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極早產兒無創呼吸支持的療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極早產兒無創呼吸支持的應用效果。方法將78例極早產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9例,實驗組采用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對照組采用插管有創呼吸治療。觀察兩組患兒的插管PS使用率、肺部感染率、氧療時間、死亡率以及BPD、NEC、氣胸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插管PS使用例率、肺部感染率、氧療時間、NEC發生率、IVH≥III發生率、PDA發生率、患兒鼻損傷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P<0.05)。結論無創呼吸支持能降低新生兒有創機械通氣率、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在保證患兒搶救成功率的同時提高極早產兒存活率。
關鍵詞:極早產兒;無創呼吸支持;插管;新生兒;發育不良
極低出生體重兒(VLBWI)呼吸系統發育不成熟,新生兒出生時容易患有肺透明膜病(HMD)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等呼吸系統疾病,并由相關疾病引發呼吸衰竭,需要給予呼吸支持[1]。臨床上呼吸支持技術的應用使得早產兒成活率明顯提高,但插管式呼吸支持技術容易造成患兒呼吸系統損傷,引發容量傷、壓力傷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兒遠期的生存質量[2]。現階段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的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呼吸支持技術是經鼻間歇正壓通氣(NIPPV),但容易導致腹脹、鼻損傷、氣胸等并發癥[3]。研究[4]表明,極早產兒早期應用無創呼吸支持治療能減少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使用,減少患兒呼吸系統的外部創傷。本文主要探討極早產兒無創呼吸支持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出生的極早產兒78例。納入產婦孕周為28~31周,出生體質量≤1000g但<1500g且出生后有自主呼吸的患兒。排除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畸形、呼吸道畸形及感染性疾病等患兒。經醫院倫理委員批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將78例新生兒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9例。實驗組:胎齡(31.9±2.3)周、出生體質量(1873±487)g、RDS(Ⅲ級)10例、產前使用激素29例、胎膜早破22例、母親年齡(28.4±4.6)歲;對照組:胎齡(31.8±2.2)周、出生體質量(1855±503)g、RDS(Ⅲ級)8例、產前使用激素27例、胎膜早破23例、母親年齡(27.9±4.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應用早期無創呼吸支持:進入ICU后即采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治療(英國EME公司的InfantFlowSystem)或NIP-PV(德爾格Bab-ylog8000),設置通氣壓力為6~8mmHg。在患兒出生后5h內行心臟彩超檢查和胸透,監測患兒的呼吸、心跳頻率、體溫、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根據患兒的觀察指標判斷患兒的臨床情況,情況好轉可停止無創呼吸支持,改行鼻導管小流量氧療,并視患兒的觀察指標表現逐漸停止氧療。當患兒出現以下情況:(1)頻繁呼吸暫停或進行性呼吸困難(6h內>6次,或≥2次的面罩正壓通氣);(2)動脈血氣分析pH<7.20,二氧化碳分壓(PaCO2)>60mmHg,氧分壓(PaO2)<50mmHg;(3)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0.88,立即行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并運用PS。對照組應用有創呼吸機:進入ICU后,即行氣管插管治療,接呼吸機輔助呼吸并氣管內滴入PS。患兒出生后5h內行心臟彩超檢查和胸透,監測患兒的呼吸、心跳頻率、體溫、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根據患兒的觀察指標判斷患兒的臨床情況,待病情允許,采用無創呼吸支持過渡,后改用鼻導管小流量吸氧,并根據患兒觀察指標表現逐漸停止氧療。統計兩組患兒PS使用率、BPD發生率、氣胸、肺部感染率、嚴重呼吸暫停、鼻損傷、肺炎、NEC發生率、總氧療時間、死亡率。
1.3觀察指標
出生后有呼吸短促,吸氣性三凹征,全胸片檢查提示有RDS,胸片Ⅰ、Ⅱ級為輕度,Ⅲ、Ⅳ級為重度。持續用氧>28d,根據出院時FiO2分度,重度:FiO2≥30%和(或)需要正壓通氣;中度:FiO2<30%;輕度:未用氧。IVH≥Ⅲ度:按照Papile分度法[8],Ⅳ度,腦室擴大伴有腦室旁白質損傷或出血性梗死;Ⅲ度,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大;Ⅱ度,出血進入腦室內;Ⅰ度,單純室管膜下生發基質出血伴極少量腦室內出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插管
PS使用率、肺部感染率、肺炎、氧療時間、嚴重呼吸暫停、死亡率比較實驗組插管PS使用數、肺部感染數、氧療時間分別為16例(41.0%)、5例(12.8%)、(173.2±10.8)h,顯著小于對照組的39例(100.0%)、17例(43.6%)、(184.0±11.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614、9.117,χ2=2.335,P均<0.05)。實驗組發生肺炎3例(7.7%)、嚴重呼吸暫停4例(10.3%)、死亡0例,與對照組的5例(12.8%)、6例(15.4%)、2例(5.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57、0.459、2.053,P均>0.05)。
2.2并發癥比較
實驗組患兒NEC發生率、ⅣH≥Ⅲ發生率、PDA發生率、鼻損傷發生率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PD、ROP及氣胸的發生率無差異(P>0.05)。
3討論
VLBWI由于發育不健全,出生后極易患有RDS,導致患兒死亡。臨床常用呼吸支持治療輔助搶救,但PS應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都可能造成患兒氣管創傷,進而引發肺部感染,加重患兒的呼吸困難[5]。無創呼吸支持采用鼻塞、面罩等方式與呼吸機連接,行正壓通氣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呼吸支持給患兒造成的創傷[6]。常見的無創呼吸支持模式有NIPPV、NCPAP、經鼻高肺容量及流量吸氧,以NCPAP應用最為普遍。應用無創呼吸支持可擴大患兒的肺容量,延長肺泡的通氣時間,保持氣管和鼻腔的暢通,減少呼吸阻塞和呼吸暫停的發生[7]。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插管PS使用數、肺部感染數、氧療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極低出生體重兒給予早期無創通氣呼吸支持治療能夠減少插管PS使用率,進而減少呼吸支持模式對患兒呼吸系統造成的創傷,降低患兒使用有創機械通氣時高壓通氣引發肺泡過度擴張、肺泡破裂等長期性損傷的發生率,減少了氣壓傷和容量傷,進而降低了BPD的發生率。此外,本文結果還顯示應用無創通氣呼吸支持治療能有效降低患兒的氧療時間,患兒應用無創通氣能獲得充足氧氣以保證正常的生命呼吸體征,同時減少插管等有創操作對患兒呼吸系統的進一步創傷,對極早產兒的治療和搶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果顯,示無創呼吸支持治療能有效降低患兒NEC、PDA、鼻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已有研究[8-10]表明,急性肺損傷是BPD發生的關鍵環節之一,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減少了插管機械通氣對氣管的創傷性損傷,降低因此而觸發的感染反應和PS的滅活、促炎細胞因子釋放,進而減少了氣管的免疫性損傷、肺部毛細支氣管上皮損傷及肺泡萎陷。有創呼吸支持會對患兒的鼻腔和氣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創傷,引發患兒的免疫反應,并可能引發患兒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免疫疾病,進而引發NEC、氣胸等并發癥。無創呼吸支持能降低器械對患兒呼吸系統的破壞,從而降低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綜上所述,無創呼吸支持能降低新生兒VLB-WI有創機械通氣率、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在保證患兒搶救成功率的同時提高極早產兒存活率。
參考文獻
[1]王柱,高薇薇,陳佳等.兩種無創呼吸支持法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分析[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2017,32(4):269-273.
[2]茹喜芳,王穎,謝生勇等.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發病及隨訪情況分析[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7,32(2):100-104.
[3]張濤,高薇薇,陳佳等.無創高頻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撤機后的應用[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中英文),2017,32(2):96-99.
[4]婁五斌,張衛星.經鼻無創高頻振蕩通氣和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撤機后的應用比較[J].廣東醫學,2017,38(13):2037-2040.
[5]吳杰斌,周彬,翟敬芳等.不同無創通氣模式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初始呼吸支持的臨床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7,11(3):383-387.
[6]張濤,高薇薇,陳佳等.無創高頻振蕩通氣在新生兒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6,37(2):38-41.
[7]王陳紅,施麗萍,馬曉路等.無創高頻振蕩通氣模式在極低出生體重兒呼吸支持中的應用[J].中華兒科雜志,2017,55(3):177-181.
作者:馮小妹 姚大洲 蔡浩 單位:文昌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