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內科學標準化教學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標準化病人的應用
標準化病人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引入我國的一種新的教學及考核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擬真實的臨床情景,為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1標準化病人的概念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又稱模擬病
人(SimulatedPatients)或者病人指導者,是指經過系統訓練后,能恒定、逼真地復制臨床真實情況的人[1],他們一般是從事非醫療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經過培訓后能扮演病人,可以根據自己感受在專門設計的表格上記錄并評估醫生操作技能,充當評估者和教師的角色。1968年美國的Barrow首先提出了標準化病人的概念,其在1960年初培養了第1例神經科標準化病人。1991年,Stillman把這項技術引入我國,并于1993年在華西醫科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及九江醫學專科學校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標準化病人。
1.2標準化病人的優勢
標準化病人應用于中醫內科學教學有許多優點:一是緩解臨床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解決了學生人數較多,有典型臨床癥狀的病人不足,以及病人注重隱私和自我保護意識導致的不合作現象等現存的臨床醫學教學難題;二是使學生可提前培養靈活的臨床應變能力和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能夠對學生臨床實踐中的細節給出相對客觀的指導和評估;三是可以使學生熟悉臨床資料采集的基本內容和技巧,將理論與臨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可以給學生提供運用臨床基本技能的機會;四是可以幫助學生克服首次與病人接觸的無措感;五是更符合學生個性化教學的要求。
1.3標準化病人的缺點
一是對SP的選拔有較高的要求,拔中,
SP的年齡、職業、學歷以及健康等方面都要考慮到;二是對SP的培訓需要消耗較大的精力,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和嚴格的培訓制度;三是由于SP并不是專業的醫療工作者,在實際應用中會有誤導學生診斷的情況出現;四是SP不是真正的病人,不能模擬患者全部的癥狀和體征。
2標準化病人在中醫內科教學中的應用
2.1SP的選拔與培訓
SP的選拔上,國外以向社會公開招募人員做為職業SP為主要來源,但是在我國,SP的來源以醫學院校高年級的學生或教師為主。這與我國中醫學院校的財力不足有關,也與培訓的難度較大有關。SP的培訓上,要求其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病史、典型陽性癥狀和體征、表演技巧、細微的觀察能力和準確的評估能力等。具體要求如下:要熟悉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地演出該病人應有的表情、聲音與動作,不能過度夸張。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表達意思清楚明白。能接受學生的碰觸和檢查,并能夠正確回憶出學生的表現,并做出相應的評價。能掌握中醫理論的基礎知識,對中醫常用診法和辨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正確的體格檢查內容。在SP的基礎知識培訓結束后,根據每位SP的特點,編寫相應的劇本。劇本以病證結合,突出中醫特色為主,應包括中西醫常用診法和中醫辨證的內容。
2.2SP的應用
在中醫內科學的教學當中,可利用SP模擬患者就診的全過程。先讓學生對SP進行體格檢查操作和中醫四診操作,以收集臨床資料。在資料完善后,每位學生要獨立完成一份門診病歷的書寫,要涵蓋主訴、病史、體格檢查、中醫診斷、治則治法、選方用藥等方面的內容。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以煅練學生的動手能力、病歷寫作能力、臨床資料采集能力、辨證能力、診斷能力和遣方用藥能力等,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和綜合素質,使之提前適應臨床一線的工作,提高就業競爭力。
3結語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課程的教學中利用標準化病人進行臨床模擬的教學方法已逐漸成為醫學教學重要的手段之一,中醫學專業的許多課程也開展了相當的探索。但是針對中醫內科學設計的標準化病人教學的探索仍然比較缺乏,這需要我們進一步開展教學改革實踐,來提高這種先進教學方法在中醫學專業中的應用范圍。
作者:張建偉張佩琛單位:河南中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河南省中醫院腎病科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