不足,并對污染事故調查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開展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確定溢油來源和種類,可以縮小嫌疑范圍,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提高調查效率,縮短調查周期。以溢油鑒定和溯源研究為主的環境法醫學在海事行政執法過程中不可或缺,海事工作者應致力于對環境法醫學的深入研究,并不斷對其修訂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