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素質意識形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本文就從意識形態領域談一談職業素質的拓展內容中的基本部分。
一、樹立科學的職業觀
職業觀由職業錨、職業目標、職業道德、職業評價等要素構成,其中職業錨是核心因素,它是影響個人職業的重要決定力量。找準了職業錨,就找到了不得不做出選擇時而自己最不能放棄至關重要的東西和價值觀,這會讓個體對職業目標的選擇更加清晰。
1.找準職業錨。“職業錨”是在職業生涯規劃領域具有“教父”級地位的概念,該理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埃德加·H·施恩最早提出的。職業錨是個人在工作過程中遵循著個人需要、動機和價值觀經過不斷地探索,所確定的長期職業貢獻區和職業定位,是個人選擇和發展自己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職業錨由最初研究發現的5種類型拓展為8種:技術或職能型、管理能力型、自主或獨立型、安全或穩定型、創業型、服務型、挑戰型、生活型。在實際中個人的能力、動機、價值觀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從而不斷提升個人的職業素質(思想素質、知識和能力素質、身心素質),進一步強化把個人發展必須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的原則,從而產生健康高尚的職業目標。
2.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以及該職業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不同的公司對職業道德要求的側重點不同,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需要先做人再做事,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將職業道德的內涵延伸為良好的個人品質。良好的個人品質是一個人成功的保證。
二、科學認知自我,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職業生涯設計是職業生涯規劃順利實施的保證。在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時,首要問題是幫助個體進行自我評估即科學認知自我。其目的是為了讓個體了解自我,發現潛能,悅納自我,清醒認識到自己的現狀與未來理想職業之間的差距,幫助個體端正態度,從而激發自我潛能、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科學認知自我不是一次二次的探究和職業測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貫穿于職業生涯的全過程。科學認知自我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探究自己的能力優勢。能力一個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在一個人的活動中表現出來,同時又在所從事的活動中得到發展。能力往往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人們已經學會了的知識和技能:二是指個體具有的潛力或完成某項活動的可能性。例如:一個人具有領導的潛能,只有在領導崗位上才能體現出來,否則永遠是一種潛能。能力又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某些特殊專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畫家需要具有良好的空間知覺能力及色彩辨別力等。個體能力差異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未來從事職業的社會經濟地位,地位越高對能力的要求越高。
2.探究自己的個性優勢。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在處事時總是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有自己的行為風格。如有的人對細節敏感;有的人關注整體;有的人善于決斷;有的人靈活多變;等等。個性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當他們有具體的工作聯系起來的時候,才有適合于不適合的問題。
3.探究自己的職業生涯動機。在給出的十個方面的問題中,找出你最在意哪些?最不在意哪些?按照在意程度列出順序。十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升職、冒險、福利、變化性、競爭、創造性、幫助別人、工作的獨立性自由性、做領導、社會地位。在一定意義上,一個人的需要、興趣、動機和價值觀及成就意愿的傾向對職場成功所起的作用難以估量,動機的強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個體潛能,幫助個體克服困難。同樣,一個人無論他多么有潛力,因為缺少動力,結果會一事無成。探究自己的生涯動機對整個職業生涯規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每個人對自己形成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找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以后生涯選擇中,注意揚長避短。同樣,個人要以審慎的態度,完成對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職業環境、家庭環境、人際關系環境)的科學認知,從而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三、學會自我指導,尋求自我發展,適時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實施方案
我們的職業指導課不是簡單地傳授就業信息、就業技巧、著眼于就業的就業快餐,而是將學生的職業與學生一生的事業聯系起來,應是以職業發展指導為基礎的全方位的輔導,即激發學生的職業發展愿望;尋找市場的要求;思索如何把個人職業發展愿望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
四、學會學習、終生學習
知識經濟是21世紀的經濟主流,是21世紀的“第一概念”。知識經濟時代,一個非常實際的挑戰是知識的快速老化和新的專業領域的不斷出現。社會勞動者的職業迭替更加頻繁。據資料顯示,現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勞動者職業迭替和就業崗位輪換已普遍呈頻繁之勢。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人才,平均5年更換一次工作。美國的每個人一生平均更換12次工作。據統計資料顯示:一個人大學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只能滿足其一生所需知識的10%左右。因此,在未來社會中學習將成為人的第一需要,學習將是一個人求生存、求發展的根本手段。